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方言
“倒霉”是“背失”“狠毒”是“刮毒”“潛水”是“鉆迷宮”“爸爸”是“(老兒)”“小孩”是“小(娃兒)“先前”是“香(格兒)”“外婆”是“嘎嘎” “外公”是“嘎公” “姑姑”是“娘(娘兒)”“怎么”是“哪門”“如果”是“要是”“用力、加油“是“嘿氣”、“攢勁”“非常”是“該哪門”“什么”是“么德”“開頭”是“起先”“前面”是“前頭”“后面”是“后頭”“上面”是“皮頭”“下面”是“底哈”“里面”是“蔸里”“不好”是“拐噠”“自己”是“完”“角落”是“格(勒兒)”“感冒”是“良噠”“小孩”是“小(娃兒)”“僵持”是“卯起答”“吃飯”是“逮幻”“吃一餐”是“逮一登”“摔跤”是“達撲爬”“太黑”是“黑區麻孔”“打他一耳光”是“產他一耳屎”“有把握了”是“有哈數答”“漂亮”是“乖”“放起”是“國起”“臟”是“奈呆”“肉”是“嘎嘎”“素肉”是“金嘎嘎”“聊天”是“扯懶談”“轉彎”是“轉拐”“怎么啦”是“那門滴”“黎明”是“麻(麻兒)亮”“黃昏”是“麻(麻兒)黑”“膝蓋”是“客息(老兒)”“棺材”是“荒子”“寵壞”孩子是“慣視噠”“怎么啦”“那門的”“上街”是“上該”“差勁”是“撇、日古子”“斧頭”是“開(杉兒)”“豆腐”是“灰(木兒)”“廁所”是“毛絲”“末尾”是“老尾(巴兒)”“手肘”是“倒拐子”“麻煩”是“勞慰”“湯碗”是“缽(缽兒)”“干什么”是“搞么得” “特別喜歡”是“該那門歡喜”“石頭”是“癌頭” 、“惡狼骨”“小氣”是“色吧”“糟了”是“拐噠”“腦袋”是“腦闊”形容“小”是“點(點兒)” “耍賴”是“賴皮狗”“人品差”是“差火”“鳥”是“雀兒、雀雀”“摔一交”是“搭跟(特兒)”“鼻子”是“鼻兒”“內褲”是“搖(褲兒)”“背心”上“汗(特兒)”“會聊天和不受信任的人”都叫“懶談客”“哪里”是“哪(河兒)”“那里”是“那(喝兒)”“那個”是“霧給”、“賴格”“尿罐”是“夜壺”“燙”是“塔、握”“軟”是“啪”“狠”是“貓”“好玩的東西”是“乖(乖兒)”“很小”是“點(點兒)”“板凳”是“板(凳兒)”“車子”是“車(車兒)”“高級”是“來四”“非常高級”是“來四得槍么的”“螞蟻”是“螞煙子”“貓”是“貓(娃兒)”“牛”是“牛(娃兒)”“豬”是“豬(娃兒)”“馬”是“馬(娃兒”“羊”是“羊(額兒)”“老鼠”是“高客”“狗”是“狗(娃兒)、“狗子”“兔”是“兔(娃兒)”“老婆”是“堂客”“睡覺”是“困醒”“整人”是“撈做”“臟”是“來帶、蠟踏”“很相象”是“槍神答”“不妙、怎么回事”是“拐舵、哪門搞的滿”“米酒”是“老(資兒)”“松垮東西”是“波(老兒)貨”“山凹”是“山凹(凹兒)”“腳指”是“角直(格兒)“手指”是“手直(格兒)”“臉龐”是“臉(波兒)”“嘴”是“嘴(波兒)”“下巴”是“哈(波兒)”“腮幫子”是“芽包谷”“去”是“替”“一會兒”是“一哈(哈兒)”“很薄的皮”是“皮(皮兒)”“乒乓球”是“兵幫球”“毛毛細雨”是“麻(麻兒)雨”“媳婦”是“媳(湖兒)”“坐登”是“坐(燈兒)”“木房奠基石”是“桑登”“鑰匙”是“喲吃”“鞋子”是“孩子”“男孩”是“男(娃兒)”“女孩”是“女(娃兒)”“小孩”是“小(娃兒)”“月娃”是“月(娃兒)”“舌頭”是“舌(鐵兒)”“手指頭”是“直(格兒)”“腳指頭”是“角(直格兒)”“指甲”是“直(格兒)闊”“毛巾”是“胡子”“腿子”是“腿(特兒)”“高低不平”是“包包汞汞”來風方言:土家方言是土家人長期在社會生活、文化交流中形成的獨特語言。但因數百年來受漢文化影響,除具有漢語言一般特征外,還有一些自己說起來順口的獨特風格。生活類:詞語形象直觀。如“云霧”說成“罩子”;“醉酒嘔吐”說成“下豬娃”;“挨槍子”說成吃“花生米”;“吃肉”說成“打牙祭”;“無聊”說成“無獐打野、無咂什斤”;“唱反調”說成“隔里逢外”;“令人失望”說成“怏場合”;“開玩笑”說成“喝閑兒”;“拆臺”說成“斗散方兒”;“不響的鞭炮”說成“須火子”;“搞小動作”說成“陰陽怪氣”;“小心”說成“招架”;“想念”說成“欠”;“小氣”說成“區眉小眼”;“小”說成“嘀嘎兒”;“便宜”說成“香陰”;“冷遇”說成“坐冷板凳”;“空話”說成“罐罐話”;“上吊”說成“吃掛面”;“倒霉”說成“背時”;“出事”說成“失格”;“上面”說成“皮頭”;“地方”說成“場子”;“休息”說成“歇氣”;“說謊”說成“日白”;“吃”說成“通”;“藏起”說成“收起”;“什么”說成“么哩”;“不好”說成“拐噠”;等等。語言類:如“丟了東西”說成“失噠”;“出了差錯”說成“黃噠”;“達不到預期效果”說成“水噠”;“吹牛說大話”說成“崩殼子”;“兩者極其相像”說成“確喊噠”;“舞、弄、做、辦、搞”可以分別說成“你去舞飯”、“你去弄飯”、“你去做飯”、“你去搞飯”。“你干不干”可以分別說成“你舞不舞”、“你搞不搞”、“你辦不辦”、“你做不做”等。“個”可以說成“一個狗”、“一個窗戶”、“一個客人”、“一個桌子”、“一個石頭”、“一個車”、“一個船”……等等。 方言類:如“試一下”說成“試一哈”;“馮”說成“紅”;“酸”說成“山”;“頭發”說成“頭華”;“魚”說成“宜”;“雨”說成“椅”;“去”說成“克”;“日”說成“兒”;“睡覺”說成“睡告”;“那個”說成“乃格”;“這樣”說成“弄門”;“放好”;說成“戛好”;“打”說成“噠”;“看一下”說成“視一哈”;如某男叫向左稱“左哥兒”,某女叫張麗則稱“麗姐兒”。對于豬、狗、貓、雞、兔之類,則稱“豬子、狗子、貓子、雞子、兔子”等。對于小孩、小動物之類則稱“男娃兒、女娃兒、細娃兒、小娃兒、貓娃兒、狗娃兒等”。對于長輩或敬重者則稱“您兒、他您兒、細娃兒、您兒們”等。對于同事、親戚、朋友則稱“伙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