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裝是中國的一種服飾,字面意思是指唐代的服裝,現多指類似滿族馬褂而吸收西式裁剪的服裝。唐代的服裝是以漢服為主,特征是交領、右衽、系帶、無扣。而現今常稱為“唐裝”的服裝是從清朝時期的滿族服飾馬褂發展而來,特點是立領、對襟、盤扣,并吸收了一些西式裁剪的特點,如在肩膀部接袖等。唐代服裝和現在的“唐裝”式樣截然不同且毫無關系。
因為清朝的剃發易服政策強制被統治的人民穿著長袍馬褂,因而這種長袍馬褂式的服裝經常被認為是中國傳統的民族服飾。
“唐裝”一詞本身的稱謂,源于海外。唐代盛期,聲譽遠及海外,以后海外各國因稱中國人為“唐人”。《明史·外國真臘傳》言:“唐人者,諸番(外國人)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在東南亞的華人居住區,亦因而被稱為“唐人街”,而華僑自稱唐人,正由于自古以來唐朝是讓中國人為之驕傲的朝代。
“幞頭紗帽”和“圓領袍衫”是才是唐代男子最主要的服飾。
“幞頭”是一種包頭用的黑色布帛。唐代是“撰頭”盛行的時代,“幞頭”的樣式也富于變化,尤其是在唐武德初年至開元年間這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幞頭”的形制經歷過幾次較大的變化。
唐代的男子服裝主要是圓領袍衫。傳統的冠冕衣裳,只是在隆重的場合,如祭祖天地、宗廟等時偶爾用之,其他則以“幞頭袍衫”為尚。袍服的用途非常廣泛,上至帝王,下至百官,禮見宴會均可穿著,甚至將其用作朝服。
袍服的款式,各個時期不盡相同,早期的袍服的袖子多用大袖,但大袖對域外的民族來說,則不太適宜。因北地寒冷,不便采用大袖,而采取緊裹雙臂的窄袖。隨著南北風俗習慣的相互滲透,這種緊身、窄袖的袍服樣式,也被漢族人民所接受,而且成為唐代袍服款式的代表。
唐裝原意指代唐代的漢服,一種是傳統的襦,裙裝,這種風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時期,基本上是沿襲了自東漢以來華夏婦女傳統的上衣下裳制。與現代的唐裝概念明顯不同。現代意義上的唐裝泛指具有中國風格的服飾。
衣裳二字,其實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實是指現代所說的裙子,衣與裳分開。這種婦女的服飾不是連衣,而是分兩截的穿法一直延續到明末。
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領或對襟系上帶結,下面的裙子圍起來系上長長的裙帶,上衣或者掖里面或者自然的松散著,后來這種松散的上衣不斷加長,一直覆到膝蓋部,就后來發展成了明代的背子(褙子)。
隨著發展,唐代的婦女上衣種類一般分為襦,襖,衫三種。
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
長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
是無袖單衣,功用吸汗,有對襟及右衽兩種。
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后者就發展成了背子或半臂。而在以前,裙子的造型向來都是一種長方形的方片直裙,有點類似的和服裙子。
在2001年的上海APEC會議上,中國作為東道主請前來參會的亞洲及太平洋經濟體的領導人穿“唐裝”,并由之而掀起“祥和喜慶”的“唐裝”新潮,雖然是清代以降的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也不排除其為流行規律的必然或是中國在國際大家庭中地位與風度的體現。
這種“唐裝”是由清代的馬褂演變而來的,其款式結構有四大特點:一是立領,上衣前中心開口,立式領型:二是連袖,即袖子和衣服整體沒有接縫,以平面裁剪為主;三是對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盤扣,扣子由紐結和紐袢兩部份組成。另外從面料來說,則主要使用織錦緞面料。顯然這種“唐裝”并不是唐代的服裝。
在中國經濟處于上升時期的當前,“唐裝”的興盛似乎可以看做中
華文明復興的一種征兆。然而撇開它背后宏大的象征意義,“唐裝”本身其實是一個頗模糊的概念,關于這個名詞的內涵,時裝界有多種表述,如“華服”、“中裝”等。很多人對“唐裝”的提法大惑不解:以中華之大,唐代以降,豈無裝可穿? 其實,真正唐代人穿的長袍大袖,甚至離人們更近的明代袍服(兩者其實是同一事物),并非不太可能重回流行。“長袍大袖”只是現代的人們對“古裝”的模糊認識(從夏商周時期一直到明末的傳統中國人的穿著主體款式是“交領右衽,隱扣系帶,褒襟廣袖,峨冠博帶”,其中,“褒襟廣袖,峨冠博帶”僅為禮服特征,而“交領右衽,隱扣系帶”的特征則為禮服、常服所共有),也就是說,真正的唐裝除了作為主體款式的禮服外,還有作為補充的“窄衣窄袖”的常服。
這些服裝自唐以來就有“漢服”或“漢裝”的正式稱謂(意為“漢民族的傳統服裝”或“漢族的民族服裝”),經歷將近四千年,一直自成體系,一脈相承,并深遠影響了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周邊國家,其中,日本的“和服”(漢服中的深衣款式),朝鮮(韓國)的“韓服”(漢服中的襦裙款式)便是漢服在這些國家的正常延續。真正的“唐裝”的“寬衣大袖”的禮服更適合于祭祀、成人禮等莊重場合,而其“窄衣窄袖”的常服則更適合于勞動耕作及日常場合。隨著自互聯網發起,以都市青年白領階層為骨干的“漢服復興”運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