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凌來陪你學習啦,很開心遇見你:)
在遙遠的印度洋西部,有一個叫做馬達加斯加島國,那里與世隔絕,終年濕潤,風景旖旎,漫步在沙灘與海浪之間,如果你足夠幸運,在森林邊緣的樹干上,你會發現一種神奇且美麗的花朵,它擁有兩列排列整齊的肉質帶狀葉片,有長長的花序從葉片中伸出,一朵朵潔白芳香的花朵在花序尖端逐一綻放。而每一朵花基部向外延伸著一條又長又細的花距,這條花距足有20cm長!!大彗星風蘭屬于彗星蘭屬(Angraecum)。該屬是一類生活在非洲熱帶地區和印度洋群島的附生蘭,喜歡生長在樹干或石頭上,它是蘭科大家族中極具個性的一員,它那長長的花距,配上星形的花瓣,特別像夜空劃過的拖著長長尾巴的彗星,所以才因此得名。也正是這朵蘭花,一度讓進化論的奠基人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懷疑人生,因為在1862年時,達爾文發現了大彗星風蘭這樣一個奇異的物種,可是卻沒有發現可以與之相匹配的傳粉者,截止到當時,還沒有任何一個物種擁有長達20cm的喙可以為大彗星風蘭傳粉,那么問題來了,沒有授粉者它如何才能傳粉和繁殖,如何延續生命?這種植物的存在似乎違背了生物進化的法則……這引起了達爾文的興趣,達爾文在一年里做了很多實驗, 他作出了一個預測,“必定有共同進化的一種昆蟲適應這種長長的花矩,這樣才能為其授粉,應該是一種口器(喙)很長的蛾,口器足以夠得到藏在花距末端的花蜜,才能專門為大彗星風蘭授粉”,這個猜想也被稱為“達爾文猜想”。
然而,經過了若干年,仍然沒有人發現具有這種特征的蛾子。再然后,1882年,帶著深深的困惑和不安……達爾文……他去世了……直到1903年(達爾文爺爺去世21年后),人們終于發現了一種天蛾——非洲長喙天蛾(Xanthopan morganii praedicta),它的喙足有25厘米長,完全夠得著深藏在花距底部的花蜜,從而印證了達爾文的推測。這種巨型天蛾也被稱為“斯芬克斯蛾”或者“獅身人面蛾”,因為這種天蛾的背部花紋像極了獅身人面像,它是一種鷹蛾,拉丁語名字中的“praedicta”從詞義上也揭示了這種蛾子與“達爾文猜想”密切相關,因此也有人稱之為“預測天蛾”。這種天蛾喙長25厘米甚至更長,雙翼幅寬達15厘米。到1992年(距離達爾文去世已經110年了),科學家 Wasserthal通過紅外夜視儀,首次以拍照的方式記錄了“非洲長喙天蛾”拜訪大彗星風蘭的傳粉活動,至此,才完全證實了達爾文的推測。照片中,長喙天蛾盡量伸長喙去吸取花蜜時,身體就會自然而然的擠壓在花朵上,成熟的花粉就會沾到天蛾灰褐色毛茸茸的身體上,當天蛾在不同的大彗星風蘭花朵間用長喙取食花蜜時,它已經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完成了大彗星風蘭的異花授粉。因為不同的昆蟲會有不同長度的口器,植物為了適應傳粉者,會長出一個特殊的結構——花距,花蜜就儲存在其中。大彗星風蘭的花距很長,也就意味著只有非洲長喙天蛾能夠專門為其傳粉,二者之間是互惠互利的永久合作伙伴,并且是“一把鎖對應一把鑰匙”的專屬關系。雖然比起廣撒網多抓魚的其它普通花朵,這種傳粉機制更加的穩定,但是,仔細想想,這其實何嘗不是一種孤注一擲?這朵風蘭這一世只為等待這一只天蛾,也只能等待這一只天蛾,如果,它沒有來,那么風蘭也不會再接受別人的橄欖枝,在默默等候數日后,它會選擇決然的離開這個世界……PS:其實吧,這篇文到這兒應該就結束了,現在的這個小段,我是不想寫的,但是吧,我覺得,不告訴你們,我內心煎熬啊!我想說的是,其實在查文獻的時候,我才發現,原來風蘭是真的只等待它的天蛾,但是!非洲長喙天蛾它并不是專屬風蘭的!有人觀測到它也會吸食馬櫻丹和紫茉莉的花蜜……本來一個好好的“一生一世十里桃花”故事瞬間就變成了“海王”了……
??進入《小凌老師植物學》專欄
了解更多神奇植物!
希望未來能開一家咖啡巧克力花店,唯愿靜待時光,現世安好......
——凌晨四點的藍
我們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小凌老師又回來啦!往后依舊會為大家獻上各種有趣的植物科普喲!
小凌老師是一名專業植物學者,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才女,她本科畢業于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園林學院,研究生攻讀天津大學建筑環境藝術專業,碩士畢業后,長期從事相關專業領域的學術科研工作,現任高級工程師。除了在植物分類學、園藝園林、景觀環境學和植物種植等方面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外,熱愛生活、喜歡自然的她在生態造景、手繪建模、盆景插花、香道茶道、景石礦石等諸多領域也是造詣頗深。經我動員懇請,她欣然同意在繁忙工作之余,為《rlyl的自然世界》的讀者們開設一個科普植物自然知識的小課堂。和小凌老師一起進入“神秘的植物世界”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