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重要的紡織原料,我們俗稱的“棉花”其實不是“花”,而是棉這種植物的果實——棉桃(也叫棉鈴)里保護種子的絮狀纖維。
野生棉種類繁多,不過其中只有亞洲棉、非洲棉、陸地棉和海島棉四種,被人類長期選擇、馴化和栽培。
但很遺憾,學界普遍認為,這四個棉種全都不是中國原產,而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相繼傳入中國的。新疆則是棉花傳入中國道路上一個重要的中繼站。
棉花是長日照喜熱作物,而新疆的光照資源豐富,全年日照時間長、強度大,晝夜溫差也大,具有得天獨厚的棉花種植條件。
在新疆,無論是棉制品的傳入、使用,還是棉花的栽培,都有非常悠久的歷史。這不僅在古代文獻中早有記載,也得到了考古出土文物的證明。
自張騫通西域之后,漢晉南北朝時期,絲綢之路沿線出土的棉紡織品數量眾多。新疆且末縣扎滾魯克二號墓地出土有西漢時代的紅色棉布裙衣,是西域棉紡織品的較早實物證據。
1959年,在民豐縣尼雅遺址的東漢墓葬中出土了兩塊藍色的蠟染棉布以及用棉布制作的褲子、手帕等。其中一塊蠟染棉布上面還有圖案,是手捧葡萄的女性。吐魯番交河故城的溝北一號臺地古墓,也出土有年代大約相當于東漢的棉布殘片。
尼雅遺址出土的東漢蠟染棉布(局部),圖自趙豐《錦程:中國絲綢與絲綢之路》
年代處于漢晉時期的尉犁營盤墓地出土了大量棉紡織品,分別用作香包襯里、絹枕填料、棉布褲、布袍、長裙等,說明棉在當時已經成為較普及的紡織原料。
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中的309號墓,年代為北朝時期,出土有大紅、粉紅、黃、白四色的幾何紋織錦,還采用了絲、棉混織的技術,以增加棉織品的光澤。
或許有讀者會產生疑問:單憑這些出土文物,只能證明新疆地區的居民在漢晉時期已經開始使用棉制品了。那么新疆種植棉花的歷史到底有多長呢?
別急,南北朝時期也已經有文獻確切記載了新疆植棉的情況。《梁書·西北諸戎傳》記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一帶)“多草木,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纑,名為白疊子,國人多取織以為布。布甚軟白,交市用焉”。有學者考證,“白疊子”就是一年生的非洲棉。
非洲棉,植株矮小,生長期短(圖自百度百科)
高-昌-國制作的棉布又軟又白,是重要的貿易物資。在吐魯番阿斯塔那326號墓中,出土了一件紀年為高昌和平元年(公元551年)的借貸文書,記載某人向別人借貸了中等質量的棉布60匹,可見此時社會上庫存、流通的棉花和棉布已經很多了。
唐代,新疆地區延續了植棉的傳統。吐魯番出土的唐代及武周時期文書,有多處提到農民租地“種緤”(即種棉花)。當地官府也因地制宜,將“緤布”作為賦稅征收對象。
唐代庸調絹、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圖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喀什巴楚縣脫庫孜沙來古城調查時,在遺址的晚唐地層中發現了棉布、花紋美觀的藍白織花棉織品和一些棉籽。棉籽經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鑒定,確定為草棉,即非洲棉。
巴楚縣出土的棉籽(圖自李長年《中國農業發展史綱要》)
宋元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普遍發展和交通條件的改善,棉花終于從新疆等邊疆地區傳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并獲得廣泛種植。
元代農書《農桑輯要》記載:“木棉……西域所產,近歲以來,種于陜右,滋茂繁盛,與本土無異。”而柔軟、貼身又保暖的棉布,也在這一時期“衣被天下”,受到全國性的追捧。
明清時期,新疆的植棉傳統依然在延續。明代外-交-家-陳-誠-曾五次出使西域,留下《西域行程記》《西域番國志》等著作。《西域番國志》中記載,魯-陳-城(今新疆鄯善魯克沁一帶)“土產棉花,能為布而紕薄”。
在清朝,除天山以北外,吐魯番盆地和天山南路的棉花種植都獲得了較大發展。因虎-門-銷-煙而著稱的名臣-林-則-徐來到新疆后,也大力推廣中原地區的紡織技術,當時的民眾甚至稱呼紡車為“林公車”。
清代大紡車(圖自《中國紡織通史》)
長期以來,新疆地區種植的棉花都是人稱“草棉”的非洲棉。晚清民國時期,隨著現代農業科技的發展,新疆開始種植從-美-國-引進的陸地棉品種,以及蘇-聯-的棉花品種。
而現在被我們所熟知的、產于新疆的長絨棉,則屬于另外一個棉花品種——海島棉。20世紀50年代初,新疆就開始了海島棉的引種試種工作。1955年,又成功引入了蘇-聯培育的中亞型長絨棉品種。經過數十年的開發和改良,新疆長絨棉對本地環境更加適應,種植面積不斷攀升。
優質的新疆棉花也獲得了世界市場的肯定。2018年,每一分鐘就有6.4噸新疆棉花銷往世界各地。新疆成為全球棉花市場最重要的產區之一。
隨著棉花種植面積擴大、產量提升以及人力成本上漲等原因,傳統的人工采棉已經不能適應新疆棉花產業的需求。新疆的棉花種植業,注定要走上機械化的道路。
新疆機采棉景象
早在20世紀90年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經開始投資與機械采棉相關的試驗項目。2011年,兵-團機采棉面積已經占到了棉花播種面積的50%左右。而根據報道,2019年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擁有采棉機2500臺,棉花機采率達82%,成為中國最大的機械化采棉基地。整個新疆的棉花機采率,在2019年也已達到42%。
新疆機采棉景象
如今,優質的新疆棉花不僅在國內受到廣泛歡迎,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也十分重要。正如外-交-部-發-言-人所說,新疆棉花是世界上最好的棉花之一,不用是相關企業的損失。
純白無瑕的新疆棉花,已經陪伴中國乃至世界人民走過了數千年的歲月,我們相信,未來,新疆棉花也會繼續陪著我們走得更長、更遠……(文章源自《博物館,看展覽》)
公格爾峰下的棉花田
硬核數據告訴你,中國的棉心,白色的黃金。被譽為“中國棉心”的新疆棉花產量到底有多牛?作為“白色黃金”的新疆棉花又藏著多少高科技?
用于人民幣、國防特種工業,新疆棉花到底有多牛?
棉花雖然并非原產自中國,但最早傳入中國的地區之一正是新疆。大約是西漢時期,非洲棉通過絲綢之路由中亞傳入我國新疆,新疆多地都曾出土過這一時期的棉織物。1959年新疆巴楚縣脫庫孜沙來遺址的晚唐地層中出土了非洲棉棉籽,更是最直接的證據。
新疆棉花特寫
到了19世紀末,清-政-府從美國引進了品質優良的陸地棉(細絨棉)種籽,新疆開始了自己的棉花品種改良之路。經過半個世紀的推廣,陸地棉逐步成為中國主流的棉花品種,新疆棉花在新中國建立后迎來了大爆發。除了大量種植穩定高產的陸地棉,新疆還特別注重優良棉花品種的培育,在1953年從-前-蘇-聯-引進了“棉中極品”——長絨棉。
長絨棉
長絨棉的絨長可達28-30毫米,強度4.4-4.8克,能紡32支以上的細紗,具有纖維長、強力好等特點,是紡織高級棉紗和國防特種工業——軍用導火線、降落傘、化纖棉紡布等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新疆棉花還可用于人民幣、化妝品的原料。
當時在廣東、廣西、河南、新疆等地都有過試點,最后在新疆試點成功,并且選育出軍-海1號、混-迭2號、新海綿等新品種,自此新疆成為我國長絨棉唯一的主產區。
針對長絨棉不便于機采的特性,2020年新疆農科院培育出高產機采長絨棉新品種。在阿克蘇的150畝試驗棉田里,新品種的籽棉平均畝產達到522.87公斤,而常規長絨棉的平均畝產在310多公斤。如果新品種得到普及,新疆的棉花產業會再上一個臺階。
3700萬+畝,年產520萬噸,新疆棉花的產量有多牛?
棉花是喜熱、喜光植物,忌低溫霜凍和陰雨漬澇,適合在土壤水分充足且大氣比較干燥的環境中生長。
棉花需要土壤水分充足、大氣干燥的生長環境。
新疆屬于北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年日照時數在2600-3300小時,日照充足;盆地眾多,能滿足棉花生長的熱量需要;晝夜溫差大(12-16),極有利于干物質的積累和棉纖維的生長。
新疆眾多的高山提供著穩定的冰雪融水,為棉花灌溉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并且新疆土地面積廣大、人口稀少,十分適合發展大規模產業化的商品棉種植。
天山冰河,雪山融水。
在這么多利好的條件加持下,新疆成為我國最適宜種植棉花的地區。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新疆優越的自然條件才徹底被開發出來。
2021年3月24日,在新疆圖木舒克,裝有北斗衛星定位導航系統的播種機正在播種棉花。
1993年以來,全疆棉花面積、單產、總產、質量、調出量都保持全國第一。2011年全疆植棉面積占全國的1/3,占全國植棉面積的32.5%,2012年全疆總產308萬噸,比2011年增長6.4%,實際總產占全國的比重首次超過50%。2020年,新疆棉產量520萬噸,占國內產量比重約87%,占國內消費比重約67%,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棉心”。
新疆棉花的單產長期位于全國第一,且高出全國平均30%以上,其中又-兵-團-種植的棉花產量最為突出。2011年-兵-團-植棉535千公頃,占全疆面積的32.5%,產量卻占到全疆的44.6%,單產水平達到2419千克/公頃,高出全疆平均水平36.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84.9%。
新疆棉花的數據信息。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這樣的新疆棉花,放在國際市場上競爭也是毫不遜色。以-兵-團-2011年的單產數據來看,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7.0%(763千克/公頃)。高于產棉大國——印-度393%(491千克/公頃)、巴-基-斯-坦215%(769千克/公頃)。高于先進植棉國家——nei國173.0%(886千克/公頃),澳-大-利-亞21.3%(1994千克/公頃),巴-西78.8%(1353千克/公頃)。
基地化、機械化,新疆棉花的技術有多牛?
自然條件再好,沒有辛勤的勞動和革新的技術也是白搭。新疆棉花已經在種植、采摘、深加工三個最重要的環節實現了技術上的加持。新疆棉花在播種的時候就“步步精心”,采用精加工包衣種子和精量播種技術,促進一播全苗和壯苗早發。
2020年4月1日,無人駕駛播種覆膜一體機在棉田播種。
棉花種植采用“密矮早”的第二代模式。為了充分利用土地肥力,棉花主產區每畝地里都種上1.2萬-1.5萬株的幼苗;為了應對干旱的氣候,所以精細的地膜覆蓋和膜下滴灌等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病蟲草害采用統防統治,減少個體防治病蟲害的成本。這些精細立體化的手段最大程度地增加了新疆棉花的單位產出。
針對病蟲害問題,早在2016年,就有無人機企業在新疆組織大規模的無人機噴灑落葉劑作業。2015年,極飛農業無人機幫助新疆383353位新疆農戶完成了超過1300萬畝棉田的脫葉劑噴灑作業,種作業面積達2621.86萬畝次。
據新疆農業部門發布的2020年數據顯示,新疆棉花機械采摘率已達69.83%。-兵-團-統計數據顯示,-兵-團-擁有采棉機2760臺,機采面積1180萬畝,棉花機采率達90.9%,一個-兵-團-職工可以輕松應對100畝左右的棉花地。
大型采棉機正在采摘棉花和收割后的棉花卷。
除了棉花作物的生產外,新疆還在積極地延長棉花的產業鏈。新疆已經形成我國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加工基地、紡織服裝出口基地。紡織規模已達2000余萬錠,紡織就業工人100余萬人。整體行業產值達700億元,棉產區65%以上的家庭收入來自棉花,吸納100萬人就業。棉花是新疆地區名副其實的“白色黃金”。
面對這樣的寶貝,難怪國產服飾品牌都搶著要進貨呢!在新疆,遠不止有全球頂級品質的棉花,在這片廣袤豐饒的土地上,瓜果遍地、風吹牛羊,還有更多壯麗風景,等著我們去探索發現。(圖文源自《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