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茶樹的起源及演變
一、茶樹的起源及演變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瑞典科學家林奈(Carl von Linne)在1753年出版的《植物種志》中,就將茶樹的最初學名定命為Thea sinensis,L.,“sinensis”是拉丁文中國的意思。

在植物分類系統中,茶樹屬于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s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亞綱(Archilamyd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屬(Camellia )。目前,大量栽培應用的茶樹的種為一般稱為Camelia sinensis,也有人稱為Thea sinensis,還有的稱為camellia theifera,1950年我國植物學家錢崇澍根據國際命名和茶樹特性研究,確定茶樹學名為[Camellia sinensis(L.)0.Kuntze],迄今未再更改。

而我國古代文獻中,稱頌它為“南方之嘉木”(見唐代陸羽茶經》)。它一次種,多年收,是一種葉用常綠木本植物,野生,喬木型茶樹高可達15—30米,基部干圍達1.5米以上,壽命可達數百年,以至上千年之久。目前,人們通常見到的是栽培茶樹,為了多產芽和方便采收,往往用修剪的方法,抑制茶樹縱向生長,促使茶樹橫向擴展,所以,樹高多在0.8—1.2米之間。茶樹經濟學年齡,一般為50—60年。

(一)茶樹起源的輔證

茶樹起源問題雖然較難考證,但歷史上的一些痕跡和史料卻為茶樹起源提供了不少佐證,使人們能從多方面去了解和探索,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逐漸取得了科學的結論和論證。

1、最早的茶字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在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的《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1”;在《神農本草經》(約成于漢朝)中,稱之為“茶草”或“選”;東漢的《桐君錄》(撰人不祥)中謂之“瓜蘆木”;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為“荈”;東晉裴淵的《廣州記》中稱之謂“皋蘆”;此外,還有“詫”、“奼”、“茗”、“2”等稱謂,均認為是茶之異名同義字。唐陸羽在《茶經》中,也提到“其中,一曰茶,二曰檟,三曰3,四曰茗,五曰荈”。總之,在陸羽撰寫《茶經》前,對茶的提法不下10余種,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是的茶。由于茶事的發展,指茶的“茶”字使用越來越多,有了區別的必要,于是從一多義的“茶”字中,衍生出“茶”字。陸羽在寫《茶經》(公元758年左右)時,將“茶”字減少一劃,改寫為“茶”。從此,在古今茶學書中,茶字的形、音、義也就固定下來了。

在中國茶學史上,一般認為在唐代中期(約公元8世紀)前,“茶”寫成“荼”,讀作“tu”。據查,荼字最早見之于《詩經》,在《詩.邶風.谷風》中記有;“誰謂茶苦?其甘如薺”;《詩.4風.七月》中記有:“采茶、薪樗,食我農夫。”但對《詩經》中的茶,有人認為指的是是茶,也有人認為指的是“苦茶”,至今看法不一,難以統一。開始以荼字明確表明有茶字意義的,乃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字書——《爾雅》(約公元前2世紀秦漢間成書),其中記有:“檟,苦茶”。東晉郭璞在《爾雅注》中認為指的就是常見的普通茶樹,它“樹小如枙子。冬生(意為常綠)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為茶,晚取者為茗”。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也說:“茶,苦茶也。”北宋徐鉉等在同書的注中亦認為:“此即今之茶字”。而將“荼”字改寫成“茶”字的,按南宋魏了翁在《邛州先茶記》所述,乃是受了唐代陸羽《茶經》和盧仝《茶歌》的影響所致。明代楊慎的《丹鉛雜錄》和清代顧炎武的《唐韻正》也持相同看法。但這種看法,顯然有悖于陸羽所撰《茶經》的說法。陸羽提出:茶字,“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接著,陸羽在注中指出:“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5,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茶,其字出《爾雅》。”明確表示,茶字出自唐玄宗(公元712—755年)撰的《開元文字音義》。不過,從今人看來,一個新文字剛出現之際,免不了有一個新老交替使用的時期。有鑒于此,清代學者顧炎武考證后認為,茶字的形、音、義的確立,應在中唐以后。他在《唐韻正》中寫道:“愚游泰山岱岳,觀覽唐碑題名,見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刻荼藥字,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刻宴字,皆作荼……其時字體尚未變。至會昌元年(公元841年)柳公權書《玄秘塔碑銘》、大中九年(公元855年)裴休書《圭峰禪師碑》茶毗字,俱減此一劃,則此字變于唐以下也。”而陸羽在撰寫世界上第一部茶著《茶經》時,在流傳著茶的眾多稱呼的情況下,統一寫成茶字,這不能不說是陸羽的一個重大貢獻。從此,茶字的字形、字音和字義一直沿用至今,為炎黃子孫所接受。

當然,這只是說,從先秦開始到唐代以前,茶字的字音、字形和字義的尚末定型而已,其實,早在漢代就出現了茶字字形。在有關漢代官私印章的分韻著錄《漢印分韻合編》中,有茶字七組,字形如下:

6* * * * * * *

其中,最后兩個茶字的字形顯然已向茶字形演變了。此后,三國時張輯撰的《廣雅》、西晉陳壽撰的《三國志.韋曜傳》、晉代張華撰的《博物志》等,也都出現過“茶”字的字形。可見,漢時荼與茶為一字。再從讀音來看,也有將荼字讀成與茶字音相近似的。如現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時茶陵侯劉沂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十三個屬縣之一,稱茶陵縣。在《漢書.地理中》中,茶陵的荼,顏師古注為: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所以,在《邛州先茶記》中說顏師古的注是:“雖已傳入茶音,而未敢輒易字文”。有鑒于此,也有人認為將荼字改成茶,并讀成現在的茶音,始于南朝梁代(公元502—557年)以后(見清顧炎武《求古錄》)。但從古代和現代專家學者的研究結果來看,大都認為中唐以前表示“茶”的是“荼”字,雖然,在那時已在個別場合,或見有茶字的字形,或讀有茶字的字音,但作為一個完整的茶字,字形、字音和字義三者同時被確定下來,乃是中唐及以后的事。

茶字雖從唐開始被普遍采用,但由于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加之地域遼闊,方言各異,因此,同樣一個茶字,發音亦有差異,如廣州發音為“cha”,福州發音為“ta”,廈門、汕頭等地發音為“te”,長江流域及華北各地發音為“chai”,“zhou”或“cha”。至于兄弟民族,發音差別更大,如云南傣族發音為“la”,貴州苗族發音為“chu ta”,等等。由于茶葉最先是由中國輸出到世界各地的,所以,時至今日,各國對茶的稱謂,大多是由中國人,特別是由中國茶葉輸出口地區人民對茶的稱謂直譯過去的,如日語的“cha”,印度語的“cha”都為茶字原音。俄文的“yau”,與我國北方對茶葉的發音相近似。英文的“tea”、法文“the”、德文的“thee”、拉丁文的“thea”,都是照我國廣東、福建沿海地區人民的發音轉譯的。此外,如澳大利亞語、印地語、烏爾都語等的茶字的發音,也都是我國漢語茶字的音譯。大致說來,各國對茶的發音可以歸納為兩種情況;茶葉由我國海路傳播去的西歐等國,茶的語音大多似我國福建等沿海地區的“te”音和“ti”音,如英國的tea、法國的the、荷蘭的thee、意大利的te、德意的tee、南印度的tey、斯里蘭卡的they等;茶葉由我國陸路向北、向西傳播去的國家,茶的語音近似我國華北的“cha”音,如蘇聯的“yau”、土耳其的chay、蒙古的chai、伊朗的chay、波蘭的chai、阿爾巴尼亞的chi等,還有朝鮮的sa、希臘的tsai、阿拉伯的chay等,也與我國華北的茶語音相近。

通過茶字的演變與確立,它從一個側面告訴人們:“茶”字的形、音、義,最早是由中國確立的,至今已成了世界各國人民對茶的稱謂,只是按各國語種變其字形而已;它還告訴人們;茶出自中國,源于中國,中國是茶的原產地。

還值得一提的是,自唐以來,特別是現代,茶是普遍的稱呼,較文雅點的才稱其為“茗”,但在本草文獻,如《新修本草》、《千金翼方.本草篇》、《本草綱目》、《植物史實圖考.長編》等,以及詩詞、書畫中,卻多以茗為正名。可見,茗是茶之主要異名,常為文人學士所引用。
2、先前的茶樹

在唐代陸羽撰寫《茶經》之前,中國的古代史料中,早已有關于茶事的記載了。例如,在茶史研究上,每每要提到上古時代的神農:“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農嘗百草是我國流傳很廣、影響很深的一個古代傳說,這在《史記.三皇本紀》、《準南子.修務訓》、《本草衍行》等書中均有記載。那么,神農是什么時代,何等樣人呢?據《莊子.盜跖篇》和《白虎通義》稱:神農時代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當時人類已進入新石器的全盛時期,原始的畜牧業和農業已漸趨發達,這就是傳說中的神農時代。神農則是這一時期先民的集中代表。“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雖是傳說,但如果說它總結了原始社會人們長期生活斗爭的經驗,而把功勞集中于神化了的神農,也是無可非議的。至于原始社會以茶解毒,即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而且即使以今人的眼光看來,也有一定的科學根據。若按此推論:在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氏族社會,迄今當有五六千年的歷史了。

不過,正式見諸文字記載的,是公元前200年左右秦漢年間的字書《爾雅》,稱茶為“檟”;漢代司馬相如的《凡將篇》,稱茶為“荈詫”,將茶列為二十種藥物之一,是我國歷史上茶作為藥物的最早文字記載。東漢揚雄的《方言》談及蜀西南產茶,稱茶為“7”,還有漢化佗的《食論》、壺居士的《食忌》中,也都有茶的藥理記述。公元3世紀三國魏時傅巽撰的《七海》中,提到四川大渡河以南及云南、貴州等省有茶。南朝宋謙之的《吳興記》,談到浙江吳興出御茶。又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也談到茶事。此外,晉代陳壽的《三國志》、弘君舉的《良檄》、郭璞的《爾雅注》亦有茶之記載。特別是值得提出的是公元350年左右,東晉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其中多處談到茶事。其中,在《華陽國志.巴志》中談到“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古者遠國雖大,爵不過子,故吳楚及巴皆曰子……上植五谷,性具六畜,桑、蠶、麻、纻、魚、鹽、銅、鐵,丹、漆、蜜……皆納貢之。”這一史料把我國茶葉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推前到春秋戰國以前的周武王時期。據《史記.周本紀》所述,周武王率南方八國伐紂在公元前1066年。也就是說,早在3000多年前,我國巴蜀一帶已用所產茶葉作為貢品了。該書又載:“園有芳8香茗”,表明在巴蜀一帶,周代已有人工栽培的茶園了。且在《華國志.蜀志》還提到:“南安(相當于今四川省樂山縣)、武陽(在今四川小彭山縣),皆出名茶。”說明四川的樂山、彭山,在周代已是我國的名茶產地了。

其實,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來,又隔了很久很久以后,才逐漸見諸于文字記載。中國國土遼闊,民族眾多,導致了各地區的先民對茶的認識和對茶稱呼的不一致性,上文中提及的唐代以前茶的各種異名,就是佐證。所以,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了,但茶的起源肯定還要早得多。

茶起源于何時?按植物分類學的方法,可以追根溯源,先找到茶樹的親緣。據研究,茶樹所屬的被子植物,起源于中生代的早期;雙子葉植物的繁盛時期,都是在中生代的中期;而山茶科植物化石的出現,又是在中生代未期白堊紀地層中;在山茶科里,山茶是比較原始的一個種群,它發生在中代的未期至新生代的早期;而茶樹在山茶屬中又是比較原始的一個種。所以,據植物學家分析,茶樹起溯到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歷史了。
3、古老的茶文物

綜上所述,茶樹最早為中國人所發現,最早為中國人所利用,最早為中國人所栽培。同時,中國具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文物,從而從另一個側面提供了中國是茶樹起源地的輔證。

茶在中國的歷史十分悠久,關系到茶的文物十分繁雜,諸如茶人、茶具、茶畫、山泉,以及有關的茶文化遺址等等,無一不是茶文物的組成部分。

與茶的發現和利用緊密相關的神農氏,在中原大地留有許多與他有關的遺跡。地處湖北、接近川、陜交界處的神農架,是一個原始森林區,面積3200多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100多米。據初步估計,這里盛產包括茶葉在內的藥材共130余種,這與“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相符。此外,在湖南省9縣還有神農墓與神農廟。10縣原屬茶陵縣,在西漢時,就是我國茶葉的主要產區。從上可見,神農與茶似有聯系。

唐代陸羽,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的作者,湖北竟陵(今天門縣)人。他所著的《茶經》,茶學者經常提到的還有33種版本存世。在他的家鄉,保存有文學泉、陸子井、陸子泉、陸羽亭和陸公祠,收藏了為紀念茶壇宗師陸羽的“古雁橋”和《古雁橋碑》刻等。陸羽故居西塔寺及寺內的陸子井遺址已開始修復。當年,陸羽考察茶情,傳授茶風,探尋泉水所到之處,仍留有不少古跡。現存的江蘇無錫的惠山泉,傳為陸羽品題,由元代趙孟11書,號稱天下第二泉。蘇州虎丘的陸羽井,井口丈見方,四壁鑲石,俗稱觀音泉。元人顧瑛稱其是“雪雯春泉碧,苔侵石12青”,也是陸羽當年燒水煮茶品茗之處。《陸文學自傳》中提到的“上元初(唐肅宗年號,即公元760—761年),結廬于苕溪之湄,閉關對書,不雜非類,名僧高士,譚宴永日。”說他與詩僧皎然同居于浙江吳興杼山妙喜寺,如今籽山還在,苕溪猶存,這一帶人民飲茶仍保持陸羽遺風。屬茹溪流域的浙江省余杭縣,據古籍《雙溪十景》記載:“苧翁泉呼陸家井,唐隱士陸羽號桑苧翁,著有茶經傳世,隱居將軍山麓之泉畔。”如今,將軍山麓的陸家井,雖歷經1200余年,但直到現在,當地老人仍叫此為苧翁泉或陸家井。

飲茶風尚和茶種最早傳到朝鮮和日本。6世紀下半世紀,中國佛教開創華嚴宗、天臺宗后,這兩個宗派相繼傳入朝鮮,隨著佛教界僧侶的相互往來,茶葉文化也帶到朝鮮半島。日本開始飲茶最晚是在公元729年,即日本圣天皇于天平元年四月八日,召集僧侶百名在宮延講經,次日,又召見賜茶(又稱行茶)。至于從中國帶回茶籽在日本種植,則是唐代中葉的事了。據歷史文獻記載,唐德宗貞元年間,日本高僧最澄到中國天臺山(在浙江省天臺縣境內)國清寺拜邃禪師為師。唐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從天臺國清寺師滿回國時帶去茶種,種植于日本近江(即賀滋縣),這是中國茶種向外傳播的最早記載。如今天臺國清寺依然存在,經整修后,更是面目一新。中日兩國佛教界人士,為紀念這位文化藝術的交流者,在天臺國清寺樹碑立傳,以效后世。

浙江省余杭縣境內的徑山寺,是唐宋時代的著名寺院。南宋開禧年間(公元1205—1207年),孝宗皇帝親自御筆賜額“徑山興圣萬壽禪寺”。宋理宗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日僧南浦昭明來徑山寺拜虛堂和尚為師學佛。他回國后,把徑山茶宴、斗茶等飲茶習俗一并帶回日本,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日本自己以茶論道的茶道。如今,徑山寺雖只存斷墻殘壁,但御碑“徑山興圣萬壽禪寺”以及池、潭、井、泉和峰、巖、谷、石依然存在,徑山古剎已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即將開始整理修復。不久,將重現徑山寺原貌。

歷史文獻資料表明:我國古代野生大茶樹遍及南方諸省,特別是四川、云南、貴州,多有發現。據陳興琰報導,1961年在海拔1500米的云南省勐海縣巴達的大黑山密林中,發現一株樹高32.12米(前幾年,樹的上部已被大風吹倒,現高14.7米),胞圍2.9米的野生大茶樹,估計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周圍都是參天古木。據虞富蓮報導,在海拔2190米的云南省瀾滄縣怕令黑山原始森林中,也有一株樹高21.9米的野生大茶樹。在勐海縣南糯山還有一株大株樹,樹高5.5,樹冠10.9×9.8米,胸圍1.4米,據當地哈尼族史傳記,此茶樹種植已歷55代,達800年之久。這些古老的大茶樹是當今存世的活文物。

中國是世界最早對茶進行研究并撰寫為書的國家。最早見到茶名“茶”字字形的第一部字書《爾雅》,以及最早記述中國種茶、飲茶的公元前1100多年的《華陽國志》,尚存于世。最早出現“茶”字字形的漢代璽印,還可在《漢印分韻合編》中找到影蹤。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先后有33個以上版本問世,在北京圖書館還收藏著明代弘治十四前(公元1501年)華珵刻遞修本。

此外,在新疆土魯番地區的唐代墓代墓葬中,曾出土過一幅《對奕圖》,上面畫著一個侍女。手捧茶托端著茶。在出土的唐代其他古墓宋其他古墓葬壁畫中,也每每可以見到有品茗的圖像。唐代官居右相的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圖卷》,至今尚未于世,內中也有品茗場面。

近年來,我國在發掘長沙馬王堆西漢墓時,出土了不少簡文、帛書等文物,這些物品距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了。墓中一幅敬茶仕女帛畫,是漢代皇帝貴族烹用茶飲的寫實。在隨葬清冊中,還有“16—笥”和“17笥”的簡文和木牌文。據王威廉查證,“18”就是“檟”的異體字。所以,所謂“20—笥”和“21笥”就是“檟(即苦茶,指茶)—箱”和“檟箱”之意,這是至今發現的最早茶葉隨葬品。

1987年,陜西扶風縣法門寺塔地宮唐代秘藏的出土,為研究我國茶具歷史和飲茶習俗提供了有力的佐證。這批稀世珍寶已在地宮中封存了1100多年。其中,有富麗堂皇、璀璨奪目的金銀器茶具;有凝霜澄水、玲瓏玉潤的琉璃茶具;有失傳已久,青中泛白的秘色瓷茶具。

金銀器茶具,極少有傳世品,至于唐代的金銀器茶具,此次發現尚屬首次,堪為國之瑰寶。這次出土的唐代金銀器茶具,多為唐僖宗(公元873—888年)供奉。有供碾茶用的鎏茶用有鎏金壺門座茶碾子;有供碾茶后作篩分用的鎏金仙人駕鶴壺門座茶羅子;有供烘團茶用的金銀絲結條籠子和鎏金鏤空鴻雁球路紋銀籠子;有供貯存茶葉用的鎏金銀龜盒;有供放鹽和其他調料用的摩羯紋蕾鈕三足鹽臺和鎏金人物面銀壇子;有供調茶用的鎏金伎樂紋調達子;有供煮茶用的壺門高圈足座銀風爐;有供煮茶時夾炭用的系鏈銀火箸,有供取茶用的鎏金飛鴻紋銀匙等。它表明中國在唐代時宮延達官顯貴飲茶風氣已十分盛行。盡管在這以前,我國已有飲茶的茶具和風俗的記載,但并無實物為證。這次法門寺塔地宮出土的一整套茶具正是唐代飲茶之風盛行的有力物證。

地宮中收藏的素面圈足淡黃色玻璃茶托和茶盞,是地道的中國產品,雖然造型較為原始簡樸,裝飾也未見筆墨,質料微顯濕濁模糊,但它證明;我國的玻璃茶具的制作,在唐代已經起步。

秘色瓷茶具,以往只見文獻記載,卻不見實物。這次法門寺出土,由唐懿宗(公元859—872年)供奉的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表明我國青代的瓷茶具已達到很高的水平。以往認為秘色茶具制作可能出現的最早時期在五代,這次的發現把它提早到唐代。這不但揭開了秘色茶具之謎,而且改寫了秘色茶具的歷史。

上述這些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文物,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我國是茶和茶文的發祥地,這對研究茶的起源,以及茶樹栽培史、茶葉加工史、飲茶史、茶文化史等,都有極其重要作用。
 
(二)茶樹的原產地

大量的歷史資料和近代調查研究材料,不僅能夠確認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而且已經明確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云南、貴州、四川是茶原產地的中心。但對這個問題是有一個認識過程的。

1、茶樹原產地之爭的由來

茶樹原產于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駐印度的英國少校勃魯士(R.Bruce)在印度阿薩姆省沙地耶(Sadiya)地方發現有野生茶樹后,于是,國外有人以此為證,開始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了異議。從此以后,在國際學術界開展了一場茶樹原產地之爭。國外學者中有代表性的論點,主要是:

(1)多數學者認為茶樹原產地在中國1935年,印度茶業委員會組織了一個科學調查團,對印度沙地耶發現的野生茶樹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植物學家瓦里茨(Wallich)博士和格里費(Griffich)博士都斷定,勃魯士發現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傳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變種,至于茶樹的某些差異,那是野生已久的緣故。1892年美國者瓦爾茨(J.M.Walsh)的茶的《茶的歷史及其秘訣》、威爾遜(A.Wilson)的《中國西南部游記》;1892年蘇聯學者勃列雪尼德(E.Brelschnder)的《植物科學》、法國學者奈爾(D.Genine)的《植物自然分類》;1960年蘇聯學者K.M.杰姆哈捷的《論野生茶樹的進化因素》;以及近年來日本學者志村橋、橋本實等的有關研究報告中,都認為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這里,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日本的志村橋和橋本實,他們結合多年茶樹育種研究工作,通過對茶樹細胞染色體的比較,指出中國種茶樹和印度種茶樹染色體數目都是相同的,即2n=30,表明在細胞遺傳學上兩者并無差異。橋本實還進一步對茶樹外部形態作了分析和比較。為此,他對中國東南部臺灣、海南到泰國、緬甸和印度阿薩姆茶樹的形態作了分析比較;1980年后,又三次到中國的云南、廣西、四川、湖南等產茶省(區)作調查研究,發現印度那卡型茶和野生于臺灣山岳地帶的中國臺灣茶,以及緬甸的撣部種茶,形態上全部相似,并不存在區別中國種茶樹與印度種茶的界限。所以,最后結論是茶樹的原產地在中國的云南、四川一帶。

(2)部分學者認為茶樹的原產地在印度,持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是英軍少校勃魯士,他繼1824年聲稱發現印度野生茶樹后,1838年又印發了一本小冊子列舉他在印度阿薩姆發現野生茶樹多處,其中沙地耶發現的一株野生茶樹高達43英尺,胸圍3英尺。為此,勃魯士斷定,印度是茶樹原產地,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樹。1877年英人貝爾登(S.Baidond)步勃魯士后塵,在他寫的《阿薩姆之茶葉》中提出茶樹原產于印度持上述觀點的還有英國學者勃萊克(J.H.Blake.1903)、勃(E.A.Brown,1912)、易培遜(A.Ibbetson)、林德萊(Lindley)和日本的加藤繁等。他們的論據是:只有印度有野生茶樹,而沒有人提出中國有野生茶樹;印度阿薩姆種茶樹長得“野”,樹高葉大,而中國茶樹樹矮葉小。其結論是:印度種是茶樹原種,印度是茶樹的原產地。他們不知道中國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他們亦不知中國不但有眾多的大葉茶,而且還有“茶樹王”。

(3)少數學者認為茶樹原產地在無名高地,主張這種觀點的有兩個代表人物:一是《茶葉全書》的作者、美國學者威廉.烏克斯(W.H.UKers),他主張“凡自然條件有利于茶樹生長的地區都是原產地”的“多源論”說,認為茶樹原產地應包括緬甸東部、泰國北部、越南、中國云南和印度阿薩姆的森林中。因為這個地區的生態條件極適宜于茶樹生產繁殖,所以這個地區的野生茶樹也比較多。二是英國學者艾登(T.Eden),1958年在他所著的《茶》中寫道:“茶樹原產依洛瓦江發源處的某個中心地帶,或者更在這個中心地帶以北的無名高地。”前者指的是緬甸的江心坡,后者指的是中國的云南和西藏境內,即把依洛瓦底江發源處的緬甸江心坡和中國云南、西藏等地區說成是無名高地。

(4)個別學者認為茶樹原產地有兩處,持這個觀點的代表人物,是爪哇茶葉試驗的植物學家科恩斯徒(C.Stuart)博士。1918年,當他考察中國邊境發現有野生茶樹后,認為在中國東部和東南部無大葉茶樹的記載。據此,他認為,茶樹因形態不同,可分為兩大原產地;一為大葉種茶樹,原產于中國西藏高原的東南部一帶,包括中國的四川、云南、以及緬甸、越南、泰國和印度阿薩姆等地;二為小葉種茶樹,原產于中國的東部和東南部,這就是“二源論”說。

以上四種觀點,除主張中國是茶樹原產地外,其他三種都是從1824年勃魯士在印度發現野生大茶樹后才開始的,形成這些觀點的唯一依據,就是中國有沒有野生樹。
2、古今中國野生茶樹

中國是世界茶葉的祖國,還可以從我國古今很多地方發現的野生大茶樹得到進一步證明。

在我國豐富多采的茶樹品種資源中,有一類非人工栽培也很少采制茶葉的大茶樹,俗稱野生大茶樹。它通常是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經過長期的演化和自然選擇而生存下來的一個類群,不同于早先人工栽培后丟荒的“荒野茶”。當然,這是相當比較而言的。在人類懂得栽培利用之前,茶樹都是野生的。即使現今,也還有半野生的茶樹,如居住在云南省楚雄、南華等哀牢山上的彝族同胞都有去林中挖掘野茶苗栽種的習慣。如今廣為栽培的景谷大白茶、勐庫大葉茶、凌云白毛茶、樂昌白毛茶、海南大葉茶、崇慶枇杷茶、桐梓大茶樹等早年均是野生茶樹。可見,在野生茶和栽培茶之間并無絕對的界限,野生茶的含義應該是野生型茶樹。

我國是野生大茶樹發現最多的國家。早在三國(公元220—280年)《吳普.本草》引《桐君錄》中就有“南方有瓜蘆木(大茶樹)亦似茗,至苦澀,取為屑茶飲,亦可通夜不眠”之說。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稱:“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稱:“建茶皆喬木……”,宋子安(1130—1200年)《記東溪茶樹》中說:“柑葉茶樹高丈余,徑七八寸”。明代云南《大理府志》載:“點蒼山(下關)……,產茶樹高一丈”。又據《廣西通志》載:“白毛茶,……樹之大者高二丈,小者七、八尺。嫩葉,如銀針,老葉尖長,如龍眼樹葉而薄,背有白色茸毛,故名,概屬野生”。可見,我國早在1700多年前就發現野生大茶樹了。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國已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有野生大茶樹。其中云南省樹干直徑在100厘米以上的就有十多株。思茅地區鎮源縣九甲區和平鄉千家寨發現野生茶樹群落數千畝,其中龍潭大茶樹高18.5米,樹幅16.4米,最低分枝10.1米,基部干徑83.4厘米。這些野生大茶樹可謂是當今世界茶樹之最了。我國野生大茶樹有4個集中分布區,一是滇南、滇西南,二是滇、桂、黔毗鄰區,三是滇、川、黔毗鄰區,四是粵、贛、湘毗鄰區,少數散見于福建、臺灣和海南省。主要集結在30°N線以南,其中尤以25°N線附近居多,并沿著北回歸線向兩側擴散,這與山茶屬植物的地理分布規律是一致的,它對研究山茶屬的演變途徑有著重要的價值。

在上述上4個分布區中的野生大茶樹,以云南省的南部和西南部為最多;其次是四川省的南部和貴州省,這些地區的茶樹多屬高大喬木樹型,具有較典型的原始形態特征,且常見與山茶樹科植物和大頭茶(Polyspora atillaris(Roxb)Sweet)、木荷(Schima wallichii choisy)、鈴木(Eurya acuminatissma Merr)、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 (Wight et Arn.)Sprague)、石筆木(C.pachyandra Hu)等混生,形成山茶科植物的分布區系。此外,在粵、湘、贛毗鄰區是苦茶最多集中的地區,其中尤以南嶺山脈兩側最多,如江華苦茶、藍山苦茶、安遠苦茶、豐州苦茶、橫坑苦茶、思順苦茶、24縣苦茶、賀縣苦茶等。苦茶由于含有較多的酚酸物質,如黃酮類和花青素,再加構成茶葉苦澀味的重要成分如表一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L—EGCG)、表一兒茶素沒有良子酸酯(L—ECG)含量較高,使茶湯具有很濃的苦味,如乳源苦茶“一杯中放葉數片,便苦似黃連,難以入口”。苦茶的生理機制雖需深入研究,但其具有著重要的潛在利用價值,如可篩選出適制優質紅茶品種,還可研制藥用茶等。總之,自古至今,我國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這是國家作物種質資源的重要組成部份。有關野生茶樹性狀等,詳見本書第四篇。
3、中國西部是茶樹原產地

有無野生大茶樹,固然是確定茶樹原產地的重要依據之一,但發現有野生茶樹的地方,不一定就是茶樹的原產地。中國和印度同是世界兩個文明古國,目前都有野生大茶生存,但是一點是明確的,當印度人還不知種茶和飲茶,更不知道印度有茶樹的時候,我國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卻已有數千年歷史了。只是到了1780年,英國人和荷蘭人開開始從中國輸入茶籽在印度種茶。有的學者說印度是茶樹原產地,乃是1824年英國軍人勃魯士在印度阿薩姆發現野生茶樹以后的事。自那以后,許多植物學研究工作者深入細致的研究。近幾十年來,我國的茶學工作者又從地質變遷和氣候變化出發,結合茶樹的自然分布與演化,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深入地分析與論證,進一步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的原產地。

(1)從茶樹的自然分布看,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的原產地 前面已經提及,茶樹所屬的山茶科山茶屬植物起源于上白堊紀至新生代第三紀,它們分布在亞古大陸的熱帶和亞熱地區。我國的西南地區位于亞古大陸的南緣,在地質上的喜馬拉雅山運動發生前,這里氣候炎熱,雨量充沛,是當時熱帶植物區系的大溫床。我國植物分類學家關征鎰在1980年出版的《中國植被》一書中指出:“我國的云南西北部、東南部、金沙江河谷、川東、鄂西和南嶺山地,不僅是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的避難所……這一地區是它們的發源地。”截止目前為止,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計330余種,而在我國就有15屬,260余種,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并還在不斷發現之中。已發現的山茶屬約有100多種,在云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占最重要的地位(參見胡先26《植物分類學簡編》。蘇聯學者烏魯夫在《歷史植物地理學》中指出:“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的集中,指出了這一植物區系的發源中心。”由于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表明我國的西南地區就是山茶科植物,也是山茶屬植物的發源中心,當屬茶的發源地。

印度原包括在岡底古大陸之內,它是與勞亞古大陸并不相連接的另一個大陸,當然也談不上是高等植物區的發源中心了。

(2)從地質變遷看,我國的西地區是茶樹的原產地 自喜馬拉雅山運動開始后,我國西南地區的地形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形成了川滇河谷和云貴高原,特別是近100萬年以來,由于河谷的不斷下切,高原的不斷上升,使絕對高差達5000—6500米,從而使西南地區既有起伏的群山,又有縱橫交錯的河谷,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和小氣候區,在低緯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懸殊的情況下,使平面與垂直氣候分布差異很大,以致使原來生長在這里的茶樹,慢慢地分置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氣候之中。位于熱帶高溫、多雨、炎熱地帶的,逐漸形成了濕潤、強日照的性狀;位于溫帶氣候中,逐漸形成了耐寒、耐旱、耐蔭的性狀;位于上述兩者之間的亞熱帶地區的,養成了喜溫、喜濕的性狀,從而使最初的茶樹原種逐漸向兩極延伸、分化,最終出現了茶樹的種內變異,發展成了熱帶型和亞熱帶型的大葉樹和中葉樹茶樹,以及溫帶型的中葉和小葉種樹。

同時,自第四紀以來,由于我國西南的某些地區,歷經多次冰河期,如同其他植物一樣,對茶樹也造成極大的災難。云南由于受天冰河期災害較輕,因此對那里的大葉茶樹影響較少,保存下來的野生大茶樹也最多。按中國科學院的《中國區域地層表草案》所述:四川的受害地區主要在青衣江流域、峨嵋山區、大渡河流域和東部涪陵以東的烏江中下游一帶。在川南、黔北、黔南等地受害較輕。雖然大批生長在冰河地區的茶樹遭到毀滅性打擊,但在受害較輕的四川南部和貴州一帶,以及生長在河谷低地溫暖的地區的茶樹得以生存,其后代就是今天零星分布在川南和貴州各地的野生大茶樹。而通過自然篩選,向著溫暖濕潤方向發展的,就成了大、中葉和小喬木型茶樹;向著抗寒、抗旱方向發展的,就成了中、小葉種的灌木型茶樹,這就是我國西南地區,主要是云南、貴州、四川三省茶樹,既有大葉種、中葉種和小葉種茶樹存在,又有喬木型、小喬木型和灌木型茶樹混雜生存原因所在。植物學家認為;某種植物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這種植物起源的中心地。我國西南三省,是我國茶樹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了。

(3)從茶樹的進化類型看,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的原產地 茶樹在其系統發育的歷史長河中,總是不斷進化之中的。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樹經較集中的地區,當屬茶樹的原產地所在。茶學工作者的調查研究和觀察分析表明:我國的西南三省及其毗地區的野生在茶樹,具有原始型茶樹的形態特和生化特性,這也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綜上所述,中國是世界最早確立“茶”字的字形、字音和字義的國家,現今世界各國的“茶”字及“茶葉”澤音均起源于我國;我國有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多的茶文物;我國的西南地區,主要是云南、貴州和四川,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利用和栽培茶樹的地方;那里又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野生茶樹和現存野生大茶樹最多、最集中的地方;那里的野生大茶樹又表現有最原始的特性;另外,從茶樹的分布、地質的變遷、氣候的變化等方面的大量資料,也都證實了我國是茶樹原產地的結論。而我國的西南地區,主要是云南、貴州和四川則是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三)茶樹的演化

我國的茶區遼闊,地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生態條件千差萬別。長期來,在復雜的自然條件影響下,茶樹不斷發生演化,尤其在人工栽培的情況下,茶樹經過世代的傳播,經受著多種多樣的環境和生產條件的長期影響,以及人們馴化和自然雜交的作用,演變成了十分豐富的茶樹資源。

1、原始型的茶樹

古往今來,許多茶學工作者究根溯源,對原始型的茶樹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有人對野生大茶樹葉片進行解剖結構研究,提出凡茶樹葉表面呈不規則的蠟質結晶,葉背基本無毛,氣孔稀疏,上表皮只一層柵欄組織,葉肉石細胞呈樹枝形;下表皮有腺鱗的下陷氣孔的,是原始型茶種葉片的結構特征。有人按照茶樹進行系統而前進發展的觀點,提出原始類型茶樹的苞被片未起分化,數目較多,螺旋狀排列;雄蕊多輪而離生;子房五室,花樁五條完全分離的,是原始型茶樹的花器形態特征。有人根據植物與環境條件統一的見解,提出了凡喬木型,單軸式分枝,葉形大而平滑,葉尖延長,葉肉柵欄組織一層,茶序單生,開花少的茶樹,是原始型茶樹的重要特征。也有人認為茶樹進化過程中,其葉片的生化成分中的兒茶素組成是由簡單向復雜演化的,因此,提出凡簡單兒茶素含量比率高的茶樹,是接近于原始型的茶樹。

近年來,茶學工作者通過形態鑒定,生化成分測定,解剖結構觀察,按照植物的進化系統,以及茶樹與環境條件統一的見解,認為原始型的茶樹至少應具備如下特征:

第一,喬木樹型,樹姿直立,葉大富革質,葉肉柵欄組織由一層組成,芽梢肥壯。花大瓣多厚,花序單生,開花少。果大皮厚,中軸粗顯。種子呈近球形、腎形、錐形、種皮粗糙等。

第二,屬于山茶屬植物,具有茶多酚、咖啡堿、氨基酸、兒茶素等基本成份。但通常茶氨酸含量較低,簡單兒素含量較高;萜烯批數

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

(Tr= )在0.7—1.0之間;花粉粒大,形

芳樟醇+牛兒醇+芳樟醇氧化物

比較一致,極赤比在1以上,且花粉萌發孔輪廊不明顯和不具內孔輪廓的溝或隱溝;且染色體核型對性較低。

第三,長期生長在特定的相對穩定的生態條件下,且多與槲斗科、木蘭科、山茶科等綠樹闊葉樹混生。由于保守性強,人工引種或遷徒不像栽培茶樹易于成功,扦插成活率也較低。擔抗旱、抗寒性強,很少罹生病蟲害。

參照以上特征,對照我國在云南、貴州、四川等毗鄰地區的野生喬木大葉茶樹的主要特征、特性,發現有許多相似之處。由此,也足以進一步證明,上述地區是我國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2、茶樹的分區演化

茶樹起源于新生代第三紀早期,其原產地的中心地帶是滇、黔、川等省區的的毗鄰地區。由于第三紀中期開始的地質演變,出現了喜馬拉雅山的上升運動和西南地質演變,出現了喜馬拉雅山的上升運動和西南地臺橫斷山脈的上升。從而使得第四紀后,茶樹原產地成了云貴高原的主體部分。由于地勢升高,以及當時出現的冰川和洪積,形成了褶皺和斷裂的山間谷地。這樣,由于垂直氣候的影響,使得原屬熱帶的同一區域內,既有熱帶和亞熱帶,又有溫帶和寒帶,使茶樹出現了同源隔離分居現象。又這種情況下,許多茶樹,特別是處在寒帶地區的茶樹,由于僅靠本身的遺傳特征所產生的緩慢變異無法適應生態條件的劇烈變化,結果大量死亡。處于溫帶氣候中的茶樹,有生存,也有死亡的。只有生存在熱帶和亞熱帶氣候中的茶樹,多數才得以保存。

茶樹經同源分居以后,由于各自所處地理和氣候條件的差異,再經過漫長歷史的繁衍過程,引起了茶樹自身的緩慢生理變化和物質代謝的逐漸改變自身的形態結構和代謝類型發展,形成了茶樹不同的生態型。位于熱帶高溫、多雨、炎熱地帶的,逐漸形成了濕潤、強日照性狀的大葉種喬木型和小喬木型茶樹;位于溫帶氣候中的,逐漸形成了耐寒、耐旱性狀的中葉種和小葉種灌木型茶樹;位于上述兩者之間的亞熱帶地區的,逐漸形成了具有喜溫、喜濕性狀的小喬木型和灌木型茶樹。這種變化,在人工雜交、引種馴化選擇繁育的情況下,會更加加劇茶樹的樹資源。這就是同一地區既有小葉種、中葉種和大葉種茶樹存在,又有灌木型、小喬木型和喬木型茶樹存在的緣由。不過,它們都是同一個祖先傳下來的后代。
 
3、茶樹的生態演化區

由于第三紀中期的地質變遷,和隨之而來的氣候變化,產生了茶樹同源分居現象,向著各自適應當地生態環境的方向發展。在漫長的歲月中,茶樹大致沿著三個方向向外傳播。

一是茶樹沿著云貴高原的橫斷山脈,沿瀾滄江、怒江等水系向西南方向,即向著低緯度、高溫度的方向演變,使茶樹逐漸適應濕熱多雨的氣候條件。因此,這一地區茶生長迅速,樹干高大,葉面隆起,葉上表皮柵欄組織多為一層,從而能使較為原始的野生大茶樹得到大量保存,栽培型的云南大葉茶是其中的代表。這類茶樹的特點是喬木型,葉長15—20厘米,葉寬6—8厘米,葉上表皮柵欄組織一層,花瓣8—16片,子房多為3室,有毛或無毛,種子近球形或腎形。目前,該種及人工選育的后代已經傳播到赤道南北回歸線以外的世界各國。

二是茶樹沿著云貴高原的南北盤江及元江向東及東南方向,即向著受東南季風影響,且又干濕分明的方向演變。這一地區的茶樹,由于干季氣濕高,蒸發量大,茶樹容易受干旱危害。本區保存有較多的較為原始型的野生喬木大茶樹,其特點是喬木型或小喬木型,葉面角質層較厚,葉上表皮柵欄組織一層,葉北氣孔小而疏。這類茶樹的代表種有五種室茶、五柱茶等,經人工選育后栽培型的有廣西凌樂白毛茶、廣東樂昌白毛茶、湖南江華苦茶等。

三是茶樹沿著云貴高原的金沙江、長江水系東北大斜坡,即向著緯度較高、冬季氣溫較低、干燥度增加的方向演變。這一地區茶樹,由于冬季氣溫較低,時有凍害發生。其特點是茶樹逐漸適應冬季寒冷、干旱,夏秋炎熱的氣候條件。最具代表性的是在這一地區的貴州北部大婁山系和四川盆地高部邊緣分布的較為原的野生茶樹。這些茶高6—15米,葉長15—21厘米,葉寬6—9厘米,葉肉隆起,茸毛少,葉上表面柵欄組織一層,硬化細胞多分枝狀,花柱多為3裂,子房多3室,果實圓形或圓錐形,種子橢圓形或近腎形。

這一地區的野生茶樹,通過多代人工栽培選育后,逐漸演化成為現今在云南東北部和貴州北部栽培比較普遍的苔子茶。這是一種灌木型的茶樹,在同類茶樹中,屬中葉類,中芽種,具有樹姿較直立,分枝較密,葉面微隆,葉肉較厚,抗寒性較強的特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吳妃玲:茶葉的原產地在中國嗎?茶樹的名字是什么?
茶樹起源及演變(二)茶樹的原產地
茶的歷史
茶樹起源于中國的三大證據
最早的茶樹和歷史上最早的茶
茶樹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尔山市| 江口县| 河南省| 土默特右旗| 晋江市| 万山特区| 六枝特区| 绿春县| 崇义县| 长沙市| 会宁县| 时尚| 永福县| 孝义市| 龙南县| 禄丰县| 重庆市| 元朗区| 德化县| 仙居县| 柳江县| 昆明市| 阿图什市| 罗甸县| 泽普县| 镇沅| 柘城县| 汽车| 邵武市| 保靖县| 白银市| 泰安市| 青州市| 潮安县| 大竹县| 荥阳市| 博湖县| 舞钢市| 涪陵区| 汶川县| 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