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民間建筑形式。多為干欄式竹樓,分上下兩層,樓下關牲畜,放碓臼,樓上住人。樓下地板用龍竹剖開壓成寬竹板鋪墊而成;臥室與待客之處鋪以蔑席,進屋必須脫鞋。室內中央設火塘,供做飯、取暖、照明之用。屋內所有家具幾乎是竹子作成的,一般竹樓可住20年,每隔兩年就要用茅草翻蓋屋頂。
布朗族民居
布朗族是一個跨境民族,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對其有不同的稱呼。中國布朗族全部聚居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境內,其余散居于臨滄地區、思茅地區和保山市境內。
布朗族村寨多建于海拔2000余米的山間,選建寨子的主要條件是要方便種地。因此,大多數布朗族村寨的房舍順山坡密集建蓋,村民聚寨群居。住房是一樓一底的干欄式竹樓。房屋為竹木結構,樓上供人居住,樓底無墻,用于堆放雜物。樓上居室用竹籬或木板圍建,僅留一門,室內光線較暗。屋面分四面兩臺,呈重檐狀,下檐很長,直伸至距地面4米~5米處。樓前面大門前搭架著木梯。樓上設有陽臺,擺放裝水的土鍋土罐,是洗漱和晾曬衣物的地方。屋頂蓋草或瓦片,樓板用竹笆或木材鋪設。樓室分堂屋、火塘、臥室三部分。火塘設于中央,既用語做飯,又用于取暖、照明,并一般在火塘邊接待客人。堂屋與臥室用竹笆或木板隔開,臥室內不搭床架,按性別分別于左右兩邊,席地而臥。糧倉一般蓋在屋外或村外,搭高臺架堆放。
布朗族也是一個山地民族,聚寨群居是其民族特征之一。布朗族居住的村寨一種叫“擁”,一種叫“邦”,區別在于建寨時是否舉行過建寨的儀式。建寨之前不僅要認真挑選寨址,而且要占卜選擇位置。寨址選定后,便舉行建寨儀式。儀式由寨主或佛爺主持,按他們的指點,群眾用茅草繩與白線先把寨子的范圍圈起來,主持人圍著念經滴水,村民尾隨其后跳建寨舞,并把圍寨子的草繩串聯起來,表示大家齊心合力,愿意團團結結地居住在這個地方。然后建四道寨門,人們才在圈內破土建房。這樣建起來的寨子叫“擁”。“邦”的含義是棚房,在布朗族人心中并非村寨,而是歇腳的臨時居住的房子。
布朗族是一個跨境民族,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對其有不同的稱呼。中國布朗族全部聚居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境內,其余散居于臨滄地區、思茅地區和保山市境內。
布朗族的民居形式主要是干欄式建筑。一種是茅草屋,一種是木瓦房。
西雙版納布朗族總人口36453人,其中景洪市5635人,勐海縣30605人,勐臘縣213人。主要分布在勐海縣的布朗山鄉、西定鄉、勐滿鎮、打洛鎮,少部分散居在景洪市的大渡崗鄉、勐養鎮、勐龍鎮,勐臘縣的關累鎮、勐捧鎮等。
西雙版納布朗族自稱“布朗”,漢稱“浦蠻”,傣稱“滿”,解放后統一稱為布朗族。
布朗族源于古代濮人,是云南的土著民族。經過長期的民族遷徙和部落、部族分化融合,原居住在今西雙版納、思茅、臨滄境內的一部分濮人,發展成為今天的布朗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