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建筑藝術源遠流長。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藝術風格等各有差異,但其傳統建筑的組群布局、空間、結構、建筑材料及裝飾藝術等方面卻有著共同的特點。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國傳統建筑的結構、裝飾、色彩、空間、環境和建筑與人的關系等方面分析其特點。
一、結構形式
中國古建筑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
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稱為“抬梁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這種結構方式。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后用枋、檁斗接而成,故稱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較小的建筑物。
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
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墻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墻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于墻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筑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墻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除此之外,木結構使中國古代建筑造型更加優美,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卷棚等形式。
廡殿項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檐,不但擴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飛動輕快的美感。
二、建筑裝飾
中國古代建筑的裝飾包括彩繪和雕飾。
彩繪具有裝飾、標志、保護、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彩畫多出現于內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制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梁枋彩畫最為矚目。清代彩畫可分為三類,即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雕飾是中國古建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墻壁上的磚雕、臺基石欄桿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筑飾物。雕飾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面及歷史傳說故事等。北京故宮保和殿臺基上的一塊陛石,雕刻著精美的龍鳳花紋,重達200噸。在古建筑的室內外還有許多雕刻藝術品,包括寺廟內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獸等。
三、建筑色彩
建筑色彩在中國建筑文化中也是一種象征“符號”。比如,明清北京皇家建筑,其基本色調突出黃紅兩色,黃瓦紅墻成為基本特征,而且黃瓦只有皇家建筑或帝王敕建的建筑才能使用。
按照陰陽五行學說,五行、五方、五色是相對應的,典型如社稷壇方臺上鋪的五色土。
五色土象征疆域國土,中為黃色、東為青色、南為紅色、西為白色、北為黑色,以五色象征五行與天下五方的傳統文化觀念,并與春夏秋冬四季流變相聯系。
具體些說,即天下五方由五帝統治,黃帝居中,其色屬黃,土神是其助手,手拿一根繩子,雄視四方;東方太皞,其色屬青,故稱青帝,由木神輔佐,手持圓規,以掌春時;南方炎帝,其色屬紅,由火神相助,手握秤桿,以司夏天;西方少昊,其色屬白,故稱白帝,由金神相助,手拿曲尺,以管秋季;北方顓頊,其色屬黑,故稱黑帝,由水神相佐,手提秤錘,以治冬日。與此對應的還有古代都城的城郭四門,東方蒼龍門(對應青色)、南方朱雀門(紅)、西方白虎門(白)、北方玄武門(黑),其建筑色彩的象征含義也是脫胎于五色、五行與五方的傳統文化觀念。
天壇祈年殿的色彩象征兼顧皇家建筑與祭祀的主旨,在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擴建時,三層檐由上至下分別覆蓋藍色、黃色和綠色琉璃瓦。而到了乾隆十七年(1752年),祈年殿的三層檐統一為藍色琉璃瓦,其建筑色彩的象征意義更加單一、明確。祈年的主旨在祈求農事豐年,以青綠(藍)色來突出植物的生機勃發與天時的風調雨順。 祈年殿的西南方有一個齋宮,是皇帝祭天期間齋戒的住所,作為帝王寢宮,當以黃色琉璃瓦覆頂,但齋宮仍然鋪藍色琉璃瓦,并且不是通常的坐北朝南,而是坐西朝東。這是因為,帝王雖為人君,但作為“天子”,應表現出祭天的虔誠,因而在建筑色彩象征上也體現出了“奉天承運”的天命思想。 宗教建筑中以古塔的色彩象征最為典型。比如見于各地的白塔,如北京的北海白塔、妙應寺白塔、遼陽白塔、揚州蓮性寺白塔等,塔體潔白,意在暗示佛性潔凈無暇,而且白蓮也常作為佛性的象征。此外,琉璃塔五色斑斕,其象征意義與佛經記載的佛國五色寶珠暗合。
四、建筑與環境
中國古建筑在建筑與環境的配合和協調方面有著很高的成就,有許多精辟的 理論與成功的經驗。
古人不僅考慮建筑物內部環境主次之間、相互之間的配合與協調,而且也注意到它們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
中國古代建筑中有一種講究陰陽五行的“堪輿”之學,也就是看風水之學,其中雖然夾雜了不少封建迷信的東西,但剔去其糟粕,仍有不少可供借鑒之處。特別是其中講地形、風向、水文、地質等部分,還是有參考價值的。
中國古代建筑設計師和工匠們,在進行規劃設計和施工的時候,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認真進行調查研究,務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調、體量等與周圍的環境相適應。
歷代陵墓尤其重視地形環境。所謂的“龍脈”即考慮到周圍數里、數十里,甚至數百里范圍的地形、風水。園林更是綜合了空間與時間的藝術,景隨時換,步移景轉。對園內外環境的關系,相互配合最為講求。“借景”就是造園技法中巧妙地運用環境的一種表現手法。明計成《園冶》一書中專門有“借景”一章。他說:“園林巧于因借……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把園外遠處的山峰岡巒、樓閣塔影以至山林樹木、海山景色都可借入園內成景。景與景之間,也相互為借,隔院樓臺,出墻紅杏都可相互借用,構成一個大的環境空間。
五、“以人為本”的建筑
在西方,建筑不僅是遮蔽風雨的居住場所,而且是遮蔽靈魂的場所,人們從早期的崇拜高山大漠到崇拜各種自然神。建筑高大空曠并賦予神性,傳統建筑中一開始就以建造各種神廟為主。而在中國,開始是崇拜祖先,后來是崇拜族長、君王、帝王等,而且在中國古代,神權從來都是依附、從屬于皇權的。這就決定了中國歷代建筑是人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即使是后來的宗教建筑也是這樣。非神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也是其核心之一。
歷來中國人都非常注重把人和現實生活寄托于理想的現實世界。中國傳統建筑考慮“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現。這種人文主義的創作方法有著其深厚的文化淵源。
例如,在建筑材料上,中國傳統建筑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是非永恒的思想,是中國文化基礎中非永恒觀決定的。而在西方,那里是石頭的史詩,追求建筑的永久性。
在建筑體量上,中國建筑以人體尺度為原則,要求“大壯”,又要“適形”。建筑高度和空間都控制在適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圍內,具有初級的人體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宮、寺廟也不能造得太大。
造型上中國建筑講究平和自然的美學原則,平穩,注重水平線條。即使是向上發展的塔也加上了水平線條,與中國的樓閣建筑相結合。在園林中,建筑是凝固了的中國繪畫和文學,它以意境為創作核心,使園林建筑空間富有詩情畫意。
尤其值得特殊提出的是,在論及審美行為時西方人偏于寫實,重在形式的塑造,中國人偏于抒情,重在意境的創造;西方人偏于現實美的享受,中國人偏于理想美的寄托。這種理想美的寄托,滲透到各個門類的藝術中,也滲透到建筑藝術中。從宏觀的規劃到單體建筑的裝修、裝飾,都可看到對理想美的追求。如皇家建筑中的龍、鳳雕飾,以及各地建筑上以“吉祥如意”為主題的“福、祿、壽、喜”及詩畫裝飾等都充分體現了中國建筑是以人為中心,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以上僅僅從中國傳統建筑的平面、空間、結構、人與自然的關系和建筑與人的關系等方面分析了中國傳統建筑的特點,這雖不是中國傳統建筑特點的全部,但它已涉及到中國傳統建筑的布局、結構、裝修、裝飾、文化等諸多方面。可以說,從宏觀到微觀,從物質到精神,事物巨細無不滲透著中國傳統建筑獨有的個性,這就是中國傳統建筑的特點。它以巨大的感染力,時時刻刻地,影響著中國建筑的發展。這就是中國傳統建筑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