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文化和我們的文明一樣長,但菜系確實是這近千年來才有的產物。很簡單,前期沒有鐵鍋,煎炒燒炸沒法用。
傳說上古時期,人類是以打獵為生的,人類不夠強壯也不夠力量,只能靠抓兔子等小動物為食,經常食不果腹。后來炎帝神農氏,親嘗百草,為人類選出了可以吃的植物,然后種植。從此我們祖先有了栗黍等谷物。那時候,黃帝已經制作出了陶瓷,所以一直到宋代之前,人類的食譜,是煮和烤的天下。
其實鍋很早就有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有合金了,還會造不出鍋?但那時候,只是打造成鍋的樣子,而是雜質極多,鍋極厚,只能用來煮。
宋朝,冶煉技術已經相對成熟,可以打造薄薄的鐵鍋了,這個時候炒菜才開始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宋時,炒菜大量普及,炒法已經趨向于成熟。《東京夢華錄》中就記載了經常出現于首都汴梁宮中和民間市場中的炒菜——炒雞、炒兔、炒羊、炒牡蠣、炒腰子等等,民間對此的記錄更是繁多。
還有一種說法,說炒菜技術在兩晉南北朝就有了,《齊民要術》里也記錄了很多炒菜的做法。如炒雞子法(炒雞蛋):“打破,著銅鐺中,攪令黃、白相雜。細擘蔥白,下鹽米,渾豉。麻油炒之。甚香美。”這種炒雞蛋的方法已經和現在沒有什么區別了,甚至因加入豆豉而比現在的做法更加鮮美。此外,還有鴨煎法(炒鴨肉)、酸豚法(先把乳豬肉炒熟再腌制)等等,都可以從反面證明,至少魏晉時期炒菜已經出現,才能于北魏時被人在書中仔細描述。
自從有了鐵鍋。中國的菜系逐漸豐富了起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