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回族,是中國中的一個比較特殊的民族,他們信奉的是起源于中東的伊斯蘭教,就因為這個,他們的住宅就別有風味。
回回民族不僅在居住區域上有自己的特點,而且在住宅的造型、結構、設施及其他方面也有自己的習俗。
不同分類
回族的住宅有三種類型。
第一種:根據山大溝深、丘陵縱橫的自然條件和地形特征,修成窯洞居住。如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內蒙古、河南、河北等山區的回民,因本地林木少,經濟基礎薄弱,大多住這種窯洞。
修窯洞一般先在依山靠崖的地方鏟出一個斷面,然后掘窯洞,回民叫這種窯為“崖窯”。有的斷面大,有的斷面小,小則能掘三孔窯,大則能掘五六孔窯。掘窯洞要有一定的技術,一般都由“窯匠”提鎬,小工挖土,最后由窯匠再修飾一遍,鑿成“人字”形的畫紋,最后用泥抹墻。窯洞的樣式為底方頂圓,大小視其土質而定,土質堅硬則窯洞可挖得大些,土質松軟沙化則要挖得小些。土質好的窯洞一般深為十二米左右,寬三至四米,高三米有余。洞口多用土坯、石頭砌成,并鑲一門兩窗或三窗。回族窯洞一般中間一孔為主窯或叫客窯、大窯,邊上的一孔為火窯,供做飯和居住用。火窯一般都是進門后在左側或右側有炕并連著鍋臺,中間有土坯砌的梯形高低墻。炕和鍋臺同用一個大煙囪,炕角還有一個控制炕的溫度的洞,可以插一塊板子。梯形高低墻上一般可放一盞燈,給鍋臺和炕照明。火窯頂垴還有個小窯,叫套窯,安放石磨或貯存土豆、蘿卜、糧食等。窯外上側喜歡挖一個高二米左右、深四米左右、寬二米左右的窯洞,回民俗稱“高窯子”或“高樓子”。高窯一般均為回族老人念經禮拜的地方。有的在斷面兩側挖兩孔小窯,作倉庫和牲畜圈。畜圈一般都有欄,廁所一般都在院外。為了安全,整個院子習慣用土墻圍住。
回族這種窯洞,結構簡單,堅固耐用,節省材料,經濟方便,施工簡單,冬暖夏涼。
第二種:根據地勢較平坦的川、壩、塬、臺、平川的地形特征和缺錢少木材的自然經濟條件,利用地面空間,用土坯和黃草泥壘窯洞,回民叫箍窯。箍窯技術性較強:首先要打好高一米四左右、寬七十厘米、長五米左右的窯墩子,類似拱形橋的橋墩,俗稱窯腿子。一般并排修兩孔箍窯需要三個墩子,修三孔箍窯要四個墩子,以此類推。其次,要打好胡基,打胡基要選好土的濕度和土質,土質為黑黏土和黃土最好。開始打時,要削一塊平整結實的舊石磨或石板、水泥板,準備好篩過的草木灰,待模子放在石板上后,要在石板的底部和模子的四周撒一把草木灰,然后再往模子里填土,用腳踩實整成魚背形,最后用杵子夯實。回民當中有一則打胡基的順口溜:“三锨九杵子,二十四個腳底子。”說明打胡基的艱辛。有了窯墩和胡基就可以箍窯。箍窯有專門掌楦子的師傅。先把拱形窯楦子架在窯墩子上,然后一層土坯一層草芥稀泥。箍完后整個窯的形狀呈尖圓拱形,好似牛脊梁形。最后外抹一層黃土和麥草粗泥,涼干后再抹層黃土和麥衣的細泥,使其光滑照人。
箍窯比較堅固,一般可住幾十年乃至百年,但住箍窯比住窯洞麻煩,每三五年需要在窯的外面抹層泥,否則,遇到連陰雨有下塌的危險。箍窯一般并排修三五孔,其外形獨特、美觀,采光較好,冬暖夏涼。
第三種:根據地形特點和經濟條件,建造上棟下宇的房屋。人類社會發展的水平越高,人們對居住條件的要求也就越高。有句俗語說:“回族有錢蓋房,漢族有錢存糧。”說明回族人民經濟富裕后首先改善居住條件。
回族蓋房,不看風水,只注意選擇地勢平坦、日光好、清潔和用水方便的地方。黃土高原的回民蓋房,多取陽山坡或僻風灣蓋房。房子的造型有土木結構平房、前后兩坡磚瓦房、前坡磚瓦房、二層樓房等。北方多住土木結構和磚木結構平房;南方和一些雨水較多的陰濕地區多住前坡磚瓦房和前后兩坡磚瓦房、樓房等。回民蓋房動工之日,一般都選擇主麻等吉祥的日子,有的還要干“爾埋里”,然后才動工。土木結構的平房和磚瓦房,一般都在打好地基的基礎上,砌墻立柱,在墻里面要豎木立柱,回族俗稱土柱、后聯柱支梁,梁上接檁順檁搭椽再鋪葦笆或席,最后墊麥草涂泥。在支梁之日,回民講究請阿訇用紅紙寫一段《古蘭經》貼在大梁上,直到房子蓋成也不輕易去掉,以求吉祥。回民這種土坯式房屋一般都能與木構架緊密結合,逐步成為構架式與土坯式的復合類型,再由土坯式逐步發展為磚瓦式,即房子由土坯草泥墻轉為磚和石灰石式混凝土墻,房頂由茅草頂轉為瓦頂。現在回民的房子樣式很多,有虎包頭式,有小高樓式,有普通平房等等。房子一般喜歡和習慣向陽背陰,房子不講究單數、雙數,根據經濟條件,量力而行,有蓋兩間的,有蓋三四間的,也有蓋五六間和七八間的。回民當中的一些教主和阿訇有的還蓋十幾間,甚至幾十間的。回民好勝心強,蓋房不蓋則已,要蓋則比較講究,要一松到底的木料,即松柱、松梁、松檁、松椽,連門窗也是松木的。這種松木房子很少糊頂棚。房子不論是三四間,還是六七間,中間兩間一般為客房,也叫大房。其余都是單間的,按輩分居住。甘肅、青海的有些回民房屋一般中間蓋兩間客房,兩邊蓋兩間小耳房,左側和右側蓋廚房、倉庫等。北方回民都喜歡住套屋:由兩個單間套在一起,用一門兩窗或兩間客房套一間臥室。寧夏的回民住房一般都分正房、套房、廚房、倉庫、煤房以及雞舍和牲畜房等。有的家中有老人和宗教人員,還專門設有禮拜房。按輩分和已婚狀況分房住宿。男孩十二歲、女孩九歲以上都分開居住。西北等地的回民還習慣蓋高房子,即除了蓋四五間平房外,再蓋一間或兩間二層小樓子,俗稱小高樓或高房子。這種高房子多數是為家庭老人禮拜用的,以防小孩及他人打擾。
回族的房子講究工藝和裝潢,頗具民族特色;如寧夏同心縣的有些回民蓋小高樓式的房子,門窗全是拱形,大門樓采用綠色的大圓頂式,顯得肅穆典雅,格外別致。大門兩側有用阿文寫的楹聯。寧夏吳忠、同心、三營,甘肅臨夏、張家川等地的回民,特別是臨夏的回民房子的檐頭、檁榫、磚墻、門窗、廊前等處搞木雕或磚雕。用聰明的智慧刻牡丹、葡萄等各種花卉圖案,抽象多變的幾何形以及卷草式的植物紋樣和吉祥如意的圖案,古樸典雅,別具風格,在全國也頗有名氣。有的回民還在大門口做一照壁,照壁用石灰石或水泥裝飾,繪上秀麗的自然景色和各式圖畫。過去一些回族宗教頭面人物的住宅更具伊斯蘭特色和民族特色,從房子的結構、類型、造型、工藝、裝潢、布局、使用均可看出。如寧夏哲赫忍耶派過去的金積堡洪樂府、西吉灘住宅,規模都比較大。洪樂府住宅分有十五個院落,有教主居住的“爺爺院”,有放經典和熱依斯居住的“熱依斯院”,有接待遠方賓客的“客房院”,有禮拜和干爾埋里的“亭子院”,有洗大小凈的“水房院”,還有宰牲的“宰牲院”等等。每一個院的裝潢都有其特點。
與其他少數民族雜居的回民,他們的居住習俗,既有本民族的特色,又受其他民族的影響。如居住在云南傣族中的回民,其居住習俗為傣族、回族特色兼而有之。如這里的回民也住傣族人住的竹樓草房,但居住習俗不像傣族那樣樓上住人,樓下圈牲畜,樓上一分為二,火塘在外間,里間全家人住,老人、兒子、媳婦以蚊帳相隔。回族的居住習俗像內陸的,中間有堂屋,兩邊有宿舍,老人、婦女以及孩子分別居住,牛圈在外面。
新中國成立前,回族人民住窯洞、箍窯的較多,住房的少,且住房比較簡陋,有不少回民住著茅屋。有句俗語說:“回回的房沒有梁。”新中國成立后,回民的居住條件有了改善,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回族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居住條件大大改善,有不少人住上了新房,有的還蓋起了樓房。昔日的窯洞、箍窯、茅屋有一部分已經或正在被發展中的回族人民用現代建筑技術建造的新房屋逐步取代。
回民在住家上歷來愛美,素以清潔、文明著稱。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城市還是農村,你只要到回民家,就會感到回民在住宅的設計、陳設、布局、裝飾以及生活的點綴等方面,富有獨特的回回民族特點。特別是回族人喜歡種花弄草,庭院里喜栽各種樹木和花草,不少地方的回民還有養盆花的傳統習慣,窗臺上、院子里到處擺放著千姿百態、爭奇斗妍的盆花。在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家家戶戶院子里種花、養花,一年四季都可看到盛開的鮮花,盛夏、初冬,更是萬紫干紅,陣陣馨香,令人陶醉。
回民除了種養玫瑰、月季、石榴、丁香等花外,北方回民特別喜歡養鳳仙花(阿拉伯語謂之:“海葫”),俗稱指甲花;不只為了觀賞和美化環境,青年婦女還常常用它來染指甲。
回民的室內裝飾也別具特色。一般回民家庭西墻上都懸掛阿文中堂和具有伊斯蘭藝術特色的工藝制鏡以及克爾白掛圖等。掛歷一般都是伊斯蘭教歷和公歷對照的,圖案多為著名清真寺或天房、花草等,既便于查閱回族傳統節日和伊斯蘭教宗教節日,又能夠欣賞。
由于受阿拉伯地區風俗的影響,回族還喜愛熏香,一般家庭都備有香案和香爐,每當打掃完室內衛生后,都要燃上幾柱香,使室內空氣更加清新,給人以清爽舒適之感。
(一)建筑類型
回族穆斯林民居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黃土建筑——窯洞式,另一類是磚石土木結構住房。
窯洞式民居是黃土高原上特有的居住類型。窯洞是從原始洞穴演變而來的。因黃土有直立性強、易挖培成型的特點,故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便利用自然為他們提供的便利條件,稍加以人工改造,便使之成為適合人居住的窯洞。窯洞在建造過程中,用水量極少,也不像建造其他房屋時需要大量的木材、磚瓦、水泥等建筑材料,很適合在干旱少雨、交通不便,缺少磚瓦、木材的地方營造居住。同時,由于窯洞還有冬暖夏涼的優點,而被人們所喜愛。寧夏回族穆斯林選擇這樣的居住形式,也正是看中了這些優點。此種民居,多分布在寧夏南部山區一帶。
居住在村鎮的穆斯林,多選擇平房或低層小樓房(主要多見于某些公路沿線)。平房相對樓房而言,它的造型變化多樣,就屋頂形式來講,就有平頂的,一面坡式的,兩面坡式(俗稱起脊房)的。坡頂因掛瓦,而被稱之為瓦房。
在寧夏南部山區還可以見到一種俗稱“高房子”或者“小高樓”的建筑,它就是在院落拐角處的平房頂上另行再加上一層小房子,有時候下面住人上面放雜物,有時則上面住人。它可以供回族老人靜心禮拜誦經,以免受小孩或外人的干擾。
回族大多聚居于當地清真寺附近,自成院落,其民居又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注重清潔衛生和環境美化,是回族民居的共同特點,每個回族家庭—般都備有浴室和吊罐(吊桶),可隨時洗浴作大小凈。許多回族家庭都因地制宜,喜歡在自己的庭院內栽種雞冠花、牡丹花、石榴、夾竹桃一類的花草樹木。
回民傳統房屋建筑多為土木結構,間數多少和質量優劣,根據各家人口與經濟而有所差異。現多以長三間的正房為基本住房,左右兩邊增設廂房,圍墻。正房三間,長3.6丈左右,進深(寬)1.2丈左右,正中一間前方設五尺空地,稱院窩,左右兩房稱為耳房,用圍墻相連,正房、廂房、圍墻組成合院天井。室內裝修,樓枕檁子分別為7棵和9棵,習慣多使用單數。

早期回族民居
設院窩的正房為堂屋,為廚房兼客廳,是一家生活的中心,后房擺設碗框、電器等,正墻上喜帖(掛)阿文楹聯。火塘通常鑲在進門的左側或右側,以煤為燃料,室內清潔。耳房及樓上分別為家人臥室或存放物品,廂房作牛羊圈和放農用工具等。

寧夏川區舊式民居

寧夏農村現代民居
由于回族的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在一些較大的宅院或主人信仰虔誠的家庭,往往另外辟出一室作為自己誦經、禮拜的凈室,室內的布置也充滿著濃厚的宗教氣氛。同時,伊斯蘭教對沐浴沖洗也有著一定的要求,不分大小宅院,在每間臥室的門后都砌起一塊可盛水和排水的淺小磚池,上面掛著吊桶,隨時供臥室的主人沖洗。對于較小的宅院,其所以必須辟出“敞房”,則是在婚喪大事中為證婚、紀念先人時念經以及喪事中停放亡人等提供場所。此外,陜西回民過去還有睡炕的習慣,婦女們縫制衣服、繡花、做鞋等也都坐在炕上進行。因此大炕便砌在臨窗一側。后院中也有同廚房等生活用房連在一起,辟有堆放柴草和馬、羊糞的“柴糞房”。如果有養牛羊和騾馬的家庭,牲圈也安置在后院的一角。這類房舍的使用功能和空間布置又反映出陜西回族建筑系統中的一種特殊的民族生活習俗。

現代化的民居小區
(二)回族民居的裝飾
在檐頭,檁榫、門窗、墻壁、家具、照壁上,回族穆斯林喜歡以牡丹、葡萄等花木、山水自然景觀和一些幾何圖形作為雕鏤繪描裝飾圖案,古樸典雅,別具一格。

“月藏松柏”磚雕圖(寧夏同心清真大寺)
回族家庭中經常張貼的畫,以及所使用的地毯、毛巾、枕巾上的圖案,多以植物山水為內容,偶然出現個別的鳥等動物也不過是作為整個圖中的點綴而已。伊斯蘭藝術風格的工藝鏡、克爾白掛圖和教歷公歷對照的掛歷都迥異于漢族兄弟家中的裝飾,而這些則時時處處地反映出穆斯林不崇拜偶像的宗教思想。




























1.建筑形制
(一)民居類型
(二)民居的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