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品豆腐、鍋塌豆腐、博山豆腐箱、客家釀豆腐、鏡箱豆腐、文思豆腐、菊花豆腐、建水烤豆腐、倘塘黃豆腐、徽州毛豆腐、東北凍豆腐、八珍豆腐、醋椒豆腐、八寶豆腐、西施豆腐、麻婆豆腐、白油豆腐……中國豆腐,到底有多少花樣?
文|金甲叁
海膽八寶豆腐
對于豆腐,我很有感情。
我在小時候十分挑嘴,不食紅肉,不是禽蛋,母親拿著豆腐青菜將我養育成堂堂男兒……
時至今日,作為吃貨的我,最愛吃的還是那塊豆腐。
津門鬼才馮驥才先生曾經說過:“養育龍種,豆腐有功。”
豆腐素有“素肉”之稱,低脂肪高蛋白,營養豐富,老少皆宜。在中國過去的貧苦年代,豆腐為吃不起肉食的百姓提供了難得的優質蛋白。
麻婆豆腐
一塊豆腐,一清二白,貧富皆食。
但是豆腐在中國飲食文化中,絕不會偏安一隅。
中國人深諳食之三昧,珍貴的食材常常用極簡的烹飪方式,平凡的食材卻要反其道行之,賦予精彩紛呈的料理手段,就好比我們今天要講的豆腐。
中國的豆腐,到底有多少花樣?
讓我們帶著疑問,一起打開這絢爛多彩的“中國豆腐地圖”。
組庵豆腐,湖南
相傳豆腐的發明,源于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
淮南王養士編書是一把好手,只是錯把謀反作為了兼職,至于煉丹更是業余,煉丹不成反而煉出了一塊豆腐。
那是豆漿與鹽鹵的邂逅,兩千多年前碰撞出來的煙花,至于依舊帶著溫度。
從此中國人馴化了難以消化的植物蛋白,相比于建立現代化學的西方人,時至今日仍不懂得將蛋白質絮凝的道理來學以致用。
豆腐作為凡品,但從來不容小覷。
一品豆腐,孔家宴
中國歷史中傳統宴席,有文會宴、鹿鳴宴、瓊林宴、滿漢全席,可論起資歷,皆不如出自圣人之家的孔府家宴。
在孔家宴中,有一道傳統豆腐名菜,一品豆腐。
一品者,似指豆腐,實旨在于食客,更以豆腐清白之質來襯托食客品行之高潔質樸,其中之深意,透著中國儒家思想對于品德的追求。
當然,山東人對于豆腐向來看重。
鍋塌豆腐,魯菜
魯菜,作為北方菜系的根子,就有一道膾炙人口的豆腐佳肴,鍋塌豆腐。
現如今,在中國的京菜、津菜、東北菜等北方菜系中,鍋塌豆腐依舊有著一席之地,可見北方人對于豆腐之喜愛。
博山豆腐箱,魯菜
豆腐在中國,有南北之分。
北豆腐,多以鹵水點制,水分相對少,質地略硬實,豆香足,耐煮耐燉,素有“千滾豆腐萬滾魚”的說法。
而南豆腐,多用石膏點化,質地軟嫩,入口爽滑,別有滋味。
雖然豆腐有南北之別,但不論南方人,還是北方人,對于豆腐卻有著同樣的理解,就比如豆腐箱子。
鏡箱豆腐,無錫
在江蘇無錫,鏡箱豆腐中塞滿肉餡、蝦仁,以肉為金,以蝦為玉,素有“金鑲白玉箱”之盛名。
因其豆腐塊,酷似女人梳妝之鏡箱盒子,故名鏡箱豆腐。
在山東淄博,博山豆腐箱作為魯菜名品,歷史文化悠久。
相傳清朝乾隆皇帝南巡,途徑博山,品嘗過博山豆腐箱后,對其美味曾贊譽有加。
客家釀豆腐,廣東
在嶺南之地,客家釀豆腐成為了當地的客家名菜。
“釀”字在客家話中,有“填入餡料”的意思。客家釀豆腐,便是將肉餡、魚肉、蝦米、香菇等作為餡料,填入豆腐之中。
由此可見,中國之大,地有南北之分,但對于豆腐的風味,中國人有著異曲同工的默契。
菊花豆腐,河南遂平
中國廚子的厲害之處,在于刀法。
相比于外國廚子那一套能搞一場外科手術的組合刀具,中國廚子仗著一把菜刀便可行走天下。
我們中國廚子雖然只有一把菜刀,卻能精通切、劈、砍、剁、片、削、剜、刮、劃等諸多技法。
中國廚藝之“重藝不重器”,由此可見一斑。
在河南,遂平菊花豆腐,將豆腐切成了一朵菊花,佐以菊花入肴,清香喜人,別具一格。
文思豆腐,揚州
在江蘇揚州,一塊嫩豆腐被切成了細可穿針的豆腐絲,做成了一道家喻戶曉的“文思豆腐”。
文思豆腐,當地的傳統名菜,清代乾隆年間揚州僧人文思和尚所創。
清人俞樾《茶香室叢鈔》曾記載:“文思字熙甫,工詩,又善為豆腐羹甜漿粥。效其法者,謂之文思豆腐。”
文思豆腐,選料嚴苛,刀工精細考究,其口感軟嫩清醇,細密的豆腐絲入口即化,讓人回味無窮。
烤豆腐
豆腐貌似沒什么脾氣,炒燜燉煮皆可入味。
可是論起烤豆腐的滋味,只有云南人最為懂得。
烤豆腐,也叫燒豆腐。奉《舌尖上的中國》所賜,云南建水縣臨安城中的建水烤豆腐名聲大噪。
小城內街巷、菜市、夜市、風景區的燒豆腐攤,熙熙攘攘,成為古城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烤豆腐攤,玉米粒計數
當然,在云南不僅只有建水烤豆腐,在石屏縣更有“云南十八怪,石屏豆腐烤著賣”的說法。
在《石屏縣志》卷六《風土》中記載:“城內有鹽水數井,澀不可飲,用以點水豆腐味極佳。” 令人費解的是,石屏之井水離開了當地,便無論如何也點不出豆腐。
曾有人請石屏的師傅帶著石屏的井水,到外地去點制豆腐,可惜難以成功,故有人戲稱:“石屏豆腐是帶不走的專利”。
黃豆腐,云南倘塘
在云南的倘塘鎮,黃豆腐成為了云南十九怪——倘塘豆腐栓著賣。
倘塘人將白豆腐用紗布包裹成小塊,浸在姜黃湯里煮上一會兒,金黃的汁水滲入豆腐表皮,黃豆腐便制成了。
每年秋收之后,在倘塘小鎮中,石板鑲砌的街道兩旁,金黃色的豆腐拴成串串,從房檐上垂落下來,金黃燦燦的黃豆腐,那是當地人對豐收最質樸的表達。
臘八豆腐,安徽黟縣
如果你去品嘗中國各地的豆腐,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情況:中國豆腐與“八”字相合。
當年淮南王劉安,煉丹求長生不老的地方便在八公山。
八公山上的八公泉水,誕生了八公山豆腐,便是豆腐與八字的前世情緣。
在安徽黃山黟縣,每逢臘八時節,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久而久之便有了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由大豆、辣椒、五香等多種原料,經傳統手工制成,澤黃潤如玉,入口松軟,咸中帶甜,又香又鮮,在當地有“素火腿”之稱。
八寶豆腐,杭州
在浙江杭州,有一道傳統特色名菜,八寶豆腐。
據傳,八寶豆腐在清朝康熙年間乃宮廷御膳,康熙皇帝將八寶豆腐之方賜予尚書徐健庵,后傳至尚書門生樓村,幾經易手,到了乾隆年間為孟庭王太守所得,故名“王太守八寶豆腐”。
清代文壇食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記載說:“王太守八寶豆腐,用嫩片切粉碎,加香葷屑、蘑菇屑、松子仁屑、瓜子仁屑、雞屑、火腿屑,同入雞湯中炒滾起鍋。”
八珍豆腐,天津
在天津,老天津人熟稔山海之味。
將豆腐與海參、魷魚、蝦仁、雞脯片、蹄筋、香菇、青豆、筍片等諸多美味,制成了八珍豆腐。
醋椒豆腐,天津
該說不說,天津人真是會吃,不僅是八珍豆腐,還有那一碗“醋椒豆腐”。
尤其是吃完燒烤,來上一碗醋椒豆腐湯,渾身舒坦。
莆田燜豆腐,福建
中國的豆腐,到底有多少花樣?
這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咱們中國,太大了,中國人,太會吃了!
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的散文《豆腐》中說過這么一句話:“豆腐是我們中國食品中的瑰寶。關于豆腐的事情,可以編寫一部大書。”
毛豆腐,徽菜
在中國的徽州地區,毛豆腐在油脂的作用下褪去一身絨毛,散發著迷人的幽香……
白油豆腐,四川
在四川,除了享譽海內外的麻婆豆腐,還有“白油豆腐”是一道不為人知的不辣口的川菜。
西施豆腐,諸暨
在浙江諸暨,西施豆腐是當地的傳統風味名菜,相傳是當年的美人西施所獨創。
凍豆腐,東北
在東北的冬季,吃不完的大豆腐,拿到室外便可凍成蜂窩狀的凍豆腐,拿來吃火鍋更是一道美味。
二十四橋明月夜
甚至在金庸的武俠世界里,俠女黃蓉為洪七公做了一道火腿蒸豆腐,取名為“二十四橋明月夜”。
……
豆腐,你到底有多少花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