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識認氣血
俗話說“補足氣血,健康大吉”。中醫認為,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物質,它對于人體具有十分重要的多種生理功能。張景岳說:“人之有生,全賴此氣。”氣的生理功能主要有推動作用、溫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攝作用、氣化作用、營養作用。氣是運行在人體內的一種精微物質。具有極強的能量活力,激發和推動機體器官的功能活動,因此也代表五臟之氣和經脈之氣。氣的作用主要是溫養機體和抵御外邪的入侵,同時參與臟腑功能的新陳代謝。氣虛,即臟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差。因此,氣虛則畏寒肢冷、自汗、頭暈耳鳴、精神委靡、疲倦無力、心悸氣短、發育遲緩。
血,是紅色的液態物質,故又稱血液。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具有很高的營養和滋潤作用。血液必須在脈管中循行,才能發揮其正常的生理效應。血的功能有兩個方面。其一,即調養臟腑形體經絡和骨竅。血盛則形健:表現為面紅潤、皮膚光滑、毛發潤澤、關節靈活。其二,血液是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血盛則神清氣爽、思維敏捷。血不足則精神恍惚、心悸不安。所以血虛則面色無華萎黃、皮膚干燥、毛發枯萎、指甲干裂、視物模糊、手足麻木、失眠多夢、健忘心悸、精神恍惚。
(二)氣血不足的表現
氣血不足是指既有氣虛之象,又有血虛之癥的證候。多由久病不愈,耗傷氣血,或先有血虛無以化氣所致。主要臨床表現:面色淡白或萎黃,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神疲乏力,或有自汗,心悸失眠,舌質淡嫩,脈細弱。氣血兩虛的病機分析:本證以氣虛證與血虛證并見為診斷依據。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自汗,脈弱等是氣虛的主要表現;面色萎黃或淡白,舌淡,脈細等是血虛的主要表現。心悸失眠,為血不養心所致。在辨證時,除掌握氣血兩虛的證候外,尚須結合臟腑辨證,察明病變與哪些臟腑有關,尋找原發病,以揭露病變本質,才能使治療更有針對性。
氣屬于陽,血屬于陰,氣與血之間具有陰陽相隨、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系。一旦氣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調,臨床主要表現為氣滯血瘀、氣不攝血、氣隨血脫、氣血兩虛、氣血失和和不榮經脈等幾方面的癥狀。
氣滯血瘀,是指由于氣的運行瘀滯不暢,以致血液循行障礙,繼而出現血瘀的病理狀態。多由于情志內傷,抑郁不遂,氣機阻滯而成血瘀。亦可因閃挫外傷等因素傷及氣血,而致氣滯和血瘀同時形成。
氣不攝血,主要指氣虛不足,固攝血液的功能減退,而致血不循經,逸出于脈外,從而導致各種失血的病理狀態。多與久病傷脾,脾氣虛損,中氣不足有關。臨床常見便血、尿血、婦女崩漏等癥,還見于皮下出血或紫斑等。
氣血兩虛,是指氣虛和血虛的同時存在的病理狀態。多因久病耗傷,或先有失血,氣隨血衰;或先因氣虛,血無以生化而日漸虧少,從而形成氣血兩虛病證。臨床常見面色淡白或萎黃、少氣懶言、疲乏無力、形體瘦怯、心悸失眠、肌膚干燥,肢體麻木等氣血不足癥狀。
氣血不榮經脈,主要指因為氣血兩虛,以致氣血之間相互為用的功能失于和調,影響了經脈、筋肉和肌膚的濡養。常見肢體麻木不仁,或運動失靈,或皮膚瘙癢,或肌膚干燥,甚則肌膚甲錯等癥。
(三)氣血不足的原因
1.脾胃虛弱 氣血不足主要與脾胃、腎有密切關系。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為后天之本,飲食通過脾胃的運化,化生水谷精微轉化為氣與血。精血同源,腎為先天之本,腎主藏精、精生髓、精血再生。脾胃功能不好,吸收和化生不足,久則出現氣血不足。現如今,減肥成為一種時尚,節食的女孩兒越來越多,每頓飯她們只吃一點兒蔬菜,很少吃肉,雖然像林黛玉一樣拂風若柳、飄飄欲仙,保持了好身材,卻成了病美人,這就是人為地造成了氣血不足,另外,過多吃冷飲也是引起脾腎虛弱的原因。再則,飲食無度,使脾胃長期處于超負荷狀態,久之必定造成脾腎虛弱。
2.思慮勞神太過 大病、久病消耗精氣;強力勞作耗傷氣血;思慮勞心太過,既傷脾又暗耗陰血,均可導致氣血不足。
3.慢性失血 慢性失血常見有潰瘍病、痔瘡出血、女性月經量過多或其他慢性失血證皆可造成血虛證。
氣血不足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開始并沒有非常明顯的癥狀。氣血不足者,身體易感到疲勞,工作和學習的時候很難集中精神,在進行體育活動時耐力變差,在平常的生活中稍有不慎就會感冒,抵抗力明顯下降。除了容易生病外,情緒也不穩定,容易煩躁。
(四)補充氣血的2大法寶
補充氣血一是食補,二是藥補。這兩大法寶都必須抓住一個核心——健脾胃。一些人患有慢性病,癥狀很多,從頭到腳,好像就沒有舒服的地方,病雖不是很危重,但總是遷延不愈,時好時壞,令人煩惱不堪。其實這樣的人當務之急是要培補氣血,氣血充足了才有抵御病癥的資本。而如何補氣血才是最快捷最有效的呢?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所以,要想氣血充沛,必須要先把脾胃調養好才行。臨床上見到有些人吃一點東西就飽脹不適,難以消化;還有人吃下東西卻不能很好地吸收,或腹瀉或便秘或不生精微而生痰涎,或不長氣血而長贅肉。諸般問題,皆因脾不健運造成。所以,補益脾胃是改善氣血不足體質的關鍵和前提。有些人因體弱多病而濫用補藥,但補藥多味厚而難于消化,結果是氣血沒有補上,卻成了脾胃的沉重負擔,最后補藥停滯不消而成為毒素,即所謂“虛不受補”,便有脾胃虛而難于消化之意。還有人心肝火旺,常年需服用寒涼之藥以清熱解毒。豈知寒涼之藥最傷脾胃,這就像常年把自家的莊稼地當作戰場一樣,最后就算不被敵人打敗,也會因無糧草而餓死。所以,我們一定要給自己一些儲備——氣血的儲備。只要糧草充足,我們就沒有什么可怕的。怕只怕自己已經沒有能力再制造新鮮的氣血了。很多病人只因脾胃虛弱而不能納食,無法吸收營養而喪失了最后反戈一擊的機會。因此,健脾胃是補充氣血的關鍵和核心。
1.食補在日常應適當多吃些富含“造血原料”的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微量元素(鐵、銅等)以及葉酸和維生素B12等營養食物。如動物肝臟、動物血、烏骨雞、魚、蝦、蛋類、豆制品、黑木耳、黑芝麻、大棗、紅豆、紅糖、花生、桂圓等。這些食物可經常交替食用。在各種食補的食療方中,補充氣血效果最好、起效最快的是“三紅八寶粥”。下面詳細介紹“三紅八寶粥”的功效和有關注意事項。
三紅八寶粥包括大棗、紅豆、紅糖、淮山藥、薏苡仁、芡實、桂圓、蓮子8種食物。如果說這世界上還能找到不計利益、甘愿付出、并全力幫忙的朋友,那么三紅八寶粥則當之無愧。它就像那種不急不躁、從容有力、可以托付一生的朋友,會在我們百般無奈,急需要幫助的時候,給我們以最無聲最持久最平和的幫助。它們在《神農本草經中>中都被尊為上品。對于衰弱高齡的老人,先天不足的幼兒,還有那些身染重病的患者,都特別適合服三紅八寶粥。有人說,光喝粥能管用嗎?能快速增長氣血嗎?看一看三紅八寶粥中的“精兵強將”就知道了。
(1)淮山藥:淮山藥品種較多,以河南懷慶府的品質最好。所以通常淮山藥也叫懷山藥。淮山藥其性甘平,氣陰兩補,補氣而不壅滯上火,補陰而不助濕滋膩,為培補中氣最平和之品,歷來就被眾醫家廣為贊譽。《本草綱目》云:“淮山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景岳全書》云:“淮山能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清末最有名的大醫家張錫純對此藥更是推崇備至,在其醫學專著<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屢用大劑量生淮山藥一味,治療了許多諸如大喘欲絕,滑瀉無度等危急重癥。其言:“山藥之性,能滋陰又能利濕,能滑潤又能收澀,是以能補肺、補腎、兼補脾胃……在滋補藥中誠為無上之品,特性甚和平,宜多服常服耳。”藥用通常干燥切片。藥店有炒淮山藥和生淮山藥兩種。建議用干燥后的生淮山藥較好。當然,如吃新鮮淮山藥,效果更好。
(2)薏苡仁:薏苡仁主要功效在于健脾去濕,健脾可以補肺,祛濕可以化痰。所以本品亦可用于治療肺熱肺癰肺痿之癥。與淮山藥同用,更是相得益彰,互補缺失。淮山藥、薏苡仁皆清補脾肺之藥,然單用淮山藥,久則失于黏膩,單用薏苡仁,久則失于淡滲,惟等分并用乃久服無弊。近代醫家曾有報道,用兩藥各50克,每日熬粥,對肝硬化腹水有明顯療效。平日常服三紅八寶粥,豈不是明智之舉,況且此粥美味可口,長吃不厭。薏苡仁性微涼,如果脾胃過于虛寒,四肢怕冷較重的人,還是不太適合。李時珍說孕婦忌服,可能也是怕利水太過,雖然在現實應用中并未見對孕婦有什么危險,且常有相助之益,但為安全起見,還是不服為宜。
(3)芡實:芡實有其與淮山藥、薏苡仁不同的絕妙之處。如果您是“脫癥”和“漏癥”,那芡實就是一只有力的大手,把您托住。不至讓您的氣血白白的流失。有人長期腹瀉,下利清谷;有人遺精滑脫,其勢難禁;有人夜尿頻多,無法安睡;這時,您就會發現芡實的神奇了。清代醫家陳士擇說得最好:“芡實止腰膝疼痛,令耳目聰明,久食延齡益壽,視之若平常,用之大有利益。芡實不但止精,而亦能生精也,去脾胃中之濕痰,即生腎中之真水。”所以說芡實是健脾補腎的絕佳首選。若能與淮山藥同舟共濟,那補益的效果就更佳了。
淮山藥、薏苡仁、芡實是同氣相求的“兄弟”,都有健脾益胃之神效。但用時也各有側重,淮山藥可補五臟,脾、肺、腎兼顧,益氣養陰,又兼具澀斂之功。薏苡仁,健脾而清肺,利水而益胃,補中有清,以去濕濁見長。芡實,健脾補腎,止瀉止遺,最具收斂固脫之能。
大棗補脾和胃,益氣生津,調營衛,解藥毒。紅豆能促進心臟血管的活化,利尿。有怕冷、低血壓、容易疲倦等現象的人,常吃紅豆可改善這些不適的現象。另外,紅豆還有健胃生津、祛濕益氣的作用,是良好的藥用和健康食品。紅豆更是女性健康的好朋友,豐富的鐵質能讓人氣色紅潤。多攝取紅豆,還有補血、促進血液循環、強化體力、增強抵抗力的效果。紅糖具有益氣養血,健脾暖胃,祛風散寒,活血化瘀之效,特別適于孕產婦、兒童及貧血者食用。桂圓甘溫,能開胃健脾、安神補血,還能振奮心陽、溫補心氣。蓮子具有很高的食療和藥用價值,為滋補元氣之珍品。從藥用的角度來看,蓮子具有鎮靜安神、補中益氣、養心益腎、健脾養胃、潤臟清腑、聰耳明目、澀腸止瀉的功效。可用于體質虛弱或病后產后之脾胃虛弱、大便溏瀉、心悸怔忡、心煩易怒、失眠多夢,氣短乏力、食欲不振,以及婦女血虛腰酸、白帶增多、男子腎氣虛之遺精、早泄、性功能減退諸癥。
2.藥補 氣血不足在藥補方面,既要用補氣藥,又用補血藥。因為氣血相依相生,“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指的就是血能幫助氣的生成,氣能帶動血液的循環。只有氣血這兩大循環系統調和通暢,血虛才能有效改善。而氣血的生成,一是靠營養物質的攝入;二是靠脾胃的運化功能。因此,改善血虛,預防貧血,不但要補充足夠的營養物質,還要健脾助運,提高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利用,促進氣血生化。因此,氣血雙向調理是遠離血虛,贏得健康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補氣的藥物可選用人參、黃芪、黨參等。補血藥可選用當歸、熟地黃、何首烏、枸杞子等。臨床實踐證明,氣血不足者服用中成藥人參養榮丸(當歸、黨參、白芍、白術、茯苓、熟地黃、炙甘草、黃芪、肉桂、五味子、遠志、陳皮、生姜、大棗)、歸脾丸(白術、茯苓、黃芪、桂圓、酸棗仁、黨參、木香、炙甘草、當歸、遠志)等,具有氣血雙補,又健脾胃的全面功效,而且使用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