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不似唐朝女子服飾的貴氣飄逸,提起宋制女子服飾,或許我們想到的是婉約、素靜的感覺。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文人氣質最盛的朝代,宋代女子服飾在繼承唐代女性服飾形制的同時,結合自身時代特征又開創了獨屬于宋的穿衣模式。
其審美標準是帶有清逸之氣的瘦削骨感,更加崇尚修長適體,用料加工考究,色調柔和,整體清淡、柔和、典雅,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宋朝女子服飾的美恰似山間的潺潺流水的清泉,在不經意間,給人以沁人心脾的舒適。那么在千百年之前的宋,那時的女子都穿些什么樣的衣裳呢?
01.上衣
宋代,女子服飾基本上仍然是上衣下裳制,按不同形制來劃分,上衣主要有褻衣(抹胸)、衫、襦襖、袍、褙子、半袖(半臂、背心)等。
★ 抹胸
抹胸,是宋代女子內層最貼身的衣物,其功能如現如今的內衣,用以遮掩保護胸部。
褐色絹抹胸 (福建福州南宋黃昇墓出土)
然而抹胸在宋朝形成了一種別具特色的上裝形式,時稱“不製衿式”,即在內穿一件長抹胸,然后外罩一件褙子,衣襟敞開,不施衿紐。
如此一來,原為內衣的抹胸也成為了外裝的一部分,這種“內衣外穿”的裝束,充分顯示女性曲線,其大膽奔放之處,可見宋朝女子衣著并未全都保守拘謹。
南宋 《雜劇(打花鼓)》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大袖衫
宋代大袖衫是晚唐五代遺留下來的服式,在宋代依然流行,兩個袖子寬大及膝非常具有特點,因此名為大袖。
大袖衫原是皇帝嬪妃日常所穿的衣物款式,后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漸漸傳到了民間,貴族女子爭搶效仿,成為了較高階層女子的禮服。
宋大袖衫對于宋朝女子來說是屬于大禮服,一般在婚禮、受封等重要或特定的場合使用。并且著大袖衫時,常常還要配以精致華麗的首飾和妝容,其中包括發飾、面飾、耳飾、頸飾和胸飾等。
褐黃色羅鑲花邊大袖 (福建福州南宋黃昇墓出土)
宋大袖的基本樣式為對襟、寬袖、衣長及膝,在衣服的領部、衣襟處都鑲有花邊,衣身后帶有三角兜,用于裝霞帔。
★襦、襖
襦、襖兩者相似,皆為短衣。
襦的長度一般到腰間,穿著時下身常常搭配長裙,將上衣系在長裙之內,長裙之外再系上腰帶,因此常常有“上襦下裙”之稱,這也是宋朝女子日常裝扮之一。
宋 蘇漢臣 《靚妝仕女圖》局部 波士頓美術館
而襖是在襦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比襦長而比衫短,款式則與襦基本相同,區別在于襖是為了保暖,會在里面增加棉絮。襖大多在秋冬季節穿,內襯里子稱之為“夾襖”,內加棉絮的稱之為“棉襖”。
襦和襖都是較為短小,既有寬袖,也有窄袖,腰身和袖口與前朝代相比較為寬松,色彩多為低純度的襦綠、粉、銀灰,邊緣處一般有刺繡或者拼接的緣飾,襦和襖都是宋代女子的日常服式。
重慶大足寶頂 養雞女石刻
★袍
袍,原為男子多穿,發展到宋朝男女皆可穿。其形制為長衣,圓領窄袖長袍,上衣下裳相連,腰束帶。
宋畫中常常可見到這種男裝的侍女,宮中也有許多這樣著裝男裝的宮女,大多為內廷及歌樂女子輩。這樣的服飾簡約利索,在工作行事上顯然更方便一些。
宋 《半閑秋興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褙子
如果問什么衣物最能代表宋代服飾特色,那答案一定是褙子。
不僅僅是因為褙子是宋代才開始出現,而在當時能夠有這么一件被男女老少不分尊卑貴賤喜愛的衣裳,確實是一件神奇的事。
紫灰色縐紗鑲花邊窄袖褙子 福建福州南宗黃昇墓出土
褙子是在宋代衫的服式中非常有特色的款式,又稱背子、綽子。
關于名稱的來源來有一說法,“背子本婢妾之服,以其行直主母之背,故名'背子’”。即宋人認為,褙子原本是婢妾穿的服飾,然而因為婢妾常常立于主婦之后,稱之為“背子”。
由于褙子開衩的上衣行走時非常方便,起初常常作為婢女服裝,后來被貴族采用逐漸發展成常服。
宋代社會的各個階層,上至皇后貴妃,下至奴婢侍從,優伶樂人均愛穿著褙子,并常常配以長裙、褲等衣物。
褙子的形制一般為直領對襟,前襟常敞開且不施襻紐,袖有寬窄二式,兩側開高衩直腋下,領、袖口、衣襟等處通常會鑲有緣飾。既有齊膝或在膝上的短褙子,也有長及膝下長褙子。
褙子的流行不僅僅因為其穿著舒適得體,和宋代的審美也是分不開的。
宋朝女子穿上褙子后整個身形會顯得更為瘦弱,符合宋代盛行的文人氣息,清新脫俗中又典雅大方,帶著幾分隨性灑脫,是宋代女子服飾中最具時代特色和代表性。
宋《瑤臺步月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半袖
半袖,即半截袖子的上衣,隋唐時期流傳下來的一種服裝形制,由襦發展而來。
多是盤領與直領,上綴有紋飾,其形制端雅秀麗,女子穿半袖者居多。
宋 《宮沼納涼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如果把半臂的袖子去掉,就成了背心,以前古人經常穿在里層保暖,后來逐漸穿在外面,也用以服裝搭配,有長款短款,且制作工藝逐漸精巧。
南宋福建福州黃昇墓出土了長背心,質地有花羅、素羅、絹、縐 紗等。這件褐色牡丹紋印金彩繪花邊羅背心,僅重16.7克,輕盈如羽,剔透若煙,展現了南宋時期福建高超的輕絹技藝。
南宋褐色牡丹紋印金彩繪花邊羅無袖單衣 黃昇墓
02.下裳
★裙
宋朝女子極愛穿裙,宋代的裙子大多以羅制成,稱曰“羅裙”。宋代長裙裙褶較多、裙圍增大,不僅立體美觀,還顯瘦苗條,褶裥隨著步態起伏而開合變化,極富美感。
北宋初期裙裝沿襲晚唐、五代時的樣式,較肥闊而多褶裥;北宋中期至南宋時期,則是造型瘦長而多褶裥,一般裙長可拖地,掩足不外露;南宋時期,多褶裙長變短,剛能露足。
南宋褐色羅印花褶裥裙 黃昇墓
“葉葉忩忩換翠裙”“碧染羅裙湘水淺”“草色連天綠似裙”“揉藍衫子杏黃裙”“嬌兒兩幅青布裙”,這些詩句都是描述宋代女子裙子的色彩,也足以可見宋裙其顏色豐富,絢麗多彩。
裙子種類繁多,有百褶裙、一片裙、兩片裙,還有方便女子騎驢的旋裙。其制作工藝亦精巧無比,有刺繡、暈染,也用郁金香草染裙,使之裙子有郁金的顏色和香味。
宋《女孝經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褲
古代最初出現的褲裝可以追溯到僅僅套在小腿上的褲管,只有小腿長短,用以保暖御寒,由于用繩子系在脛上,又被稱為“脛衣”。
后來受少數民族等原因影響,逐漸加長為長褲,開襠的褲稱之為“袴”【kù】,封襠(合襠)的稱為 “裈” 【kūn】。
宋朝,由于椅子、凳子等家具的普及,人們的坐姿也由席地而坐變成垂腳而坐,坐姿的改變對完整襠部褲子的需求就更為迫切。因此除了用于保暖的開襠褲“袴”,封襠的“裈”也更多地被使用。
南宋黃褐色牡丹紋羅左右兩側中縫開片褲 福建博物院藏
南宋煙色牡丹花羅開檔褲 福建博物院藏
對于宋朝女子來說,褲子主要穿在內層,其穿著順序從內到外是圍件、合襠褲、開襠褲,最外面再穿裙裝。其中圍件、合襠褲貼身而穿,可是視為“內衣”。
那為什么穿了裙子還要穿褲子呢?
這是因為盡管褲子在宋代已經比較普及,但是在傳統中原文化的認知中,褲子直接露在外面不合禮法。因此一般而言,宋代女子的褲并不外露,只有身份地位的戲子、底層勞動者才會穿短上衣,露出褲子。
宋 《茗園賭市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03.配飾
★披帛
古代女子披搭在肩背、纏繞于雙臂的長條帛巾稱之為披帛。
最初多用于嬪妃、歌姬及舞女,?走路時拖著兩條飄帶,媚態百生,增添女子的飄逸之美,后漸漸也融入了民間婦女之中。
宋 《女孝經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霞帔
在披帛的基礎上,宋代發展出了新的形式——“霞帔”。
霞帔是身份的一種符號與標志,也是中國古代漢族女子禮服的一部分。使用霞帔者,必須是具有命婦身份(古時被賜予封號的婦女,一般為官員的母親、妻子),平民婦女則不得私自使用。
霞帔的樣式為狹長形,繡有紋樣,使用時自領后繞至胸前,披肩而下,正面的下端系一枚用金或玉制成的墜子用以固定,不像披帛那樣隨風飄曳。
下面用以固定所系的墜子被稱為“帔墜”,主要質地是金、銀、銀鎏金, 紋飾主要以禽、花卉為主。在南宋,富貴人家嫁娶時需要準備“三金”,不同于現代,南宋時期嫁娶的三金即“論聘禮,富貴之家當備三金送之,則金釧、金鐲、金帔墜者是也”。
北黃石河口鎮鳳凰山南宋呂氏墓出土的一枚鏤空雙魚紋金帔墜,鯉魚為南宋婚俗中的吉物,而將雙鯉飾于帔墜之上,則是寄托了美好的寓意,所謂“殷勤寄雙鯉, 夢想入君懷”。
宋 鏤空雙魚紋金帔墜
★圍腰
圍腰也是宋代女子比較獨特的配飾之一,由于當時的女子通常會束腰,為了美觀便會在腰間圍一個方形巾。
方巾可以在上下衣之間起到銜接的作用,增加細節的美感,起到一定的裝飾作用。在宋代,圍腰多為黃色,在當時也被稱之為“腰上黃”。
宋《瑤臺步月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在漫長的幾千年時間里,漢服承載的不僅是一種生活美學,更是無數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延續。
中華文化的美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無不向世人展現了千百年來傳統東方美學,穿越千年而不敗。
對美感知的基因已然悄悄地埋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
(小藝有話說:歷代對傳統服飾、發式等方面的研究爭議較多,本文觀點僅代表部分學者的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討論)
參考文獻:
[1]宋代婦女日常服裝研究-段先惠 2016
[2]晉祠圣母殿宋代彩塑人物服飾文化研究-郭浩 2017
[3]中國宋代漢族女子服裝褙子研究-萬晶迎
[4]從黃升墓服飾看宋代婦女生活-孟可 2018
[5]大宋衣冠-傅伯星 2016
-END-
文案丨往月明
手繪丨往月明
設計丨禹 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