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摘《大學(xué)》
2、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摘 《大學(xué)》
3、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摘《大學(xué)》
4、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摘《大學(xué)》
5、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摘《大學(xué)》
6、《詩》云:“桃之天天,其葉慕慕之子于歸,宜其家人。摘《大學(xué)》
7、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摘《中庸》
8、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中庸》
9、好學(xué)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摘《中庸》
10、凡事預(yù)則立,不預(yù)則廢。摘《中庸》
11.博學(xué)之、審問之、值 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摘《中庸》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中庸》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fēng)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摘《中庸》
14、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摘《論語》
15、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平?摘《論語》
16、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摘《論語》
17、禮之用,和為貴。摘《論語》
18、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摘《論語》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論語》
20、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摘《論語》
21、《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摘《論語》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摘《論語》
2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摘《論語》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論語》
25、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摘《論語》
26。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摘《論語》
27、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貌,小車無輒,其何以行之哉?摘《論語》
28、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論語》
29、《關(guān)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摘《論語》
30、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摘《論語》
31、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懷刑、小人懷惠。摘《論語》
32、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摘《論語》
33、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摘《論語》
3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摘《論語》
35、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摘《論語》
36、朽木不可雕也。摘《論語》
37、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摘《論語》
38、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論語》
39、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摘《論語》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摘《論語》
41、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摘《論語》
42、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摘《論語》
43、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海人不倦。摘《論語》
44、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月好。摘《論語》
45、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摘《論語》
46、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摹U墩撜Z》
47、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摘《論語》
4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摘《論語》
49、鳥之將死,其鳴也哀: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摘《論語》
5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摘《論語》
51、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論語》
52、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摘《論語》
5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摘《論語》
54、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摘《論語》
55、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論語》
5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摘《論語》
57、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摘《論語》
5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論語》
59、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摘《論語》
6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摘《論語》
61、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摘《論語》
62、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摘《論語》
63、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摘《論語》
6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摘《論語》
6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知。摘《論語》
66、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 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能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摘《論語》
67、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摘《論語》
68、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摘《論語》
69、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摘《論語》
70、子曰:“賜也,女以予多學(xué)而知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摘《論語》
71、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摘《論語》
72、有殺身以成仁。摘《論語》
7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論語》
74、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摘《論語》
75、躬自犀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摘《論語》
76、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摘《論語》
7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摘《論語》
78、小不忍、則亂大謀。摘《論語》
79、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摘《論語》
80.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賽以思無益、不如學(xué)也。摘《論語》
81.當仁不讓于師。摘《論語》
82、有教無類。摘《論語》
83、道不同,不相為謀。摘《論語》
8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既來之,則安之。摘《論語》
85、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暮。摘《論語》
86、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年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摘《論語》
87、生而知之者,上也;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xué)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xué),民斯為下矣。摘《論語》
88、君子有九思: 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摘《論語》
89、性相近也,習(xí)相遠也。摘《論語》
90、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摘《論語》
91、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摘《論語》
92、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摘《論語》
93、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xué)也已矣。摘《論語》
94、博學(xué)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論語》
95、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摘《論語》
96、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摘《論語》
97、仕而優(yōu)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摘《論語》
98、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 焉能為亡?--摘《論語》
99、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摘《論語》
100、子張曰:“何謂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為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摘《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