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 況
省名:山西省 省會:太原市
地理狀況:山西省位于中國華北地區、黃土高原東部,介于北緯34度34.8’~40度43.4’和東經110度14.6’~114度33.4’之間,與河北、河南、陜西、內蒙古等省區為鄰。
自然資源:山西省是一個被黃土覆蓋的山地高原,山地多,平川少,耕地資源先天不足,人口與土地的矛盾突出。森林資源缺乏,且質量不高,由于木材需求量大,木材消費幾乎全部靠省外調入。山西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已發現120多種,煤、鋁土、珍珠巖、耐火粘土、鐵釩土、鎵和沸石居全國首位,是全國能源基地之一,但水資源缺乏。
經濟:1997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達1480.13億元,工農業總產值達2691.77億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4712元;進出口總額達到195232萬(美元);財政總收入為92.81億元;糧食產量為901.87萬噸。山西素稱“煤鐵之鄉” ,煤田遍布全省三分之二的縣份,煤、鐵種類多、分布廣,起重設備、礦山機械、軋鋼機械、紡織機械等的生產在全國居重要地位,輕紡工業等近年發展較快,著名傳統工業品有杏花村汾酒、長治陶瓷、清徐陳醋。
人民生活:1997年末,山西共有勞動力1978.6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63.0%,勞動力資源利用率為72.7%;全省職工工資總額達2399642萬元,在職與非在職職工保險福利費
面積:15.63萬平方千米
人口:3190.8萬人(1997年末)
合計達69.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738.26元;職工平均貨幣工資為532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989.9元。居民平均消費水平為1985元,其中農村居民為1247元,城鎮居民為4172元。每萬人平均擁有病床數35.3張、醫務人員42.4名。
文化教育:1997年末,山西省共有高等院校42所,在校生71138人,教師8713人;中等學校3942所,在校生201.42萬人,教師142051人;小學39622所,在校生344.64萬人,教師174055人。山西總人口文化結構變化的特點是除小學外的各種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逐年增長(這是由于推行計劃生育,學齡兒童人數減少),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逐年下降。
二、人口狀況
⒈人口規模與分布
1997年山西省總人口為3190.8萬人,人口密度1997年為201人/平方公里,但人口分布很不平衡。長期以來,由于社會經濟發展和生產力分布上的差異,形成了中部盆地人口較稠密,東部山區人口較稀疏,西部丘陵區人口稀疏的基本格局。礦產資源豐富和工礦業發達的地區人口相對集中,平原區人口稠密,且平原區人口增長速度高于丘陵區和山區,人口分布垂直差異較大,市人口大部分分布在盆地、平原地帶,市、鎮人口比重低,農業人口比重大。少數民族45個,種類多、數量少。
⒉人口發展歷史回顧
新中國建立后,山西人口發展很快,依據總人口和年均增長率的變化,可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1958年),是山西人口迅速增長時期,年均增長率為26.52‰;第二階段(1959~1961年),是人口增長低潮時期;第三階段(1962~1973年),是人口大幅度增長時期,年均增加45.6萬人,年均增長率為23.41‰;第四階段(1974~現在),是山西人口有計劃穩定發展時期,由于全面推行計劃生育,人口控制取得了顯著成績。
⒊人口性別與年齡構成
由于種種原因,山西在歷史上就是一個性別比較高的地區。從1912年到1937年性別比一直在130左右,1949年建國后性別比呈逐步下降趨勢,1990年為108.51,但仍高于全國水平。山西人口性別比存在地區差異,由南向北遞增,市、鎮人口性別比普遍高于農村,工礦區人口性別比偏高。1997年,在山西省3190.8萬人中,0~14歲組人口有867.5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27.19%;15~64歲組人口有2124.5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66.58%;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8.7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6.23%。總負擔系數為50.19%;少兒負擔系數為40.83%;老年負擔系數為9.35%。
⒋人口生育水平及變動趨勢
山西婦女生育水平在全國處于中靠上的位置,進入80年代后,曾出現馬鞍形狀況。1981年山西婦女總和生育率為2.43,之后,隨著《山西省計劃生育條例》的貫徹執行,1985年總和生育率降到2.1的低水平,但1986年以后,計劃生育調整政策出臺,放寬了二胎生育的照顧面,1990年總和生育率上升到2.42,又回到1981年的水平。山西婦女生育狀況還突出表現在婚育峰值提前,多胎生育比例降低,二胎生育明顯升高。1992年,山西人口第三次生育高峰到達峰頂,此后,處于生育旺盛期的婦女人數逐年減少,生育水平降低。1997年,山西省人口出生率為16.1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12‰。根據高、中、低三種方案進行預測,到本世紀末和下世紀初,山西出生人口和出生率呈現下降趨勢,總人口仍會逐年增長。
⒌人口死亡水平和預期壽命
新中國成立后,山西人口死亡水平呈大幅下降趨勢,但經歷了一個起伏而曲折的過程。表現在:死亡人數和死亡率下降;嬰兒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死亡率的城鄉差異十分明顯;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少數民族總死亡水平比漢族低。山西省人口死亡率已從1949年的13.70‰下降到1997年的6.06‰。
山西1928~1933年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男性為38.90歲、女性為34.27歲。新中國建立后,由于人口死亡率迅速降低,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顯著延長,到1990年時已達69.42歲。
⒍人口婚姻狀況及家庭規模與類型
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表明,未婚人口男性多于女性,且城鄉分布不均;未婚人口中大部分是未成年男女;未婚率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上升;終身不婚者少,不婚率男比女高。有偶率女性高于男性;有偶人口構成比例在40歲前隨著年齡增大而不斷增大;婚育高峰年齡人口已婚率上升較快;婦女的平均初婚年齡呈上升趨勢;女性人口喪偶率高于男性;喪偶人口比重隨年齡增大而升高;高齡組喪偶率下降;農村喪偶率高于城市;文盲、半文盲人口喪偶率高。離婚人口性別比高,城鄉差異大;離婚比重的峰值年齡在50~59歲年齡組;農村離婚人口比重高于城鎮。1997年,山西省2323.2萬15歲及以上人口中,男性為1180.5萬人,女性為1142.7萬人,其中未婚男性為260.3萬人,女性為171.0萬人;初婚有配偶男性為848.2萬人,女性為860.3萬人;再婚有配偶男性為20.2萬人,女性為26.9萬人;離婚男性為13.3萬人,女性為4.9萬人;喪偶男性為38.5萬人,女性為79.6萬人。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山西省家庭戶規模日趨縮小;大家庭比重下降,小家庭比重上升。1997年山西省家庭平均戶規模為3.69人。從家庭類型來看,二代戶為主要類型,1997年所占比重為58.10%;核心家庭是主要類型;老年家庭戶中,單身老人多;單身戶中以老年喪偶人口為最多。
⒎人口老齡化狀況
從第四次人口普查匯總資料來看,山西人口類型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轉變的速度已明顯加快。其特點是:老年人口數量大,增長速度快;老年人口增長速度快于經濟發展水平;老年人口地區發展不平衡;高齡老年人數增加,老年人口性別比降低;老年人口文化程度偏低,文盲、半文盲占65.86%。此外,山西老年人口的有偶率為50.82%,喪偶率為47.00%,在業率為18.24%。
⒏人口文化素質
據四次人口普查數據對比,近年來,山西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增加比例較大,文盲、半文盲人口及其比重下降,表明山西省人口文化素質有很大提高,教育事業得到迅速發展。
⒐人口遷移與流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城鄉經濟的日趨活躍,近些年山西省的人口遷移與流動規模也在不斷增大。其特點為:省際遷入多于遷出,男性多于女性,遷移人口分布很廣;遷入人口主要來自鄉村,遷出人口主要遷往城市;遷移人口文化程度較高,而省內又高于省際;未婚人口在遷移人口中占很大比重;遷移人口與非遷移人口在職業構成上有很大差異;遷入的不在業人口中,在校學生占絕對比重;流動人口主要流入城市和礦區;流動人口主要是農業人口;流動人口主要是務工經商人口。
⒑人口與資源環境
山西是全國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日趨增強,資源日益匱乏,環境污染嚴重,生態被破壞,這些都危害著人們的健康,也影響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