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王氏茅臺酒創始人王立夫(1858-1931),字澤履,茅臺鎮人;曾祖王振發,號“天和”,經營鹽業致富,清光緒五年(1879年),其與石榮宵、孫權太各出資白銀200兩,在自家原有酒坊的基礎上,開設了“榮太和”燒坊,時隔兩年,因故更名“榮和”,釀造的燒酒稱“王茅”。早在1905年“南洋勸業會”上,“王茅”均獲有獎項,早已被列入農工部征集參展目錄,1915年貴州省長公署按農商部目錄要求茅臺村王氏茅臺酒選送佳釀參加當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農工部官員收到參展酒樣便發現兩家的茅臺酒均產一地,全采用黃褐色土陶為酒瓶,除“華”、“王”一字之別外,名稱相同,包裝一樣,兩家均冠有“茅臺燒房出品”字樣,這與國際慣例極不協調,于是將兩家酒樣作為一個產品,以“茅臺造酒公司”為出產廠家送展。在該會上此產品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后來“榮太和”、“成義”兩家燒坊對于國際金獎所屬爭執不休,縣商會難于裁決,乃呈文至省,于民國七年(1918)年,由貴州省公署下文調解,金獎美譽由“王茅”、“華茅”共有,獎狀、獎牌由仁懷縣商會保存,兩家燒坊所產茅臺酒均可使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字樣。至今,“王茅” 百年秘傳的制曲方法和制酒工藝得以完整保存,其釀造酒品因“甘洌細膩的口感,醇郁撲鼻的酒香”流傳于民間,適逢盛世,復興祖耀,望通過祖制方法精琢此品—-“王氏茅臺酒”與世人共享
立夫(1858-1931),字澤履。茅臺酒歷史上鼎鼎大名的三家燒房――“榮太和”燒房的創始人之一。
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在美國舊金山市舉行。民國四年(1915年),茅臺鎮的“榮和”<王氏茅酒>“成?!?lt;華家茅酒>兩家燒房釀制的“茅臺燒”被貴州省農商部選送,均以“茅臺造酒公司”名義參加由美國倡導在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賽會”?!巴趺钡闹瓮撂掌亢喡?、土氣,參展后沒有引起參會人士的注意。一個偶然的機會,才使參會人士對“茅臺酒”刮目相看。那酒的芳香徹底征服了評委,征服了所有參會人?!懊┡_酒”被評為世界名酒,并獲得金質獎章,從此名揚天下。與蘇格蘭威士忌、法國科涅克白蘭地并稱世界三大名酒。 茅臺酒走向了世界。
獲獎本來是件好事,但參展回來后,華、王兩家為“茅臺酒”的牌子打起了官司。兩家都送了酒去參展,又都是以“茅臺造酒公司”的名義統一送展,于是互不相讓。時任貴州省省長的劉顯世親自簽發省長令,作出裁決:王、華兩家燒房均可用“茅臺酒”之榮譽出品、銷售各家釀制的酒,獎牌、獎狀陳列于縣商會。
其中王立夫“榮和”燒房生產的茅臺酒,史稱“王茅”。 “王茅”的柱形土陶瓶簡陋、土氣,參展后沒有引起參會人士的注意。一個偶然的機會,才使參會人士對“茅臺酒”刮目相看。那酒的芳香徹底征服了評委,征服了所有參會人。“茅臺酒”被評為世界名酒,并獲得金質獎章,從此名揚天下。 獲獎本來是件好事,但參展回來后,華、王兩家為“茅臺酒”的牌子打起了官司。兩家都送了酒去參展,又都是以“茅臺造酒公司”的名義統一送展,于是互不相讓。時任貴州省省長的劉顯世親自簽發省長令,作出裁決:王、華兩家燒房均可用“茅臺酒”之榮譽出品、銷售各家釀制的酒,獎牌、獎狀陳列于縣商會。
2006 年 6 月的一天,貴州省仁懷市一位名叫胡貴開的年輕人在該市水塘村游玩。在一幢破舊的村委會辦公樓里,他被眼前造型粗簡、古樸的石刻驚呆了。上個世紀 50 年代初,王姓、華姓、賴姓三個家族的燒房合并而成茅臺酒廠,人們習慣稱這三家燒房為王茅、華茅、賴茅。 這“三茅”既是茅臺酒的主要生產者,又是從清嘉慶一直到 1949 年新中國成立一百多年間,在鹽運、釀酒、圖書出版等領域創造了無數輝煌,在整個貴州乃至西南地區有著較大影響的三個家族。其中,“王氏茅酒”得風氣之先,最早開創了茅臺酒的輝煌。但是,這樣一個聲名顯赫的家族,為什么會忽然湮滅無聲?它的創始人是誰?它的舊址在那里?它究竟創造了一個怎樣輝煌的商業帝國?
好奇的胡貴開找到了當地文史學者龍先緒。在龍先緒的辦公室,胡貴開還遇見另一位特殊的拜訪者邱福強。 邱福強的岳母是“王茅”之后。為了實現岳母的遺愿,邱福強曾自費多次深入到仁懷各地尋訪“王茅”遺跡,并收集整理了大量資料。這時,邱福強正準備對“王茅”家族的歷史進行一次全方位的探尋。 仁懷民間傳說:清嘉慶、道光時期,一位名叫王振發的年輕人因家境貧寒,流落在茅臺街頭。一天夜里,有人路過張家店鋪門前,看見柜臺上睡著一個人,身上籠罩著一團奇異的光環。第二天,這人便將此事告訴了張家。張老板一聽覺得十分蹊蹺,但他隨即決定收留睡在柜臺上的王振發,并讓他在店里作伙計。 一天,一位從四川來的客人到張家投宿,攀談中王振發得知,客人是為了送一封重要信件去云南路過茅臺的,因天色已晚,不能繼續趕路,只得投宿。機靈的王振發覺得事出有因,一邊熱情地招待客人,一邊纏著客人問這問那,很快便從客人口中探知:貴州的食鹽馬上要漲價。王振發隨即將此事告訴了張老板,并建議用定金把茅臺鎮上的鹽全部收下屯集。 貴州不產鹽,主要依賴四川自貢井鹽。自清乾隆十年(1745年)貴州總督張廣泗奏請朝廷動工疏通赤水河后,茅臺成為川鹽入黔的四大口岸之一。鎮上鹽倉鱗次櫛比,食鹽儲量極大,全部買下“屯貨”不僅需要大量資金,而且存在巨大風險。但是,張老板毅然聽從了王振發的建議,傾其全部家當將鎮上的食鹽買下庫存起來。不久,貴州食鹽價格果然一路猛漲,張老板的商業冒險得到了超乎尋常的豐厚回報。 王振發的商業秉賦在這次事件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他似乎天生具備敏銳的洞察力,捕捉住了轉瞬即逝而又千載難遇的商業機遇;他建議用定金收購其它鹽號的存鹽,有效降低了“屯貨”風險。慧眼識才的張老板決定:將獨生女嫁給王振發。 鹽運的興起,使地處川黔要沖的茅臺商業日趨興旺發達。來自西北、湖廣、川滇一帶的商人云集茅臺,出現了“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的繁華局面。就在這樣的商業環境中,入贅張家的王振發在茅臺建立“天和號”經營鹽業,迅速成為一方巨富。 發跡后的王振發要經常宴請鹽商,于是,“天和號”修建了酒房,釀酒宴請客商和親朋好友。釀出的酒品質上層,客人飲后贊不絕口。而“天和號”所以釀出如此美酒,與茅臺悠久的釀酒歷史息息相關。 到清嘉慶年間,茅臺鎮的酒無論是數量、質量都達到了一個高峰,形成了“家唯儲酒賣,船只載鹽多”的繁榮局面。 正如那個時代有所成就的商人一樣,發跡后的王振發捐了一大筆銀子給朝廷,用于朝廷和太平軍作戰的軍費,被朝廷封為正五品奉政大夫。水塘村牛心山王振發的墓碑上,“奉政大夫”的字跡至今清晰可辨。王振發進京朝拜時,“天和號”燒房所釀酒還作為上貢給朝廷的土特產。 “天和號”燒房舊址就在茅臺鎮觀音寺村河溝村民組“黑箐子”。殘缺不全的斷墻和地基,似乎還在向世人訴說著它昔日的輝煌。 王振發樂善好施,在仁懷各地修橋筑路,稱譽鄉間?!叭拾丁贝}入黔主要通道之一的茅臺至懷陽洞運鹽道,王振發曾出資修繕。 王振發膝下有五個兒子,小兒子王用兵,即創辦“榮和”燒房的王立夫(字王澤履)的父親留守祖業,在茅臺經營“天和號”。其它四個兒子分別去仁懷各處新建宅院(水塘天和號,文村天和號, 下壩天和號, 巴…. 天和號)這些宅院也都稱為“天和號”。此時王氏家族進入鼎盛時期, 僅茅臺“天和號”的資產包括茅臺鎮周邊大部分土地及鎮上商鋪數處,酒房, 此外還有油房、碾房、私渡等。 水塘村“天和號”是王振發長子王鴻兵的宅院。到民國年間“王茅”衰落后,王鴻兵的孫子王承統還擁有整個水塘的近萬畝土地,僅私家宅院就占地至少5 畝。 或許是應了月圓必缺的諺語。清咸豐年間,黔北一帶楊龍喜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咸豐四年(1854年),清廷派兵鎮壓,雙方大戰于茅臺,赤水河畔村寨夷為平地,茅臺鎮上十余家酒房全毀于兵火,茅臺“天和號”也未能幸免。
自王立夫的祖父王振發經營鹽業發跡始,王家成為茅臺巨富。到父親王用兵時,王家的“王天和鹽號”遍及仁懷各地,王氏家族進入鼎盛時期。王立夫是獨子,王用賓去世后,自然由他繼承家業。他的田地大約包括茅臺鎮銀灘壩子、仁溪溝、長榜、高榜、田榜上、黑慶子、河口、河溝、回龍灣、春樹、安村壩等地。直到民國年間,衰落的王家土地仍延伸到毗鄰的四川古藺境內。解放初,王立夫的孫女王宗輝由于經濟困難,曾步行到四川合江收地租。佃戶爽快地交了地租,才說,已經好幾年沒人去收過租子了。
此外,茅臺街上還有灣子頭、下場、中街、新棧房等處商鋪,另有油房、碾房、私渡等,也是王家的私產。因此,當時人們稱茅臺鎮為“王半街”。
王立夫年輕時就開始學做生意,繼承家業后,由于祖父王振發就與四川商家有生意來往,并以此立業,他也自然延續著祖輩的商路繼續做著生意。到他手中時,鹽巴生意已經不好做了,而茅臺燒酒卻因各路客商云集悄然出名,凡喝過的人都交口稱贊,回程時還要買些帶回去宴請、送禮。當時茅臺已經有大大小小二十余家燒坊了。規模最大的要算貴陽華家的“成裕酒房”。王立夫的燒坊是祖輩傳下來的,也是其中的一家,但規模較小,而且所釀酒主要是自飲或請客送禮,只有少量出售。王立夫看準了釀酒的商機,清光緒五年(1879年),他與習水人孫全太、中樞人石榮霄商議,合伙在楊柳灣開設燒房。王立夫以自家的燒房作價入股、另外兩家各出二百兩銀子,每家取一個“字”,成立了“榮太和”燒房,由王立夫管生產、銷售,石榮霄管賬。沒過多久,孫全太在習水的生意顧不過來,便以石榮霄賬目不清為由要退股。孫全太退股后,酒房遂改名為“榮和”燒房。
“榮和”燒房的酒當時在茅臺被稱為“王茅”,這是因“榮和”緣于“天和號”王家燒房的緣故。華家的“成裕”燒房的酒則被稱為“華茅”?!巴趺敝饕N往四川方面,這是王立夫的祖父輩經商的渠道和人脈關系的原因。“華茅”主要銷往貴陽等地。這兩家也是茅臺鎮產量最大的兩家酒房,酒的品質也是最好的。早期“茅臺燒”的包裝是用一種叫“支子”的容器盛酒。“支子”用竹片編成,再用土石灰加糯米、紫紅窖泥、再加豬血合勻糊在竹簍上,后來才改成土陶大肚壇。
清光緒五年(1879 年),王用兵的兒子王立夫用“天和號”酒房與仁懷大地主石榮宵(中樞人)、孫全太(習水人)共同投資開設“榮太和”燒房。稍后,孫全太退出股份,“榮太和燒房”更名為“榮和燒房”。 1915 年,當時的貴州省以茅臺造酒公司名義,將“榮和”燒房與“成義”燒房出產的茅臺酒送到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參展,榮膺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與蘇格蘭威士忌、法國科涅克白蘭地并稱世界三大名酒。 茅臺酒走向了世界
民國十九年(1930 年)前后,石榮宵的之子王澤生迫使王立夫的后人“自愿”退出經營,把燒房完全據為己有。 1935 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于茅臺三渡赤水,當地人民以茅臺酒歡迎子弟兵,茅臺酒從此和中國革命結緣。 新中國成立后,仁懷縣人民政府先后將“成義”、“榮和”和“恒興”三家燒房購買或沒收,成立了“貴州省專賣事業公司仁懷茅臺酒廠”。此后,茅臺酒廠步入了新的發展時期。由于茅臺酒在中國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影響,茅臺酒被尊為“國酒”。 而“王氏茅酒”這個曾經在人們記憶中留下過赫赫聲名的家族,便慢慢地消失在了歷史的煙云中。歷經土改、文革等政治運動后,“王茅”在仁懷各地的宅院幾乎消失殆盡。如今,只有茅臺、水塘的殘墻斷垣,向人們默默地述說著一個家族百年的輝煌和失落。
茅臺酒商標“貴州茅臺”是我國酒類行業中第一個馳名商標,他的雛形可追溯到清代。
據史料記載,貴州茅臺鎮的釀酒歷史悠久。到了清同治八年(1869年),鹽商華聯鋒在此建立了貴州成義茅臺酒廠,使用了“仙女飛天”、“百年老窖”等商標,掀開了茅臺酒商標的第一頁。
在成義酒廠創建十年后,茅臺鎮又出現了第二家酒廠--榮和酒廠。該廠的創辦人是一位經營天和鹽號的鹽商王立夫。經過長期發展,到20世紀20年代,榮和酒廠的規模和成義酒廠不分上下。有資料介紹,在1915年巴拿馬世界物品博覽會上獲得世界名酒第二名的貴州茅臺酒就是榮和酒廠送展的“王茅牌”。后來茅臺鎮又出現了另一家具有一定實力的酒廠--衡昌酒廠。到了20世紀40年代初,因經營不善,衡昌酒廠最終轉讓給了貴州的一位知名企業家賴永初,并更名為恒興酒廠,產品的商標為“賴茅牌”。經過賴永初先生的巨額投資,恒興酒廠的“賴茅牌”茅臺酒已經完全具備和成義酒廠的“華茅牌”、榮和酒廠的“王茅牌”競爭的實力,并逐步成為市場的名牌。
解放后,茅臺酒生產地所在的仁懷縣人民政府采取積極的贖買政策,到1953年,當地茅臺酒的三巨頭全部轉入國營茅臺酒廠,各自的商標也陸續停止使用,“貴州茅臺”這樣一個新的商標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