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孫河是全球水量最大的河流,其流域面積達南美洲的三分之一,亞馬孫河共有一萬五千條支流,分在南美洲大片土地上,流域面積幾乎大如澳洲。主流河水很深,整條河有一半可容巨輪航行。遠洋巨輪由大西洋經河口溯流而上,可航至秘魯的伊基托斯。通航河道河面寬廣,不能同時看到兩岸。 此河橫貫南美洲,發源于秘魯安第斯山脈。水從冰川融匯而成的湖泊流出,洶涌奔流,在東面山坡上沖刷出氣勢磅磚的峽谷。由于沖出大量沙泥,河水渾濁,恍如加了大量牛乳的咖啡,故稱為白水河。還有一些支流流經沼澤,沖出腐植質,水色較深,稱為黑水河。隨著地勢漸趨平緩,河水流速減慢,流至山下廣闊的亞馬孫盆地。 亞馬孫流域的熱帶雨林大半位于巴西,面積約為印度的兩倍,海拔不超過二百公尺。圖中藍色為干流和主要支流,綠色為一般支流。從中不難看出亞馬孫河水系的龐大。  以亞馬孫河為主干的亞馬孫水系是一個龐大的水系,其河網密度、流域面積和水量均居世界首位,亞馬孫河的長度僅次于非洲的尼羅河。亞馬孫河上游為烏卡亞利河(長2560公里)和馬臘尼翁河(長1600公里),它們分別發源于秘魯南部和西部的安第斯山西科迪勒拉東坡。兩河穿越崇山峻嶺后,在瑙塔附近匯合,始稱亞馬孫河。自此向東,流貫于亞馬孫平原,至馬瑙斯為中游河段(2240公里);馬瑙斯以下至河口為下游(1600公里),最后在馬臘若島附近注入大西洋。從烏卡亞利河源頭算起,全長6400公里以上。沿途接納源自安第斯山東坡、圭亞那高原南部、巴西高原西部與北部大大小小的支流,其中長度在1500公里以上的大支流有17條之多,如南岸的茹魯瓦、普魯斯、馬代臘、塔帕若斯、興古、托坎廷斯等河,北岸的普圖馬約、雅普臘、內格羅等河,都是源遠流長的大河。亞馬孫水系流域面積達705萬平方公里,約占南美大陸總面積的百分之四十,范圍之廣,為世界各大河所遠遠不及。 亞馬孫河流域地跨赤道,年降水量多在1500毫米以上,并有安第斯山冰雪融水補給,水源供應充足。流域內降水季節變化較小,加以南、北流域雨季錯開,主流水量在不同時期得到補償,變化幅度和緩,洪水期與枯水期平均流量比率為五比一,體現了赤道型水系的特點。主流洪水期大致始于10至11月,次年3至6月進入最高洪水期,6月以后逐漸減退,至9月最低。個別年份因雨季變動而使南北支流洪水同時發生,主流便出現特大洪峰,如奧比杜斯附近曾記錄到每秒280000的流量。由于中、下游平原地勢低,河流比降微緩,流速較慢,一到洪水季節河水宣泄不暢,水位平均上漲幅度9米多,洪泛寬度25至80公里,河口地區可達240公里,呈現一片汪洋,因此亞馬孫河素有“河海”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