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同類型的建筑為滿足人們各種不同的需求而產生,并不斷地發展完善。
在古代建筑中,亭臺樓閣軒榭廊舫之間功能根據所處的位置、規模的大小、形式的不同而有差異,觀賞美感也不一樣。那么它們都有什么特征呢?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亭是園林中重要的點景建筑,多建于路旁或水旁,供行人休息、乘涼或觀景用。在建筑形態上的特征是“有頂無墻”。
在《園冶》中,亭“造式無定,隨意合宜則制,惟地圖可略式也。”這許多形式的亭,以因地制宜為原則,只要平面確定,其形式便基本確定了。自古四大名亭:醉翁亭、愛晚亭、陶然亭、湖心亭。
臺是最古老的園林建筑形式之一,高出地面而建的平面建筑物,一般筑成方形,規模較大、較高者便叫壇。
另外,在古代也有很多臺沒有上面的亭子,只是高聳的夯土建筑,如點將臺、烽火臺。它的特征是“露天表面平整”且具有開放性,臺上可以有建筑,也可以沒有建筑。
“樓,重屋也。”樓是古建筑中兩層以上的房屋,也稱作重屋。樓在戰國時就已出現,漢代城樓已高達3層。
樓在古代城市或建筑群中是很重要的建筑,如城市中的城樓、箭樓、鐘樓、鼓樓,供登臨遠眺的黃鶴樓、岳陽樓、望江樓、煙雨樓,供演戲的戲樓等。
在園林中一般用作臥室、書房或用來觀賞風景。有些樓因為足夠高,也常常成為園中的一景。
“樓閣樓閣”,閣與樓似乎總是連著出現。閣與樓近似,體量較小巧,可以看做架空小樓層。閣四面皆有窗,且也設有門。
其特點是通常四周設隔扇或欄桿回廊,供遠眺、游憩、藏書和供佛之用。古人云“重屋為樓,四敞為閣”,閣的四周還設有挑出的平座,供人環閣漫步、觀景。
榭是建在高土臺或水面(或臨水)上的建筑,供人們在此倚欄賞景。榭不但多設與水邊,而且多設于水之南岸,視線向北而觀景。
建筑在南,水面在北,所見之景是向陽的;若反之,則水面反射陽光,很刺眼,而且對面之景是背陽的,也不好看。
宋朝詩人辛棄疾在《永遇樂》中寫道“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舫是仿照船型而造,在園林的水面上建造起來的一種船型建筑物。舫大多三面臨水,一面與陸地相連。似船而不能劃動,故而稱之為“不系舟”。
一般用來游玩設宴,觀賞水景。唐朝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寫道“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廊是指屋檐下的過道、房屋內的通道或獨立有頂的通道,具有遮陽、防雨、小憩等功能。
廊是連接兩個建筑物之間的通道,上有頂棚,以柱支撐,用以遮陽、擋雨,便于人們游走過程中觀賞景物。
柱子上常配有幾何紋樣的欄桿、坐凳、美人靠、掛落、彩畫;隔墻上常飾以什錦燈窗、漏窗、月洞門、瓶門等各種裝飾構件。
軒,古意為有窗的長廊或小屋。多為高而敞的建筑,但體量不大。與亭相似,同是供游人休息、納涼,避雨與觀賞四周美景的地方。
軒的形式類型也較多,形狀各異,如同寬的廊,是一種點綴性的建筑。造園者在布局時要考慮到何處設軒,它既非主體,但又要有一定的視覺感染力,可以看作是“引景”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