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水系好像一棵枝葉繁茂的參天大樹,干支交錯,枝枝相連,布滿整個流域。據(jù)統(tǒng)計,長江干流擁有700多條一級支流,其中流域面積1萬平方公里以上的40多條,5萬平方公里以上的9條,10萬平方公里以上的4條。
水量大是長江支流的第一個特點。雅礱江、岷江、嘉陵江、烏江、沅江、湘江、漢江和贛江等8條支流的多年平均流量都在1000立方米/秒以上,超過了黃河水量。
支流集中是第二個特點。較大的支流幾乎全部集中在長江干流中段的“一盆二湖”地區(qū),即四川盆地和洞庭湖、鄱陽湖。在四川盆地,從左岸匯入長江的有雅礱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右岸有烏江。洞庭湖一帶的支流 有清江、澧水、沅江、資水和湘江從右岸入長江,而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則從左岸匯入。鄱陽湖水系包括修水、贛江、撫河、信江和饒河,集中在長江右岸。長江干流從雅礱江河口至鄱陽湖口,流程僅1761公里,占全江的28%,而得到的水量補(bǔ)給近8000億立方米,占入海水量的80‰。在長江下游的主要支流中,青弋江和黃浦江雖較為有名,但其長度和水量都與上述的支流無法相比。
下面,我們按照匯入干流的先后,對長江的主要支流作一簡要介紹。
雅礱江是長江第二大支流,長度僅次于漢江。它發(fā)源于青海省南部巴彥喀拉山西南坡,與金沙江平行南下,穿行于川西山地的縱谷之中,在三堆圩附近注入金沙江。雅礱江有著與金沙江相同的特點:落差大,水流急,多峽谷礁灘。雖無航運(yùn)之利,但水力資源豐富,蘊(yùn)藏量達(dá)3000多萬千瓦,僅次于岷江。雅礱江流域北高南低,相差1500多米。這種傾斜的地形,對南方來的暖濕氣流有顯著的抬升作用,有利于降水。但因地處云貴高原西北部,水汽來源不足,上游又伸入青藏高原腹地,暖濕空氣較難到達(dá)。所以降水量沿江變化十分明顯,從下游的900毫米以上,遞減到上游的400毫米以下。這就是雅礱江雖長而水量較少的原因。
長江主要支流基本情況
河名 | 長度 (公里) | 流域面積 | 徑流量 | ||
萬平方公里 | 占全江% | 億立方米 | 占全江% | ||
雅礱江 | 1500 | 13.0 | 7.2 | 568 | 5.8 |
岷江 | 735 | 13.6 | 7.6 | 868 | 8.9 |
沱江 | 623 | 2.7 | 1.5 | 158 | 1.6 |
嘉陵江 | 1119 | 16.0 | 8.9 | 683 | 7.0 |
烏江 | 1018 | 8.7 | 4.8 | 520 | 5.3 |
清江 | 408 | 1.7 | 0.9 | 143 | 1.4 |
澧水 | 372 | 1.9 | 1.1 | 174 | 1.8 |
沅江 | 1060 | 8.9 | 4.9 | 681 | 7.0 |
資水 | 590 | 2.9 | 1.6 | 251 | 2.6 |
湘江 | 817 | 9.6 | 5.3 | 722 | 7.4 |
漢江 | 1532 | 15.1 | 8.4 | 565 | 5.8 |
贛江 | 744 | 8.2 | 4.6 | 648 | 6.6 |
岷江發(fā)源于四川西北部的岷山南麓,全長735公里,流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長度和面積都不算大,但水量和水力資源在支流中首屈一指。川西山地是全國著名的多雨中心,有 “巴山夜雨”、“西蜀漏天”之說,峨眉山一帶年降水量竟達(dá)2000毫米以上。岷江得到大量的雨 水補(bǔ)給,年水量達(dá)868億立方米,相當(dāng)于黃河的一倍半。歷史上曾把岷江誤認(rèn)為長江的上源,估計與岷江水量大有關(guān)系。談到岷江,人們一定會聯(lián)想起岷江的支流大渡河,它發(fā)源于四川和青海交界的果洛山(巴顏喀拉山支脈),在樂山縣注入岷江,全長1070公里,流域面積9.1萬平方公里,約占岷江的67%。無論長度、流域面積還是水量,大渡河都比樂山縣以上的岷江大,根據(jù)“江源唯遠(yuǎn)”的原則,岷江應(yīng)是大渡河的支流。然而把大渡河作為岷江的支流,已經(jīng)是多年形成的習(xí)慣了。岷江上游奔馳在岷山腳下,山高水急。挾帶著大量泥沙和卵石進(jìn)入成都平原后(成都平原也是由岷江泥沙堆積而成),流速突然變緩,泥沙卵石大量沉積,淤塞河道,經(jīng)常泛濫成災(zāi)。為改變這種狀況,早在2200多年前,李冰父子和當(dāng)?shù)貏趧尤嗣裥藿ㄆ鹇劽型獾亩冀咚こ蹋篂?zāi)害頻繁的成都平原變成了沃野千里的糧倉。也許是因為岷江給四川帶來了“天府之國”的美名,強(qiáng)化了人們對岷江的印象,才 使它居于干流的地位。
嘉陵江是長江的第三大支流,發(fā)源于陜西省秦嶺南坡,沿著四川盆地的北部斜面自北向南流動,在重慶注入長江,全長1119公里,流域面積16萬平方公里。由于嘉陵江流域位于大巴山和巫山山脈的西北“雨影”區(qū),降水量與四川盆地其他地區(qū)相比相對較小,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但是,流域內(nèi)分布著大面積的紅色砂頁巖,不利于下滲,產(chǎn)流較快。加之渠江和涪江兩條較大的支流在合川附近同時匯入嘉陵江,致使嘉陵江具有洪峰高,洪量大,枯水較少的徑流特征,成為長江上游的主要洪水來源之一。
烏江又叫黔江,發(fā)源于貴州省西部的烏蒙山區(qū),在涪陵注入長江,全長1018公里,是四川盆地內(nèi)從右岸注入長江的唯一的一條大支流。由于烏江流 域大部分在“四季如春”的云貴高原,降水量在1000~1200毫米之間,且年內(nèi)分配較為均勻,因此烏江的洪水不大,與對岸的嘉陵江形成鮮明的對照。烏江流域位置偏南,洪水季節(jié)開始較早,洪水對長江干流威脅很小。烏江河槽多屬深切河谷,兩岸危崖聳立,河底礁石密布,水流旋轉(zhuǎn)湍急,向有 “天險”之稱。當(dāng)年紅軍長征途中,曾數(shù)次突破烏江天險,迂回作戰(zhàn)。
沅江發(fā)源于貴州東南部的苗嶺山地,在湖南常德附近注入洞庭湖,全長 1060公里,流域面積近9萬平方公里,長度和面積都不算大。但因流經(jīng)云貴高原東南邊緣地區(qū),從東南方向來的溫濕氣流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全流域降水量都在1200毫米以上,有的地區(qū)甚至高達(dá)1700毫米。因此,沅江水量十分豐富,僅次于岷江、湘江和嘉陵江,在長江的支流中占第四位,而且水量多集中在夏季,集流迅速,洪水漲落很快,對洞庭湖威脅很大。
湘江發(fā)源于廣西臨桂縣的海洋山,由南向北穿過湖南省匯入洞庭湖,是洞庭湖水系中水量最大的一條。湘江流域90%在湖南省境內(nèi),年降水量普遍豐盛,大部分地區(qū)在1400~1600毫米之間,上源地區(qū)因位于南嶺多雨中心,降水量更高達(dá)1800毫米以上。在季節(jié)上降水集中在4、5、6月份,最大水量一般出現(xiàn)在5月。而6月底以后,水量大減,此時正值炎夏,農(nóng)作物大量需水,因而經(jīng)常造成夏旱,甚至秋旱。
漢江是長江最長的支流,發(fā)源于陜西省秦嶺南麓,穿過秦巴山地,在武 漢市匯入長江,全長1532公里,流域面積15.1萬平方公里,都居支流之冠,但水量卻為第七位。漢江流域降水量自下游的1200毫米,向上游遞減至800毫米左右,大部分降水集中在7~10月,9月份水量最大。漢江上游被束縛在狹窄陡峻的河谷之中,水流湍急,夏季又多暴雨,洪水來勢兇猛。中游河床淤淺,下游擺蕩在江漢平原,河床坡降很小,大堤束水,河道狹窄,汛期又受到長江洪水的頂托,泄洪不暢。因此經(jīng)常決堤成災(zāi),使?jié)h江成為長江支流 中洪水災(zāi)害最嚴(yán)重的一條。詩人李白曾為它發(fā)出了“橫潰豁中國,崔嵬飛迅 湍”的驚嘆。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征服漢江,1956年在下游興建了杜家臺分洪區(qū), 1958年又開始動工興建丹江口水利樞紐。丹江口水利樞紐雖有防洪、灌溉、發(fā)電、航運(yùn)、養(yǎng)殖等五大效益,但防洪是第一位的。杜家臺分洪區(qū)和 丹江口水庫相配合,使?jié)h江下游基本上解除了洪災(zāi)威脅。
贛江是鄱陽湖水系中最大的一條河流,上源有章、貢二水,章水發(fā)源于武夷山區(qū),貢水發(fā)源于南嶺山地,在贛州匯合后稱為贛江。贛江縱貫江西全省,在南昌以北的吳城注入鄱陽湖,全長744公里,流域面積8.2萬平方公里。贛江流域幾乎全部在江西省境內(nèi),流域平均降水量在1500~1700毫米。流域南部降水集中在4、5、6月份,北部集中在5、6、7月份。因此,贛江洪水多發(fā)生在5~7月份,較長江干流洪水為早,加上有鄱陽湖的調(diào)節(jié)作用,贛江洪水對長江下游影響較小。
長江的支流眾多,南北交錯,各支流的自然地理條件差異甚大。一般來說,從南岸注入長江的支流4~6月份水量最大,北岸的支流6~9月份水量最 大,致使長江干流汛期開始得早,結(jié)束得遲,汛期時間長,水量分配較均勻,這對于開發(fā)長江水利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