太空旅游是以娛樂為目的的人類太空旅行,是基于人們遨游太空的理想,到太空去旅游,給人提供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包括失重飛機、高空氣球、亞軌道飛行和軌道飛行等。其中亞軌道飛行和軌道飛行意味著平民能夠真正進入外太空,脫離地球引力產生失重感,甚至繞地飛行,因而更具吸引力。同時亞軌道飛行相比軌道飛行具有更低的運營成本,讓其成為商業航天企業的經濟之選。
太空旅游的分類
軌道飛行
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太空旅游,它只能讓游客體驗約半分鐘的太空失重感覺,費用約為5000美元。
亞軌道飛行
接近太空的高空飛行也非貨真價實的太空旅游,但它能讓游客體驗身處極高空才有的感覺,賚用約為1萬美元。
接近太空的高空飛行
它們在火箭發動機熄火和再入大氣層期間能產生幾分鐘的失重,費用大約10萬美元。
飛機的拋物線飛行
是真正意義上的太空旅游,費用現在約為5000萬美元
資料來源:觀研報告網《中國太空旅游行業發展現狀研究與投資前景分析報告(2022-2029年)》
1、全球市場
全球太空旅行商業化時代開啟
太空游項目始于2001年4月30日,美國億萬富翁丹尼斯·蒂托花了2000萬美元,乘坐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奔赴國際空間站,進行了為期8天的太空之旅。但由于太空旅游的費用昂貴(例如蒂托太空飛行花費了2000萬美元),只有頂級富豪才能實現體驗,普通人根本想都不用想,因而無法大量普及,也一度被認為是富豪們的娛樂。因此雖然已經有數人通過付費的方式乘坐俄羅斯的聯盟號火箭進入國際空間站,但也只在頂級富豪群體。
直到2021年,維珍銀河、藍色起源和SpaceX開展亞軌道、軌道的商業太空旅游試飛,馬斯克、貝索斯和布蘭森作為這三家公司的老板,成為全球“唯三”能搭乘自家公司飛行器進入太空的人,且這3家公司已成功將“平民”送上太空,或在不久的將來開啟太空旅行商業化時代。
例如2021年7月11日,維珍銀河公司成功將創始人布蘭森在內的5名船員送入太空,7月20日,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的藍色起源公司也圓滿完成太空飛行任務。在試飛成功之后,維珍銀河計劃在明年底正式推出商業太空旅行,目前售價高達45萬美元的船票已經售出700多張。
而除了珍銀河、藍色起源和SpaceX公司外,波音、太空探險公司、獵戶座跨度公司等公司也相繼進入該賽道。例如2021年9月16日,馬斯克旗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成功將4名普通乘客送入太空軌道,是第一次由全民用機組人員組成的太空任務,也是SpaceX首日商業載人飛行任務。
獵戶座跨度公司宣布了一個名為“極光空間站(Aurora Space Station)”的私人商用太空站計劃。計劃中,太空站將被放置在近地軌道上,并有效地充當太空酒店,一次最多可容納六名太空游客。盡管該計劃仍處于臨時階段,但該公司已經售出了數月的酒店預訂額,每間房間的預定費用高達700萬英鎊(約人民幣6400萬元)。公司表示希望能在2022年接待到第一批付費客人。
未來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根據觀研報告網發布的《中國太空旅游行業發展現狀研究與投資前景分析報告(2022-2029年)》顯示,目前全世界航天經濟的50%收入來自于電視和通信。從長遠來看,太空旅游可以成為拓展太空經濟收入來源的新渠道,太空旅行成本降低可以牽涉到每個人,市場前景非常廣闊。根據相關機構預測,到2025年全球太空旅游累計總收入將達到10億美元,到2030年太空旅行的市場規模可能達到30億美元,長期市場價值可超過200億美元。其中到2028年亞軌道市場價值將達到28億美元,未來十年總收入將達到104億美元;軌道市場將達到6.1億美元,未來十年總收入將達到36億美元。
雖然未來市場前景非常廣闊,但短期內全民太空旅游不可能。這是由于目前空旅游仍然極其昂貴的,對身體的要求也很高,僅適用于通過體能測試并接受專業培訓的人群。一些太空旅游公司因未能實現其目標,也面臨淘汰和破產。如美國XCOR宇航公司,曾是最早受到媒體廣泛關注的太空旅游公司之一,最有名的是在2008年宣布研發Lynx宇宙飛船,該公司原本預計在2015年推出該飛船的原型,但遇到財務困難,并于次年開始裁員。
對此有相關人士表示,太空旅游市場如果要達到一定的規模,每次價格必須降到5萬到10萬美元之間,才能讓大眾接受。而目前在國外英國億萬富豪理查德·布萊森創立的維珍銀河公司一直在大力推廣相對廉價的太空游。太空游一人的價格為25萬美元,維珍銀河公司已賣出680張太空船票,其中不乏好萊塢明星湯姆·漢克斯、英國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等名人。
2、國內方面
雖然受限于技術發展,太空旅游還沒有實現,在該領域還處于萌芽階段,還未涌現出具有典型代表的企業。不過在2016年,新成立的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總裁韓慶平在第八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高峰論壇的“航天事業新動力”分論壇上公布了中國太空旅游三步走時間表:
資料來源:觀研報告網《中國太空旅游行業發展現狀研究與投資前景分析報告(2022-2029年)》
目前我國正在加快腳步。進入2020年,中國航天產業鏈上相關的民營機構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在全球各地相繼建好測控站,并與國際機構達成戰略合作,提高了中國測控能力,并以商業化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2021年,我國全年航天發射次數有望首次突破40次,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多顆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業務衛星發射等多個重大航天事件令人矚目。
當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經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的任務準備階段。其中長征五號B遙二火箭發射空間站核心艙任務擬于2022年春季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執行。2016年以來,截至2021年12月,共完成207次發射任務,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共完成183次,總發射次數突破400次。2021年與2022年,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預計實施11次發射任務。
展望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太空旅游將變得可行,我國的太空旅游項目也將迎來蓬勃發展。根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我國第五部航天白皮書—《2021中國的航天》顯示,未來五年,中國航天將拓展衛星遙感、衛星通信應用廣度深度,實施北斗產業化工程,為國民經濟各行業領域和大眾消費提供更先進更經濟的優質產品和便利服務。培育發展太空旅游、太空生物制藥、空間碎片清除、空間試驗服務等太空經濟新業態,提升航天產業規模效益。
而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新一輪技術紅利的推動下,太空旅游會離我們越來越近,人們的火箭發射能力會逐漸增強,升空的舒適度也會大大提高,并且隨著運載能力的提高,大規模太空旅行也將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