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說的“四大發明”是西方人定義的。今天,當我們繼續使用這個名詞的時候,不能僅僅陶醉于“中國比西方早多少年”這樣的句式,這種心態只是一種膚淺的驕傲。在人類進入21世紀的時候,我們應該從世界和人類歷史的角度,重新看待“四大發明”。
一:如果沒有紙,世界會怎樣?
人類早期歷史上曾經有過四個文明發祥地:埃及的尼羅河流域,伊拉克的兩河流域,印度的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流域。這四個發祥地都各自創造了成就不相上下的古代文明,但是,前三個后來都衰落了,并且中斷了,只有中國沒有衰落,也沒有中斷,一直延續至今。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造紙術的國家。
在造紙術出現之前,人類記錄文明的方式有:口口相傳、結繩記事、石碑、泥板、金屬(如青銅器)、植物(如樹皮、樹葉、草葉、木片、竹片)、動物(如羊皮、牛皮、龜背)、昆蟲(如絲帛)等。
上述記錄文明和文化遺產的方式都面臨兩個難點:一是不易保存,如口口相傳,結繩記事,植物,泥板等;二是太昂貴或笨重,如石碑,金屬,羊皮,絲帛等。因此上述文化遺產的記錄方式都嚴重制約了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使得文化只能成為少數人所掌握的特權,難以在社會中普及。
知識載體的脆弱,決定了文明的脆弱。某種程度上說,毀壞宗廟,消滅知識特權人物,銷毀文明載體就等于毀滅一個文明的根本。這一現象在中國古代的三星堆文明中可略見一斑。三星堆的敵人消滅它的主要手段就是銷毀三星堆的主人所有記錄文明成果的青銅器,從而使這個曾經輝煌的文明嘎然而止。
因此,建立在上述載體上的文明很容易因客觀原因而造成中斷,此種現象不光出現在埃及、伊拉克、印度的古代文明中,即使是稍后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也同樣難逃被湮沒的命運。
造紙術在中國被發明后,它的兩大優點使它超越了上述所有記錄載體,成為文明和文化的最佳保姆。
紙張輕便,便于攜帶,便于交流;紙張便宜,便于普及,便于傳播。因此,自從公元前中國開始出現了紙張后,雖然中國歷史上各種戰爭和自然災害并不少見,但是,每一次人為的或自然的災害都沒能使中國古代文明的延續受到致命的影響。即使有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中國古代文明依然頑強地延續了下來。這就是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的奧秘之一。
順便說一點題外話。史書上說造紙始于漢朝的蔡倫,在秦始皇之后。但是,越來越多的學者相信,蔡倫只是當時各種造紙術的集大成者、總結者,在蔡倫之前很多年,造紙術已經零星地在各地出現。傳說秦始皇的大將蒙恬——就是那個負責督建長城的人——發明了毛筆,這應該是與紙張有一定的關聯。因為,以前的木簡、竹簡更多使用的工具是刻刀,而紙張絕對不能使用刻刀,毛筆的出現就有了必然性。但是,當時的紙張技術和數量都有較大的局限,因此,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秦朝的竹簡上,是用毛筆書寫的。
紙張在亞洲地區的傳播,造成了東亞儒家文化圈;紙張傳入西亞之后,形成了中世紀強大的阿拉伯帝國;紙張傳入歐洲,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助產士。
紙張不光成為文明和文化的保姆,同時也成為商品,成為人類生活的各種工具,更重要的是,紙張取代了笨重的金屬貨幣,紙幣的出現直接導致現代社會金融體系的形成。
法國文豪巴爾扎克在其《人間喜劇》的一篇小說中,非常詳細地提到了一位法國年輕人為探索造紙工藝而作的種種試驗,當然,小說中這個年輕人最終沒有成功。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年輕人的原型就是巴爾扎克本人。他年輕時經營一家造紙廠失敗,欠了很多債,不得不改行,以寫作為生。但是,這個故事顯示了當時整個歐洲的造紙水平。
當時的歐洲,造紙技術主要由阿拉伯世界轉手得到,比較簡單。在巴爾扎克辦造紙廠失敗后不久,法國財政大臣特地約見了兩名當時在法國的中國清朝政府的留學生,表示愿意提供經費(約5000法郎),請這兩名中國留學生把中國的造紙技術帶到法國。幾年后,這兩名中國人把中國的整套造紙技術傳到了法國,其中關鍵技術是大幅面紙張的撈漿技術,薄紙技術,紙張表面光潔技術,以及原料技術等。從此以后,歐洲掌握了這些關鍵技術,結合工業革命的大規模生產的要求,造紙技術迅速達到空前的水平。
當時在中國人的頭腦里,根本沒有今天所謂的專利費的概念,否則的話,歐洲應該為造紙技術向中國支付多少專利費呢?
歐洲從中國學到的造紙技術原理,直到今天最現代化的造紙廠依然在使用,不同的是工具發生了改變。
比較中國古代的造紙術,我們還可以看到,畢升造紙所使用的材料大多是生活廢料。至今,號稱紙張極品的中國宣紙,使用的原料主要還是當地的稻草。在我念大學的時候,多次到浙江溫州進行社會調查。有一次,我順道去了南雁蕩,住在山腰的道姑庵里。山腳下有一條溪水,旁邊安裝了一臺水車,每時每刻都可以聽到水車搗漿的聲音。山上的道姑和山對面的道士就是用這個水車和稻草,制造他們生活所需要的紙張。我們離開的時候,道姑還特地送給我們很多她們自己制造的紙張,告訴我們,這么好的紙,大城市里絕對買不到。
中國古代造紙術從來沒有像今天的造紙工業那樣,大量使用木漿,大量耗費水資源,大量造成污染。
中國的造紙術對于人類文明的意義,怎么評價都不過分。其真正的內在價值也值得我們在今天和未來重新認識它。
在中國造紙術的海外傳播過程中,幾乎可以說,中國造紙術所到之處,都帶來當地文明的一個跳躍性的蓬勃發展。
二:印刷術促進知識繁榮
中國的史學傳統應該說是從漢朝真正建立的。漢朝時期,紙張在中國出現后,各類著述的數量明顯增多。但是,由于還是需要抄寫,著述的傳播大多還局限在少數知識分子中間。印刷術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個狀況。
印刷術使得大眾的教育水平得到極大的普及和提高。以宋朝為例,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古代科學技術最繁榮的階段,也是文化最發達的時期,不僅朝廷內大文豪比比皆是,連皇帝都是文化人。
印刷術使得大眾文化得以形成和發展。話本小說在宋朝開始發展,而與此同時,歐洲當時90%以上的人是文盲。經過了元朝的戲曲階段,到了明朝,大眾文化在中國形成一個繁榮的景象,市民文化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主要內容。而同一時期的西歐,各主要國家自己的文字才剛誕生不久。
如果沒有印刷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很難形成燎原的趨勢。馬丁-路德之所以能夠形成對教廷的強大挑戰,是因為他利用了當時歐洲剛剛出現的印刷術,將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張印制成小冊子,廣泛傳播。由于當時歐洲的印刷術主要集中在德國,以致到今天,法蘭克福等當年印刷術比較先進的德國城市,成為今天的圖書、出版中心。在印刷術出現之前,歐洲的著作主要靠修道院中修道士的抄寫,一本著作能夠傳播的版本極為有限。而且,不同的抄寫者經常擅自修改內容,造成同一本著作有不同的版本,以至于幾百年后的今天,歷史學家也不太容易判定哪個版本是正宗的。
如果沒有印刷術,歐洲各國的文字不知道要晚多少年才能形成。中世紀的歐洲,隨著基督教的傳播,各國正式的文字均以拉丁文為正宗。而民間的口語則與拉丁文完全不同。以英國為例,印刷術傳入之前,英語還屬于古英語的狀態,主要在口頭傳播。英國最早引入印刷機的人首先出版的作品就是英文版的《圣經》和根據古代傳說編寫的《亞瑟王傳奇》。這些早期的印刷作品以大眾為對象,將古英語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來,成為現代英語的起點。此種現象在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均先后出現。
馬可波羅在中國和西方都很有名。其實馬可波羅的游記內容有不少毛病,在他之前,西方人、阿拉伯人關于中國的游記性作品已經出現過。之所以非專業的馬可波羅能引起廣泛關注,是因為他的作品在抄本形式流傳很多年后,趕上了歐洲印刷術形成的機遇,使得他的作品得以廣泛傳播,甚至影響了哥倫布。
在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最繁榮的宋朝,由于紙張和印刷術的世界領先地位,中國出現了世界最早的紙幣。這是世界范圍內金融理念的一次重大突破。伴隨著紙幣的出現,現代金融理念逐漸完善,形成了當今世界不可缺少的金融行業。現代金融理念中很多概念都可以在中國最早的紙幣發行活動中找到源頭。
紙張和印刷術的結合,還使得中國在宋朝出現了世界最早的合同、契約官方范本,對規范社會經濟活動起到極大的作用。
印刷術在紙張之后傳到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世界最早的造紙和印刷技工都是中國人)使得阿拉伯帝國開始恢復了古希臘時期的圖書館概念,這種概念又傳入了被阿拉伯占領的西班牙,形成西方最早的大學。基督教將伊斯蘭教趕出西班牙后,這種大學的概念傳遍了歐洲,形成西方現代大學的教育模式。
阿拉伯世界使用印刷術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將古希臘的眾多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這些阿拉伯文的希臘著作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開端。歐洲文藝復興之所以能在歐洲各國迅速擴大,與印刷術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說,如果沒有印刷術,文藝復興可能會晚很多年,其深度和廣度也會大受影響。
三、火藥改變了世界
自然界的幾種自然物質,按特殊比例混合后,就能產生巨大的力量。火藥的產生,使人類的生產、生活和社會形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美國導演科波拉在二戰期間受美國政府委托,制作了一部系列片《我們為什么而戰》(Why We Fight),片中有一段提到:中國人最早發明了火藥,但是中國人長期以來只把火藥作為節日慶典美麗的焰火,而現在,兇惡的日本人正把中國人發明的火藥扔在中國的土地上,殺害無辜的中國百姓。
科波拉的這段話對于中國人使用火藥的描述有點夸張和片面,但多少也有點影子。宋朝的火藥技術領先于當時的世界。但是,由于沒有強烈的軍事目的,宋朝的火藥在軍事領域的運用并不很廣泛,致使宋朝被騎在馬背上的蒙古軍隊征服。蒙古人征服中原后,將所有制造火藥的技工全部收編,形成在最高權力直接領導下的火藥生產部門。
蒙古大軍西征過程中,這種火藥技術成為他們所向無敵的重要手段。憑借最先進的火藥技術建立了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蒙古帝國,深刻改變了世界的格局。例如,它導致了阿拉伯帝國的衰落,導致歐洲中世紀的滅亡。除了戰爭破壞性的一面之外,蒙古帝國也促進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同時,火藥技術也產生了與其他中國發明迥然不同的傳播方式,它幾乎就是隨著蒙古大軍的鐵蹄傳遍了世界。因此,火藥技術傳播到世界各地的時間前后相差都不太大,但是,有一個例外,就是日本。火藥技術傳到日本大概是中國發明成熟的火藥技術大約300年之后。
中國的火藥技術最初毫無保留地傳到了朝鮮,當時與中國關系密切的朝鮮正擔心日本的挑釁,因此朝鮮皇室嚴令,將火藥技術作為最高國家機密,任何人如果將火藥技術泄露給日本人,將被處以極刑。而當時的日本已經度過了與中國關系密切的唐朝時期,幕府政權成為中國頭疼的海盜。元朝成立后,忽必烈曾經攻打日本,但是沒有成功,雖然日本人見識了元朝軍隊火藥的威力,然而他們不知道那是什么東西。一直到明朝時期荷蘭人侵占了臺灣,并且到達了日本,才把火藥的秘密帶到了日本。
應該說,當時朝鮮對日本進行的火藥的技術封鎖,確保了朝鮮皇室幾百年的安寧。
火藥除了用于戰爭之外,也同樣被用于開礦等造福人類的生產活動。歐洲工業革命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大量地開礦,在這個活動中,火藥功不可沒,它使得以前人力和畜力作為最主要的動力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大大提高了生產力。
中國在宋朝時期利用火藥技術而造成的集束火箭,成為今天以喀秋莎而知名的火箭炮的原型。同樣在那個時期,中國人發明了多級火箭,以使火箭能夠飛行更遠。這種概念直接變成了當今航天技術中最重要的技術手段之一。宋朝時期的中國人萬虎曾經試圖用多枚火箭綁在椅子上,將自己發射升空,成為全世界第一個試圖實現無翼飛行的人,現在有人說,他是現代宇航員的鼻祖。萬虎的形象現在存放在聯合國,成為人類走出地球,實現夢想的標志。
火藥在戰爭中的使用,產生了槍炮,徹底改變了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形式。拿破侖橫掃歐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不僅擁有歐洲當時最先進的火炮技術,而且還有一套與火炮技術相適應的戰略戰術,這種新的戰術,某種程度上類似后來希特勒的閃電戰術,以一種新的戰術手段出現,令對手一時間難以招架。
火炮技術的另一個重要影響是,它啟發了氣缸發動機的設計原理。火炮是在一個桶狀器物內,利用火藥的能量,將具有殺傷威力的炮彈或子彈送到遠處。有人在這個基礎上考慮,如果這個炮彈不是飛出去爆炸,而是往復地循環,是否可以產生源源不斷地動力?人類最早的發動機設計都是基于火藥基礎上進行的設計,但是都沒有成功。然而,由炮膛引發的氣缸概念終于形成了瓦特的蒸汽機。直到石油出現后,發動機的做功方式才真正回到了最初的設計初衷。
而來自于火藥、火炮理念的蒸汽機極大地催生了工業革命,并且保障了工業革命的成功。蒸汽機最早運用于紡織機,后來運用于火車。今天,鐵路已經遍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火藥對世界的改變是深刻的。憑借火藥而發財的瑞典人諾貝爾死后留下遺囑,對自己制造了大量殺人的工具感到反省,決定將自己的遺產用于造福于人類的事業,從此,誕生了當今歷史上享有最高聲望的諾貝爾獎。其中的和平獎是諾貝爾本人堅持要求列入的。四、指南針讓人類了解地球
指南針出現之前,人類辨識方向的手段主要是借助太陽。但是,在地球的不同緯度上,依靠太陽辨識方向,在當時的技術手段下,誤差較大,而且也不方便。
后來,世界各地的人類有采取了利用星座辨別方向的手段。但是,上述兩種手段都受到白天、黑夜,晴朗、烏云等自然條件的影響。指南針的發明,使得人類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精確地測定自己的方向。
指南針的這個特點,后來發展成羅盤。沒有羅盤之前,人類的航海活動受到較大的局限,一般只能在沿海地區活動。中國由于發明了指南針,從而成為航海技術最先進的國家之一。指南針傳入阿拉伯,阿拉伯人也成為世界最早的航海者。15世紀,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一個重要的技術保障就是憑借指南針技術而發展出來的相關航海技術使得當時的中國人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航海霸主。
指南針技術通過阿拉伯傳入歐洲后,使得哥倫布的跨越大西洋的航行成為可能,從而發生了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發現新大陸。發現新大陸從科技的角度上說,使人類更完整地認識了世界,從經濟的角度上說,使得全球化市場得以形成,從社會的角度上說,推動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高速發展。而這一切都與小小的指南針有關。直到今天,羅盤依然是所有航海者必不可少的工具。
中國人發明指南針的同時,已經了解了地球是一個球體。而且差不多同時知道了磁偏角。歐洲人對這個領域的深入研究,引發了現代科學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的學科——磁力學。幾乎可以說,現代科學技術,如果沒有磁力學的基礎,幾乎難以成就今天的豐碩成果。
指南針形成的羅盤產生了另一個重要的影響:表盤化的計量工具。今天,這種表盤化的計量工具出現在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如鐘表、里程表、壓力表等等。
五、被淡忘的歷史
最早提出“四大發明”概念的并不是中國人,而是處于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時期的西方社會。
英國學者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世界上第一個整體、系統評價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學者。1620年,培根在其重要著作《新工具》(Novum Organum)中評價和闡述這四大發明對全世界的影響時,他還不知道這四項發明的來源都是中國。由于來自中國的這四項發明中,造紙術傳入歐洲較早(12世紀),沒有像后三項發明那樣在較晚時間(約15世紀)集中進入歐洲,并且明顯地帶來歐洲社會各個領域的巨變,因此,培根在《新工具》中主要針對印刷、火藥、指南針展開論述。
培根寫道:發明的力量、效能和后果,是會充分看到的,這從古人所不知、且來源不明的儼然是較近的三項發明中表現得再明顯不過了,這就是印刷術、火藥和磁針。因為這三項發明已經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狀態:第一項發明在學術方面,第二項在戰爭方面,第三項在航海方面。從這里又引起無數的變化,以致任何帝國、任何教派、任何名人對人類事務方面似乎都不及這些機械發明更有力量和影響。
19世紀時,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在其著作《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Die Maschinen, Die Anwendung Der Naturlichen Kraft Und Die Wissenschaften,1863)中寫到:
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當資本主義在全世界狂飆突起的時候,人們更多的關心是四大發明能給新世界帶來什么。當資本主義終于確立了在全世界的主導地位,人們開始靜下心來反思,最初創造了這四大發明的中國人對當今世界的貢獻究竟在哪里。20世紀,英國科學史家貝爾納(J. D. Bernal)在其著作《歷史上的科學》(Science In History)中文譯本的序言中寫到:
中國許多世紀以來,一直是人類文明和科學的巨大中心之一……已經可以看出,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從希臘的抽象數理科學轉變為近代機械的、物理的科學的過程中,中國在技術上的貢獻——指南針、火藥、紙和印刷術——曾起了作用,而且也許是決定意義的作用……我確信,中國過去對技術的這樣偉大的貢獻,將為其將來的貢獻所超過。
20世紀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已經使很多人淡忘了當年中國的四大發明給全世界帶來的巨大變化。然而,即使現代科學再怎么發展,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依然沒有過時,依然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只不過在當今社會生活中,四大發明已經成為人類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內容,而不再像過去那樣具有強大的沖擊力,它們更像是人類忠實的朋友,默默無聞地繼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隨著當今社會資源緊缺的現象,以及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所蘊含的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又重新顯示出幾千年來不曾改變的合理性。
當今世界的人們有必要重新認識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的意義。
如果我們轉換一下角度,純粹站在中國人的立場,也許我們會對四大發明有其他的定義。對于我來說,我認為對于中國歷史做出最大貢獻的四大發明并不是西方人認為的那四項,我更傾向于認為,中國真正的四大發明是:水稻、絲綢、瓷器和中醫(或者茶葉)。
水稻使得中國人在較少的土地上獲得較大的產出;絲綢使得中國人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成為全世界衣著最為華麗的民族;瓷器使得中國人以較小的成本獲得最精美的生活用具;中醫使得中國人曾經成為全世界醫療保障最健全的民族。
如今,水稻技術我們還有袁隆平,絲綢和瓷器,中國已經沒有多少領先的優勢,而中醫又被某些人認為缺乏科學根據,這實在是一種悲哀。傳說中,絲綢技術是被中亞民族偷走的。陶瓷技術是一個中國人送給西方的,茶葉的秘密是英國人偷走的。中國古代多少輝煌的成就,被垂涎欲滴的外國人竊取,反過頭來,他們又騎在了中國人頭上。今天,西方但凡有一點先進的技術都要嚴格保護起來,向中國和所有落后的國家收費。面對這種局面,我們不得不反思:曾經繁榮的中國為什么落后了?中國未來的發展,還能產生像絲綢、陶瓷、茶葉、造紙、火藥、印刷、指南針等等絕對擁有知識產權的技術嗎?
全世界現在已清楚地看到,中國的繁榮發展是一個無可爭議事實,中國的和平崛起將對世界的未來產生巨大的影響。
身處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作為每一個中國人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一方面,由于西方對中國的缺乏了解,甚至使誤解或無知,總是以自己狹隘的心胸揣測中國的未來,不管是競爭對手也好,威脅論也好,都顯示出對中國歷史文化以及未來發展走向的一知半解。因此,我們需要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
另一方面,近100年來的屈辱歷史,使得今天很多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受到傷害,卑躬屈膝地崇洋媚外和妄自尊大的民族熱情是兩個極端的表現。因此,我們需要更多地了解自己。
了解過去,才能了解未來。當今中國人有必要認識自己祖先的偉大,從而激發后人為人類文明再創輝煌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