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①古代平民服。
因即指平民。亦指無功名或無官職的士人。《史記·儒林列傳序》:“及 竇太后 崩, 武安侯 田蚡 為丞相,絀 黃 、 老 、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 公孫弘 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 平津侯 。”《后漢書·孔融傳》:“﹝ 曹操 ﹞遂令丞相軍謀祭酒 路粹 枉狀奏 融 曰:‘少府 孔融 ……又前與白衣 禰衡 跌蕩放言。’”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孟浩然》:“觀 浩然 磬折謙退,才名日高,竟淪明代,終身白衣,良可悲夫!” 清 顧炎武 《菰中隨筆》:“ 楊士奇 以白衣薦舉,而直綸扉。”
②古指給官府當差的小吏。
《漢書·龔勝傳》:“尚書使 勝 ( 龔勝 )問 常 ( 夏侯常 ), 常 連恨 勝 ,即應曰:‘聞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奏事不詳,妄作觸罪。’” 顏師古 注:“白衣,給官府趨走賤人,若今諸司亭長掌固之屬。” 清 顧炎武 《日知錄·白衣》:“白衣,但官府之役耳,若侍衛則不然。”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少吏論》:“《隋書·百官志》云:‘凡州郡縣,各因大小,置白直供其役。’即白衣也。”
③特指送酒的吏人。
唐 高適 《重陽》詩:“豈有白衣來剝喙,亦從烏帽自欹斜。” 宋 司馬光 《和同舍對菊無酒》:“盡日柴門外,白衣來不來?”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偕計》:“閣上華玄,嘗接白衣之載酒;壚頭滌器,未酬彩管之題橋。” 清 沉畯 《九日》詩:“有酒賞重陽,無煩白衣至。”參見“ 白衣人 ”。
④舊指受處分官員的身份。
《晉書·蔡謨傳》:“冬蒸, 謨 領祠部,主者忘設 明帝 位,與太常 張采 俱免,白衣領職。”《陳書·陳擬傳》:“ 世祖 嗣位,除 丹陽 尹,常侍如故。坐事,又以白衣知郡,尋復本職。”《新唐書·封常清傳》:“敗書聞,帝削 常清 官,使白衣隸 仙芝 軍效力。” 清 昭連 《嘯亭雜錄·緬甸歸誠本末》:“上大怒,復議興師,以前副將軍 阿桂 首倡罷兵議,因褫其職,以白衣從軍。”
⑤特指穿便服的士兵。
清 吳偉業 《讀史雜感》詩之九:“白衣搖急槳,青草伏彊弓。”
⑥佛教徒著緇衣,因稱俗家為“白衣”。
《太平御覽》卷三五九引 荀氏 《靈鬼志》:“ 泰元 中,有道人從外國來,自說所受術師白衣,非沙門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一披法服,已墮僧數,歲中所計,齋講誦持,比諸白衣,猶不啻山海也。” 盧文弨 注:“僧衣緇,故謂世人為白衣。” 宋 蘇軾 《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 洞庭 之南,有 阿育王 塔,分葬 釋迦如來 舍利。嘗有作大施會出而浴之者,緇素傳捧,涕泣作禮。有比丘竊取其三……以授白衣 方子明 。” 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述此既終,則又得一疑事,或舉 赫爾圖門 之說,以為宗教不可專任僧徒,當普及白衣而后可。”
【白衣】《 佛學大詞典 》梵語avada^ta-vasana,巴利語oda^ta-vasana。原意白色之衣,轉稱著白衣者,即指在家人。印度人一般皆以鮮白之衣為貴,故僧侶以外者皆著用白衣,從而指在家人為白衣,佛典中亦多以‘白衣’為在家人之代用語;相對于此,沙門則稱為緇衣、染衣。又西域一般在家人亦著白衣,故亦以白衣稱之。然于我國及日本之服制,則又不同。據佛像標幟義圖說記載,白衣于我國為身分較低賤者所穿著,如仆役等。而于日本,則非高貴之人不得著白衣;平民僅于祭禮、喪儀之時,始著白衣,以表齋儀之潔凈。蓋此為日本之國風,故沙門雖著染衣,于禮佛式、入眾法之時,亦必于法衣之下襯以白服。[涅盤經會疏卷十四、大唐西域記卷二]
【白衣】《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雜名)俗人之別稱。以天竺之波羅門及俗人,多服鮮白之衣故也。以是稱沙門,謂之緇衣,或染衣。西域記二曰:‘衣裳服玩無所裁制,貴鮮白,輕雜彩。’道宣律師感通錄曰:‘白衣俗服,佛嚴制斷。’涅盤經疏十四曰:‘西域俗尚穿白,故曰白衣。’遺教經曰:‘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維摩經方便品曰:‘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凈律行。’智度論十三曰:‘白衣雖有五戒,不如沙門。’
【白衣】《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指在家人。
【白衣(梵avada^ta-vasana,巴oda^ta-vasana,藏gos-dkar)】《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在家人的別稱。原意為白色之衣,后轉指著白衣者,即指在家眾。由于印度之在家人皆著白色衣服。因此稱在家眾為‘白衣’。相對于此,出家眾則用染色衣,故稱之為緇衣或染衣。因此,佛典中多以白衣為在家眾之代用語。如《中本起經》卷上〈還至父國品〉云(大正4·154b)︰‘佛教比丘,莫親白衣戀于家居,道俗異故。’《顯揚圣教論》卷三(大正31·494c)︰‘在俗者,謂處家白衣,受用五欲,營構俗業,以自活命。’另據《大唐西域記》卷二所載,知印度人貴鮮白而輕雜彩。
又,《涅盤經會疏》卷十四有載,西域俗尚穿白衣,故亦稱之為白衣。然而,中國及日本之服制與此有異,根據《佛像標幟義圖說》卷上的記載,中國以白衣為賤者之服。然在日本,則非高貴之人不能穿著白衣。平民僅于祭禮、喪儀之時始著白衣,以表潔齊。此為日本之國風,因此日本僧人雖穿染衣,但于‘禮佛式’、‘入眾法’之時,則以白衣襯于法服之下。
[編輯本段]相關詞語:
白衣天使
釋義:
對醫護人員的美稱。多指護士。因他們身穿白色工作服,從事救死扶傷的神圣事業,故稱。
《花城》1981年第5期:“一個文科大學的考生卻接到了衛生學校的錄取通知……然而我不喜歡當‘白衣天使’。”
白衣蒼狗(白衣蒼狗)
釋義:
唐 杜甫 《可嘆》詩:“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后以“白衣蒼狗”比喻世事變化無常。 宋 張元干 《瑞鷓鴣·彭德器出示胡邦衡新句次韻》詞:“白衣蒼狗,千古浮名一聚塵。” 明 宋濂 《天竺靈山教寺慈光園昭法師若公塔銘》:“居亡何,退居 云門 ,視榮名利養如白衣蒼狗變遷。”《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東海揚塵猶有日,白衣蒼狗剎那間。” 清 馮桂芬 《蔣淡懷惠麓云煙圖》詩:“轉眼光陰驚代序,白衣蒼狗須臾覩。”
白衣卿相
釋義:
指尚未發跡的讀書人。
宋 柳永 《鶴沖天》詞:“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元 關漢卿 《金線池》楔子:“喚你來別無他事,這一位白衣卿相,是我的同窗故交,你把體面相見咱。”
白衣送酒
釋義:
指 晉 王弘 遣白衣使送酒酌 陶潛 的故事。
宋 蘇軾 《章質夫送酒六壺書至而酒不達戲作小詩問之》:“白衣送酒舞 淵明 ,急掃風軒洗破觥。” 清 洪亮吉 《北江詩話》卷二:“黃羅傳柑之在元夜,白衣送酒之屬重陽,以及 曲江 之三月三日, 驪山 之七月七夕,皆藉詩文得傳。”參見“ 白衣人 ”。
白衣士
釋義:
指尚未做官的讀書人。
唐 韋應物 《云陽館懷谷口》詩:“念昔白衣士,結廬在 石門 。”參見“ 白衣 ”。
白衣民族
釋義:
朝鮮 民族的代稱。 朝鮮 人常穿白衣,故稱。
楊朔 《三千里江山》頭:“二十世紀初, 日本 吞并了 朝鮮 ,這個白衣民族從此便失去了自由。”
白衣宰相
釋義:
指宰相家屬中身無名位而仗勢擅權的人。
《新唐書·令狐滈傳》:“且 滈 居當時,謂之‘白衣宰相’。 滈 未嘗舉進士,而妄言已解,使天下謂無解及第,不已罔乎?”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辯證六·稱相》:“ 令狐綯 為相,其子怙勢,人稱為‘白衣宰相’。”
白衣戰士
釋義:
指醫務人員
白衣道
釋義:
清 代民間秘密社團之一。也名在理教。為白蓮教支派。相傳為 明 遺民 楊來如 在 山東 創立,奉 南海大師 觀世音菩薩 為教祖。入教者須穿白衣以供奉 白衣大士 ,故稱。
白衣公卿
釋義:
唐 代推重進士的稱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散序進士》:“進士科,始於 隋 大業 中,盛於 貞觀 、 永徽 之際,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可至歲貢常不減八九百人。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
白衣酒
釋義:
白衣人所送之酒。
唐 劉長卿 《九日登李明府北樓》詩:“無勞白衣酒, 陶令 自相攜。” 唐 羅隱 《菊》詩:“千載白衣酒,一生青女霜。”參見“ 白衣人 ”。
白衣尚書(白衣尚書)
釋義:
東漢 鄭均 的稱號。
《東觀漢記·鄭均傳》:“ 均 屢辟不詣,公車特征,拜侍御史,月馀遷尚書, 肅宗 敬重之,后以病告歸……帝東邊過 任城 ,乃幸 均 舍,勑賜尚書祿以終其身,故時人號為‘白衣尚書’。” 唐 李白 《任城縣廳壁記》:“ 青衣太昊 之遺墟,白衣尚書之舊里。”后亦用以指辭官歸里仍享受尚書官爵俸祿的大臣。《梁書·何胤傳》:“ 果 ( 王果 )還,以 胤 意奏聞,有敕給白衣尚書祿, 胤 固辭。”
白衣仙人
釋義:
指 觀世音菩薩 。因常著白衣、坐白蓮中,故稱。
宋 蘇軾 《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詩:“蠶欲老,麥半黃,前山后山雨浪浪,農夫輟耒女廢筐, 白衣仙人 在高堂。”亦作“ 白衣大士 ”、“ 白衣觀音 ”。《剪燈馀話·芙蓉屏記》:“每日於 白衣大士 前禮百馀拜,密訴心曲,雖隆寒盛暑弗替。”《二刻拍案驚奇》卷三:“翰林道:‘小生見 白衣大士 出現,特來瞻禮!’”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觀世音菩薩傳略>跋》:“《咸淳臨安志》云:‘ 晉 天福 四年,得奇木,刻 觀音大士 象。 錢忠懿王 ( 錢俶 )夢白衣人求治其居。王感悟,即其地建 天竺看經院 。’白衣本 毗陀天女 ,而俗人名為 白衣觀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