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吃的藝術:宋代的諸色飲食
    在東京,凡是賣熟食者,都用詭異言語吟叫,這樣食品售出才快。曾經有一位賣“環餅”的小販,常常不言所賣的是什么食品,只是一個勁長嘆:吃虧的便是我呀!當時正巧昭慈皇后被廢黜,在瑤華宮居住,而這位小販每次到瑤華宮前,依舊擱下挑擔嘆息著說這句話。開封府衙役聽其言觀其行,好生懷疑,捕他入獄。經審訊,方知他是為了早點賣出環餅,故意使用這樣奇特的言言,并無他意,但語關重大,打了100棍才放出來。

    有了這慘痛教訓,此后,這位小販挑擔賣環餅時改口道:待我放下歇一歇吧。他的遭遇,他的變化,他的與眾不同而又有些詼諧的叫賣語言,成為一樁引人發笑的故事,去買他的環餅的市民由此增多了。記述這件事的文人,是有感于這位小販為了賣餅,在吆喝上標新立異,招來了皮肉之苦的傳奇故事。然而客觀的記述也從另一面反映出了東京食品行業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否則怎么會出現這樣的競爭現象?這位賣環餅的小販,只不過是龐大的食品行業中的一名散兵,他是從屬于宋代城市遍布在大街小巷的餅店的,當然也可能他是自做環餅自賣的,像清河縣鎮上自做炊餅自賣的武大郎那樣。

    在宋代城市里這種現象還是很多的。蘇東坡在海南儋耳做官時,就曾與一做環餅為生的老太太為鄰。老太太多次請蘇東坡為她作首詩,蘇東坡欣然寫來:

    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知輕重,壓匾佳人纏臂金。

    此詩以餅入詩,饒有風趣,也反映了制餅業的普遍和興盛。的確,在宋代,餅的意義是很寬泛的,凡是用面做的食品,都叫餅。像火燒而食的,叫燒餅;水瀹而食的,叫湯餅;籠蒸而食的,叫蒸餅;饅頭叫籠餅……餅的花樣可謂繁多。餅的興盛,根源是在市民階層中興起的一種圖簡便適口的食風。蘇東坡在黃岡時,曾作過一首《食豬肉》詩,和城市中的食豬肉的風氣,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系:

    黃州好豬肉,價賤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詩話家周紫芝認為這是蘇東坡作的滑稽文字游戲,后來他讀《云仙散錄》上黃升從早晨到黃昏煮二斤鹿肉,才知蘇東坡的“火候足”是有充分來歷的。

    蘇東坡固然是官場中人,但他的才子氣質,又使他不同于一般官吏對除公務以外的諸如飲食之類缺乏審美情趣,在相當多的場合,蘇東坡常常是才子的稟賦占據上風,這就使他能發現美,寫出具有真性情的作品來,《食豬肉》就是這樣一首非常典型的詩作。

    蘇東坡非常準確地把握住了“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這一點,精確總結了煮豬肉的訣竅,從而為宋代城市中的知識分子階層提供了一種可口的佳肴。由于這道美食價錢不貴,很快在城市中下市民中傳揚開來,這就是后代美食家津津樂道的“東坡肉”的源流。

    以蘇東坡這樣的品位,可見知識型美食家對城市食風是有很大影響力的,這也是因為美食家有錢也有閑,他們能夠研究出既有營養又有文化意蘊的食物來。蘇東坡就曾開過一個單子,向人推薦理想的“食次”:

    爛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南都撥心面,作槐芽溫淘糝。以襄邑抹豬,炊共城香稻,薦以蒸子鵝。吳興庖人斫松江鱸膾,即飽,以廬山康王谷水,烹曾坑斗品茶。

    以宋代城市生活標準來看這些食物,用不著花很多錢,而且極易做到。如單子上所說的“槐芽溫淘”,即“冷淘”,是一種去火清熱的面與菜制素食,價廉而物美,故很快在城市食店里流行起來了。蘇東坡歸納“槐芽溫淘”為美食,揭示了飲食歷史發展的一條規律,那就是有相當多的美食,最初起自民間,但又需經美食家研究整理,再流傳開來,為更多的人所接受。像北宋初期善篆書、有詩名的鄭文寶,就創制出一種“云英面”。這種面的制作頗像江南人好做的鲊脯鲙炙無不有、埋在飯中雜烹的“盤游飯”的風味。其方法是:將藕、蓮、菱、芋、雞頭、荸薺、慈菇、百合,混在一起,選擇凈肉,爛蒸。用風吹晾一會兒,在石臼中搗得非常細,再加上四川產的糖和蜜,蒸熟,然后再入臼中搗,使糖、蜜和各種原料拌均勻,再取出來,作一團,等冷了變硬,再用干凈的刀隨便切著吃。

    身為大臣的鄭文寶不可能是“云英面”的始作俑者,他肯定是巧取民間廚人制面之精華,綜合出“云英面”的制作方法來,然后他又將“云英面”方子贈給其他好吃之人,這使“云英面”的影響更加擴大,以至收入宋代食譜。再以講究吃海鮮而聞名的梅圣俞為例,他家經常吸引一些習氣相投的有知識的食客,一時間,鯉魴之膾,飛刀徽整,梅家幾乎成為研究海鮮的中心。這在葉夢得《石林避暑錄話》中有著記錄。梅圣俞就是在這樣的宴席上,賦《河豚魚》詩一首:

    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

    河豚于此時,貴不數魚蝦。

    這首詩告訴我們至少在宋代城市中的知識階層,吃河豚已成風氣了。

這是由于河豚吃魚蝦而頗肥腯,故引誘士子紛紛來吃。蘇東坡居常州時,里中士大夫家有妙于烹河豚的,請東坡來共享,女人和孩子都跑到屏風間,希望能得到蘇東坡的品題。只見蘇東坡下箸大嚼,寂如喑者,家人大失所望,這時蘇東坡忽下箸說:也值一死!于是全家大樂。

    這一段文字,將蘇東坡知味貪吃的形象刻畫得維妙維肖,足見河豚確是無比的美味。但河豚確有劇毒,食之奪命并非胡言。宋代的費袞就主張:河豚之目并其子凡血皆有毒,食者每剔去之,其肉則洗滌數十遍,待色白如雪,再烹。蘇東坡也提出:煮河豚用荊芥,煮三四次,換水則無毒。

    看來河豚有毒,可是并非人人會烹制,但市民們又想吃,于是,美食家研究出了行之有效的烹制河豚的方法。而且,為了解決口腹之欲,美食家還創造了“假河鲀”的吃法——

    楊次翕在丹陽時,做羹招待米芾,說:今天為你做河豚。米芾疑慮不敢吃,楊笑著對他道:這是用別的魚做的,假河豚。所謂假,乃象形也。如《山家清供》所記“假煎肉”的制作:葫蘆和面筋都切成薄片,分別加料后用油煎,然后加蔥、花椒油、酒,放一起炒,葫蘆和面筋不但炒得像肉,而且它的味道也和肉味相同。類似這樣制法的假河鲀、炸油河鲀、油炸假河鲀,已作為名菜,紛紛出現在食店里。

    可見,美食家的提倡,對市民認識河豚和吃河豚,還是起到不小的催化作用,而且,飲食商家能夠聞風而上,也的確能將海鮮制作出美味來——

    像東京東華門何吳二家造的魚鲊,是從澶滑河上打魚斫造,貯入荊籠,一路上用水浸泡運入京城的。它是切成十數小片為一把出售,號“把鲊”。因控干入物料,肉益緊而味道甚美,名聞天下,以至有“誰人不識把鲊”之語。

    蟹本是南方水產,可是在東京的食店里卻也風行一時。市民往往將生蟹拆開,調以鹽梅、椒橙,然后洗手再吃,故這種蟹叫“洗手蟹”。甚至停泊在汴河邊的船家的婦女也能夠做這種洗手蟹吃,它的絕妙使人賦詩道:

    紫髯霜蟹殼如紙,薄萄作肉琥珀髓。

    主人揎腕斫兩螯,點醋揉橙薦新醴。

    癡祥受生無此味,一箸菜根飽欲死。

    喚渠試與釜底,換取舌頭別參起。

    美味洗手蟹,對市民階層的飲食品位提高是有潛移默化作用的,它促使美食家和市民不斷鉆研新的飲食方法,從而使宋代城市飲食市場上新、奇、特諸類食物品種不斷涌現。市民吃的水平已從一般的味道美轉向意境美的境地了。

    如橙釀蟹,也就是市民經常所說的蟹釀橙:

    將黃熟帶枝的大橙子,截頂,去瓤,只留下少許汁液,再將蟹黃、蟹油、蟹肉放在橙子里,仍用截去的帶枝的橙頂蓋住原截處,放入小甑內,用酒、醋、水蒸熟后,用醋和鹽拌著吃。這種橙釀蟹,不僅香,而且鮮,更主要的是它使人領略到了新酒、菊花、香橙、螃蟹色味交融的藝術氛圍……

    這種形質兼美的食品在宋代城市中已經很多,市民們已不僅僅滿足于口腹之欲,而是將一般的食物也都賦予一種意境的追求。像名字煞是好聽的“酥瓊葉”,其實是將宿蒸餅薄薄切就,涂上蜜或油,就火上炙,地上鋪上紙散火氣,炙好后,非常松脆,有止療化食功效,而且嚼起來還可如楊萬里所說:作雪花聲……

    市民還將對食物的審美情趣,擴大到視覺上,于是,雕花蜜煎應運而生。所謂雕花,較早出現的是在東京飲食市場上用瓜雕刻成的花樣食品,即“藥瓜”,還有用油面糖蜜制成的“笑靨兒”果食。

    這是一種賞心悅目的工藝性食品,極受市民歡迎,各城市飲食市場也推出自己的杰作,如浦城的冬瓜——安置在壽架臺上的一條三尺長冬瓜,刻上了假山、龜、鶴、壽星、仙女,異常精妙。

    雕花蜜煎成就最高者為王公府第的廚師,他們用楊梅、冬瓜、金桔、鮮姜、嫩筍等,雕成甜酸的花梅球兒、清甜的蜜冬瓜魚、微辣帶甜的花姜,而且還在金桔、橙子、木瓜上雕出花及大段花、方花,又在青梅上雕出荷葉兒……

    這些食品真是美煞,使人羨煞。但是這類雕花蜜煎,費時費力,輕易不擺設,王公只有在款待皇帝時才端出。不過這種追求藝術性的傾向,已擴展到食品制作的各個方面,如那一個又一個冠以“假”字的象形菜,也千姿百態,令人耳目一新——腰子假炒肺、假團圓燥子、江魚假、蝦蒸假奶、小雞假炙鴨、五色假料頭肚尖、假炙江瑤肚尖、假熬鴨、野味假炙、假炙鱟橙、假熬蛤蜊肉、假淳菜腰、假炒肺羊熬、下飯假牛凍、假驢事件、假蛤蜊、假熬鴨……

    可以說,無論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都可加以模仿,這些象形菜,是用面筋、豆腐、山藥和菇類等全素食物為原料,其制法和前面所說的“假煎肉”大同小異。如此巧制出來的“假葷菜”,色形味香俱全,使一般“工薪階層”的市民都可以品嘗得到。

    它表明了宋代市民階層的飲食結構有了重大的變化,素食成份增多。這種增多,是相對而言的,因宋代之前的城市居民素食也占飲食結構中重要成份。宋代市民素食成份增多與前代不同的是,素食的藝術成份更明顯,樣式也更多,這就如同市民階層飲食結構中日益增多的水果成份一樣。

宋代城市市民對水果的需求量非常之大,在食店里,果子與飲食是平分秋色,一半對一半的,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專門標明《飲食果子》就是一證。從飲食節次來看,一般是正食上后,必上水果。

    這類水果,也包括曬制的干果子、香藥果子等等,種類很多,出售水果的商販也很多,子夜時分的東京街頭還可看到他們叫賣的身影。這也是由于水果商販背后有一龐大的“果子行”支撐著,我們可從蘇象先記述他祖父行狀的文字中窺見一斑——

    蘇頌曾雇一婢女,此女一家十口住在曹門外,無其他職業,專為果子行錘取石蓮肉度日,她說像她家這樣專供果子行的就有數十家之多,夏天要錘蓮百十車……

    以此推算,水果在城市飲食行業中可謂供銷兩旺。這種局面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是貴族對水果的喜好和推重,使之成為一代較新的食風。如產于江西的金橘——

    因為遠,東京市民很難見到。后運至東京,由于溫成皇后愛吃,金橘遂在東京飲食市場上紅火起來了。而且,很快,在綠豆中可以保藏金橘多時不壞的方法推廣開來了。

    這個事例說明:貴族口味的好惡,對城市食風影響還是不小的。這也是符合飲食歷史規律的,因為貴族富甲天下,最有條件品嘗海陸奇珍。我們可以南宋皇帝的“玉食”為例,其名目有:酒醋白腰子、三鮮筍炒鵪子、烙潤鳩子、石首魚、土步辣羹、海鹽蛇鲊、煎三色鮮、煎臥鳥、湖魚、糊炒田雞、雞人字焙腰子、糊燠鲇魚、蝤蛑簽、麂膊及浮助河蟹、江、青蝦辣羹、燕魚、干鯔魚、酒醋蹄酥片生豆腐、百宜羹、燥子、炸白腰子、酒煎羊二牲醋腦子、汁清雜胡魚、肚兒辣羹、酒炊淮白魚之類。

    這僅僅是皇帝每日賜太子的一部分“玉食”,其制作極其精良,如羊頭簽,只取兩翼;土步魚,只取兩腮;以蝤蛑為簽、為餛飩、為橙甕,只取兩螯,剩余全都扔在地上作廢。

    這種食不厭精的風氣,達官貴人無不模仿,競相奢侈,以至出現了韓玉汝丞相那樣的每食必殫極精侈之輩,甚至有人養成了一種吃鴿子的特殊才能:吃白鴿后再給他別的顏色的鴿子吃,則能辨出不是白鴿……

    一旦有一種品味優良的飲食問世,引領這風頭的無不是貴族中人。像宋代城市盛行的易于保存的“鲊”,有一官吏一次就可獻出千余罐“鵝掌鲊”。這表明,鲊制作最精的、保存最多的也是貴族。以“黃雀鲊”為例——

    黃雀收拾干凈后,用湯洗,拭干,再用麥黃、紅曲、鹽椒、蔥絲調和,在扁罐內鋪一層黃雀,上一層料,裝實。用篾片將筍葉蓋固定住,等到罐中腌出鹵,便倒掉,再加酒浸泡,密封好,可久用。

    這道名食,在北宋時還不易在飲食市場上看到,但那時的貴族為隨時都能吃到這道美味,便在家中儲備了許多“黃雀鲊”。以蔡京為甚,他家有三棟房屋,裝滿了從地下積起來直頂到正梁上的“黃雀鲊”。從一鲊可見當時的整體食風。臨安城內之所以出現了“效御廚體式,貴官家品件”的超高級食店,正是為了迎合這種奢侈食風而設立的。這種皇家王府的飲食風格,能夠代表這個時代飲食的最高成就,但它較難普及。所以,我們在研究宋代城市食風時,要關注那些最能反映主流的飲食活動。如宋代城市的公眾飲食制度已有條不紊地建設起來,十分周到,像在什么樣的季節吃什么樣的食物,已約定俗成——

    元日的元陽繭,上元的油畫明珠,人日的六上菜,二月十五的涅兜,上巳的手里行廚,寒食的冬凌,四月八日的指天馂餡,重五的如意圓,伏日的綠荷包子,二社的辣雞鸞,七夕的羅糇羅飯,中秋的玩月羹,中元的盂蘭餅餡,重九的米錦,冬至的宜盤,臘月的萱草面,臘八的法玉科斗……

    這些“節食”,上自皇帝下至普通市民,無一例外,都予遵循,只不過在質量上和排場上有所區別。較為普遍的是一些有益于健康衛生的飲食已為各階層所共同關注,這一焦點是新的保健飲品——清涼飲料,主要品種為:

    甘豆湯豆兒水鹿梨漿

    鹵梅水姜蜜水木瓜汁

    沉香水荔枝膏水苦水

    金橘團雪泡縮皮飲椰子酒

    梅花酒五苓大順散

香薷飲紫蘇飲

    實際上,這些清涼飲料,兼具藥的成份,如“雪泡縮皮飲”具有解伏熱、除煩渴、消暑毒、止吐利的功效。特別是霍亂之后服熱藥致煩躁者,極宜服這雪泡縮皮飲。它的成份是:

    縮砂仁烏梅肉凈

    蘋果煨,去皮甘草炙,各四兩

    干葛白扁豆去皮,炒,各二兩

    飲雪泡縮皮飲的時候可每服四錢,水一大碗,煎八分,去滓,沉服。水冷時飲解煩。也可熱也可溫,隨意飲服,以它代替飲熱水是最好的。

    像香薷飲,其藥用價值就更大了,如寬中和氣,治飲食不節,饑飽失時,或冷物過多,或硬物壅駐,或食畢便睡,或驚憂恚怒,或勞役動氣,脾胃不和,三脘痞滯,內感風冷,外受寒邪,憎寒壯熱,遍體疼痛,胸膈滿悶,霍亂嘔吐,脾疼翻胃……統統都在香薷飲的治療之列。尤其是中酒不醒,四時傷寒頭痛,只要飲上三服,發了汗就可痊愈。常飲香薷飲,還可益脾溫胃,散宿痰停飲,能進食,辟風、寒、暑、濕、霧露之氣。

    以上列舉的這些清涼飲料,多在悶熱夏日上市,由于它兼具治病防病功效,所以很受廣大市民歡迎。即使一些標有酒字的飲料也是這樣,實際與那種糧食燒酒無涉。如梅花酒起源于紹興年間的臨安茶肆:以鼓樂吹《梅花引》曲賣這種清涼飲料,用的是銀盂杓盞,好像酒肆賣酒時論一角二角似的,因此名為“梅花酒”。飲這樣的“涼水”,已成為宋代城市市民暑天中的一種時尚,這就如同每天早晨市民們所飲的“煎點湯茶藥”一樣——

    在宋代城市中,無論早晚還是白天,都可看見出售“煎點湯茶藥”的,尤其是在時交五更的早市上,街頭巷尾傳來的“煎點湯茶藥”的叫賣聲響作一片,已成為一道亮麗的城市風景……

    “煎點湯茶藥”,茶為主要,以宋代常見的“煎香茶”來看,它的制作方法是:每百錢上春嫩芽,合一升去殼蒸熟的綠豆,再細磨十兩山藥,摻入腦、麝各半錢,重新放入盒中一同研磨約20杵下,再放入罐中密封好,窨三天后,再把這種香茶放在水里煮,使所含的成份進入水中,好似煎藥。

    無怪乎宋代美食家林洪有這樣的認識:“茶即藥也,煎服則去滯而代食?!奔宀钑r間愈長,味道也就愈好。而“點茶”,就是在炭火將茶葉水燒得滾沸起時,用冷水點住,茶葉水再滾沸起,再用冷水點住,如此點三次,才能收到色味皆佳的效果,這是一般的“點茶”規律。

    由于茶葉的豐收,茶坊遂在城市普及,“點茶”也就在城市中流行起來,各式點茶競爭相長,出現了“點茶不一”的局面。如當時茶葉多產自南方,北方人特別難得到它,一旦得到茶葉,又以為茶葉味不好,所以在茶葉里放入許多雜物煎點,正如葛立方《韻語陽秋》所說:“北方俚人茗飲無不有,鹽酪椒姜夸滿口?!边@就好像北宋話本《快嘴李翠蓮記》中所描繪的李翠蓮“煎點茶”相同。她是這樣說的:

    此茶喚作阿婆茶,名實雖村趣味佳。

    兩個初煨黃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

    江南橄欖連皮核,塞北胡桃去殼。

    二位大人慢慢吃,休得壞了你們牙!

    類似這樣的“煎點茶”,是屬于低層次的。高層次的點茶是能將茶點得“極勻”,有的能點得水脈成禽獸蟲魚花草之物象,纖巧如畫。還有的如徽宗《大觀茶論》所言:將茶點得上下透徹,如酵蘗之起面,疏星皎月,燦然而生。達到這種意境是很不容易的。

    “點茶”在城市,特別是上流社會中,已作為一種專門的學問,人們無不把點茶當成具有高度文化修養的標志。如曾布、呂惠卿同為內相時,與客人一起吃茶,他們頻繁注湯于茶水中,客人見狀說:身為翰林司,為什么不了解點茶呢?這話固然有取笑的意思,但有道理,因為點茶是有一套程序和講究的,不是任何人都點得了的。這就如同丁謂《煎茶》寫的:“輕微緣入麝,猛沸卻如蟬。羅細烹還好,鐺新味更全?!?

    點茶需有各種條件配合,而且最好“點茶須是吃茶人”,還要以一味好水配合,若雜以他水,則亟敗。像蘇才翁與蔡君謨的煎茶相斗,蔡君謨就專用惠山泉,蘇才翁茶不精,便取天臺竹瀝水煎點,才能取勝。

 在點茶時,還要點得適度。多點,則使人生厭;少點,則又有余。全靠精神集中,恰到好處。這樣煎點出來的茶才好喝,像蘇軾所說的:“試烹一盞精神爽,好物元來不須多?!笨蛇@并不等于只有茶才能使人精神爽,從某種觀點上說,湯比茶更具有止渴快氣益精髓之作用?!端疂G傳》第二十一回描寫:山東鄆城縣鎮上,五更時分就出現了趕早市賣湯藥的王公。他在縣衙前碰見了老主顧宋江,宋江向他解釋自己起早是“夜來酒醉,錯聽更鼓”,王公便得出結論“必然傷酒”,他便向宋江“濃濃地奉上盞二陳湯”。讀者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小說家言,“二陳湯”是流行于北宋大小城市中最普通的一種“湯藥”。

    從醫學角度看,二陳湯主治:疾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其成份是:半夏湯洗七次,橘紅各五兩,白茯苓三兩,甘草炙一兩半。煎點時,每服四錢,用水一盞,生姜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它對“傷酒”無疑是能起化解作用的,即使不傷酒,倘每早起來喝上一盞二陳湯,也會提神養身的,正像歐陽修吟詠的那樣:“論功可以療百疾,輕身久服勝胡麻。”

    “湯藥”有如此優越之功效,自然可以堂而皇之載入典籍了。粗略翻檢宋代的一些典籍,就會發現湯藥陣容頗為壯觀:鹽豉湯、荔枝圓眼湯、縮砂湯、無塵湯、木星湯、木香湯、香蘇湯、紫蘇湯、干木瓜湯、濕木瓜湯、白梅湯、烏梅湯、桂花湯、豆蔻湯、破氣湯、玉真湯、薄荷湯、棗湯、快湯、厚樸湯、益智湯、仙術湯、杏霜湯、生姜湯、胡椒湯、洞庭湯、檀湯、撾脾湯……

    湯品紛呈局面的形成,也和貴族的提倡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皇帝就將“湯藥”與“茶”賞賜給自己欣賞的人物、遠征的將士,以示寵愛。北宋政府還有一條規定:宋選人、使臣等無職田或職田不足者,于俸祿外另給“茶湯錢”。

    所以,擁有“茶湯藥”簡直成了一種榮譽,這更引起了王公臣僚起而效仿,最為常見的是他們碾制湯末、丸藥、茶餅,隨身攜帶,須臾不離。像人們所熟悉的《拗相公飲恨半山堂》中的王安石,在罷相返鄉途中,痰火病發,他就吩咐手下人只取一甌沸湯來,將沸湯調“丸藥茶餅”服了,這才確保痰火病未發起來。

    這又反映出了有身份的貴宦還隨身攜帶煎點湯茶的器皿,而且這種器皿絕非一般。開寶年間,有一身著布衣的美須髯者,引著一須眉皓白擔布囊的仆人,叩開了洛陽甘露寺院門,高大豐肥的院主與他相禮攀談,時間長了,布衣者便命老仆取茯苓湯末和兩只金盂、一只小金湯瓶,然后向僧人索火點金瓶,借寺院的托子點湯。

    這種金湯瓶當是上品,以此類推,稍差的湯瓶是銀質的,次之則是鐵的或者瓷石的。湯瓶分為金銀瓷三種,就是因為社會各個不同層次都需要煎點湯茶。在宋代城市中,已把點湯茶當成了一種禮節。如宋真宗與晏殊談話,坐下便“賜茶”;談話完畢,起來便“點湯”?!爸v讀官”在上朝時,也是“賜坐飲茶”;講讀完畢,飲湯乃退??磥?,“客至則設茶,欲去則設湯”,已在城市里成為規矩??墒且灿胁辉O茶,只設湯的,如范純夫每次日當“進講”,這天夜里在家先講,眾弟子全部來聽講,他不設茶,只點湯而退。這多半是在一種比較隨和的環境中。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客人一來則設湯。武臣楊應誠來了個標新立異,家里有客來時,他經常用蜜漬橙、木瓜之類的水果,作為茶湯款待客人。于是,去他家的客人予以仿效,但有人認為:客人來了久坐,說話多了傷氣,故在他走時則將湯端上,前人的意思一定是出于此點,宋代人不應為嫌。然而由于文化素質的不同,宋代的許多市民是很難掌握這一尺度的。有客人來,便將茶與湯一起點上端上,以至使客、主都喝空了盞,這就使人好笑。而公廳之上,主人的湯,不能準備很多,許多客人因此也就盞杯里空空的,這就是本想行禮反而失掉了禮節,更可笑了。

    可是,習俗一經形成,便有其相對獨立性。無論先茶后湯,還是先湯后茶,它們總是一枝樹干的兩朵花,并蒂生放,相得益彰。施耐庵這樣的小說大家也用筆忠實記錄了“煎點茶湯藥”這一情形。其余的小說家們也在其作品中,不止一回地勾勒出了一個又一個侍候顧客吃茶、吃湯茶博士形象。元代雜劇中也出現了許多類似“則我這湯澆玉蕊,茶點金橙”的景象,這自然是北宋城市“煎點湯茶藥”之余韻……

    畫家也運筆描繪出了宋代城市這一最為常見的食風景象,如南宋佚名畫家所作的,現藏于黑龍江省博物館的一幅圖——

    六位著宋代城市下層市民服飾的商販,圍成一圈,右側二商販端盞吸飲,一手捧蓋碗的商販凝神觀望,左側一笑呵呵的商販從一長頸容器中往一盞內倒飲料,他身后一商販,躬身俯首,一手用夾子在爐灶內撥弄,一手握一長頸湯瓶,左側第一位商販,一手握盞,一手提裝長頸飲料容器的移動爐灶,似等右側端盞吸飲者的品評意見……

    此畫構圖緊湊,氣韻恬靜,但并無題名,有專家認為它描述的是南宋城市賣漿情況,故名為“賣漿圖”。筆者認為不妥,根據宋代城市煎點湯茶藥成風這一史實,似冠以“煎點湯茶藥圖”較為合適。

    無論從杯盞、容器,還是可移動的爐灶、夾子、炭條等等,都可見出這是六位活躍于南宋城市中的煎點湯茶藥商販,或可稱之為煎點湯茶藥藝家,他們聚攏一處,正在比較著煎點湯茶藥的優劣。這種描畫市井販賣煎點湯茶藥的圖畫,是宋代以前從來也沒有過的。元明清三代均出現了緊步這幅《煎點湯茶藥圖》后塵的繪畫,如明萬歷年間《歷代名公畫譜》中的《煎點湯茶藥圖》,元代趙孟所繪的《斗漿圖》,圖中人物、物品與宋代這幅《煎點湯茶藥圖》幾乎同出一轍,亦步亦趨。兩相比較,不難看出宋代城市食風的影響長久!從圖中似可聞到那煎點湯茶藥濃烈的馨香,熏得人心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試問:"東坡肉"、河豚魚、"洗手蟹"可否代表宋朝飲食文化的符號?
《清平樂》宋仁宗掀起“蜜餞”風,你知道宋代城市的飲食潮流嗎?平民美食出現,“假”菜系流行
穿越到宋代你能吃到什么?
中國飲食文化——兩宋時期的飲食文化
舌尖上的宋朝
蘇東坡:古時的大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渠县| 长宁县| 迁西县| 开封市| 淮南市| 清丰县| 应城市| 仁化县| 鄂伦春自治旗| 永州市| 麦盖提县| 大姚县| 合肥市| 眉山市| 大冶市| 沅陵县| 榆社县| 和林格尔县| 新绛县| 金昌市| 临朐县| 谷城县| 巴楚县| 隆德县| 天水市| 扶余县| 永城市| 田林县| 贡觉县| 西乌| 手游| 当雄县| 高密市| 石泉县| 高雄市| 五常市| 奉贤区| 东平县| 中牟县| 三明市| 北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