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提供照片的朋友們!
感謝每位熱愛西青,熱愛家鄉的親人!
難忘故鄉
人生中最難忘的是媽媽的愛,
是兒時的記憶,
是自己的故鄉……
對于在外的游子,
兒時對家鄉的記憶是無論如何抹不去的。
無論歲月如何變幻,
不變的是游子對故鄉的依戀。
楊柳青鎮形成較早,據能找到的文獻,最早可以上溯到金貞佑二年(柳口鎮),為金代河北東路三十八個建制鎮之一,已經具有相當規模。對比清道光年間的《津門保甲圖》,直到20世紀楊柳青鎮的格局沒有大的變化。20世紀90代末,鎮容鎮貌有了較大變化,但鎮西部仍保留著包括金代以來形成的蓆市大街等街巷,大致保留著清代《津門保甲圖》中的格局。
西郊區委機關大樓 1971年,西郊區(1992年改為西青區)機關從李七莊遷來楊柳青,1972年在原楊柳青鎮廣場興建。為西郊區機關(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辦公地。2000年拆遷,該地復建楊柳青廣場。
西青區外環線段紀念碑 1986年,天津外環線建成時設立。位于外環線與西青道交匯處。多年來,一直是西青區界的標志。今已不存。
西青區體育館 解放前,西青區沒有專門的體育場館。1976年,在楊柳青新華路中段北側建大型體育場一座。1987年在體育場內始建大型體育館,1991年5月竣工。體育館由天津建筑設計院按手球館設計,投資367萬元,建筑面積3246平方米,曾舉辦過諸多賽事。2014年因體育場改造拆除。
區建委舊址 位于楊柳青鎮南原營建路24號,1980年建三層磚混結構辦公樓,后又陸續在院內增蓋辦公樓。20世紀初搬遷。
西河閘 位于楊柳青鎮北,子牙河上。西河節制閘始建于1958年,為大型一等水閘。西河船閘為非泄洪建筑物,位于西河節制閘的右側。船閘上游有引河與子牙河相接,下游引河與西河相接。西河閘西側有成片樹林,俗稱“小樹林”,為楊柳青一景。
楊柳青鎮政府舊址 位于原專署前街(今府前街)北側,為三層磚混結構樓房,建于1982年。2000年10月,楊柳青鎮政府遷新址。
楊柳青火車站 老火車站位于現在楊柳青火車站候車室西側,青沙路北側,建于清宣統二年(1910),是年11月20日通車。老站房為磚混二層德式建筑,2007年被列為天津市十佳不可移動文物。老站房一直使用到20世紀80年代初。1980年,楊柳青火車站新建候車室及服務設施,即現在使用中的楊柳青火車站。
西青區文化館(楊柳青花園) 舊時,楊柳青多坑塘,有“小江南”之稱。鎮北有一地,四周荷塘環繞,中間為圓形花園,南面有一條3米寬的甬道通往園中。解放后一度定名為“人民公園”,是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1957年,年輕時的田連元(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在楊柳青說書期間,拜風云老會岳家林為師學武,每天早晨即到此練功。1956年,天津專區工會在此建立了勞動人民俱樂部,院中建起一座200多平方米的禮堂,內有圖書、借閱、舞廳等設施,園內修建了燈光球場。每周開放6天,晚上常舉辦舞會、比賽活動。1958年,天津專區遷往滄州,此園移交給楊柳青鎮政府。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該地仍保持著四周環水的狀態。
1949年,楊柳青鎮始建民眾教育館,地點在施醫局胡同口安氏祠堂院內。1951年改稱文化館。后隨區劃隸屬變化幾易其名。1971年,西郊區政府機關遷入楊柳青鎮,楊柳青館并入區文化館,在楊柳青館舊址辦公。1975年,西郊區文化館在楊柳青花園(鎮工人俱樂部)建新址,占地5000平方米。設有展廳、文藝廳、游藝廳、小劇場、旱冰場、錄像廳等。20世紀80年代,經常舉辦菊展、舞會等。后增添了臺球等項目。
新華書店楊柳青門市部 1949年開業,隨著楊柳青行政隸屬變化幾易其名。地點在楊柳青鎮估衣街18號,估衣街與靳家大場交口處(石家大院東北)。1976年,搬遷到和平路10號(原楊柳青廣場西南角)新營業地點。該書店新址的建設早于老西郊區委機關大院。新址建筑面積1168平方米,設有業務部、課本供應部、批發部及機關單位服務部。南側為營業廳,北側院子為辦公及倉庫所用。該書店主要經營圖書,兼營文具、文化用品,春節期間還銷售年畫。20世紀80年代,開始兼營音像制品。該店曾經為楊柳青、西青區人民群眾重要的精神生活做出了貢獻。
近日有讀者提議,建議作者搜集更多歷史資料與老照片,以饗讀者。作者回復說,自2004年至今的13年民間文化調查和研究,完全是作者用業余時間自費進行,中有好心人建議政府立項,但田野調查的規律與政府剛性財政是不符的,作者對此也很理解。雖然13年來自費十幾萬元,但興趣所在還可以承擔。又有讀者提議,可以上傳微信二維碼接受讀者的贊賞支持和企業對研究的資助。經作者考慮并無不妥。特做測試,多少隨意,均表感謝。感謝讀者們對作者調查和研究工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