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古代也叫雒陽,是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城,先后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煬帝)、武周、后梁、后唐等九個王朝在此建都,長達934年,所以稱“九朝古都”,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我國的六大古都之一,是一個山青水秀,物產豐富的好地方
洛陽地處我國東西南北交通要沖,水陸交通四通八達。
五六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聚居。
在今洛陽市范圍內曾發現過數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洛陽西郊的王灣遺址和南郊的矬李遺址等。新石器時代遺存非常豐富。洛陽市東偃師縣二里頭遺址是重要的夏商遺址。
從東周起,歷東漢、曹魏、本晉、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煬帝)、唐(武后)、后梁、先后有九個朝代都建都于此。所以稱為“九朝古都”。
周本是我國西南部的一個小國,公元前十一世紀一舉滅商,建立了商王朝。
西周時候雖然對洛陽非常重視,成王甚至長期住在這里,但總的說來,當時的洛陽仍不過處在陪都的地位。
周平王以下史稱東周,共二十三代王,皆以洛陽為首都,歷時共五百一十五年。
秦國初年。身為秦國宰相的呂不韋被封為洛陽十萬戶侯,他大肆修建洛陽,洛陽逐漸繁華。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春,劉邦來到洛陽的南宮,本想定都洛陽。但不久,因為他的手下人向他進諫,說劉邦取天下與周朝不同,都洛陽不如都長安。于是,劉邦離開洛陽,西都長安。
東漢光武帝劉秀即位后,正式遷都洛陽,在洛陽城內廣建宮殿和臺、觀、館、閣。
如今,劉秀的都城的遺址 已無從考證,但有的地方還是比較熟悉的,如東觀,是因為一部《東觀漢記》出了名。據記載,東觀在南宮,原是漢朝收藏圖籍的地方,這里被用來作為編修史書。
又如白虎觀,是因為《白虎通義》一書出了名。據記載,白虎觀在北宮的白虎門(宮西門)內,當時被用著經學辯論的講壇。東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十一月,諸儒會集白虎觀,議論五經異同,著名史學家兼文學家班固以此編寫了《白虎通義》一書。
東漢洛陽的商業也盛極一時。當時洛陽的人多數棄農經商。
當時洛陽市場上還有書肆,我國著名的哲學家王充少時家貧,常常到洛陽書肆去看書,他的記憶力特別好,一見就能背誦,因此而博通百家之言。
東漢末年,洛陽一度遭到嚴重破壞。獻帝初平元年(190年)三月,董卓脅迫獻帝遷都長安。“盡徙洛陽人數百萬口于長安”。洛陽蕭條。所以,曹操入洛陽后,即挾漢獻帝移居許昌。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文帝曹丕篡漢自立,才又營建洛陽宮,并遷都洛陽。魏明帝時在洛陽西北角筑金墉城,城的東北角有魏文帝時建造的百尺樓。
晉代洛陽開始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當時洛陽有三市,一個是金市,一個是馬市,第三個是羊市。市的早晚放收都有規定的時間。據《洛陽伽藍記》一書記載,洛陽城東門建春門外渠北有建陽里,里內有土臺,高三丈,為晉朝旗亭,“上有二層樓,懸鼓擊之以罷市。”
公元493年,(太和十七年)九月,魏孝文帝率大軍假裝興師南伐,來到洛陽,便宣布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于此。遷都之始,宮殿尚未修好,孝文帝就住在金墉城。太和十九年(495年)宮殿修好后,“六宮及文武盡遷洛陽。”
北魏洛陽城仍是在漢魏洛陽故城的基礎上建立的。
北魏洛陽城中,宮室府曹以外,居民住的地方稱為里。據《洛陽伽藍記》記載,洛陽共有“二百二十里”這些“里”有的多官宦府第,也有的為平民所聚居。
北魏洛陽城也有固定的商業區。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統治階級提倡佛教,佛教大大發展,佛教寺院空前盛行。洛陽興建佛寺,是從東漢建白馬寺開始的。洛陽佛寺昌盛時,佛寺多達1367所。當時洛陽的佛寺,為僅數量多,而且建筑宏偉,結構精麗。如永寧寺,其為熙平元年(516年)北魏太后胡氏所立。寺內有九層浮圖(即塔)一所,為木質結構,高九十丈,上有寶剎復高十尺,總共高出地面一千尺,距京師北里之外已可遙見。永寧寺建成以后,魏明帝和太后一起登上九層浮圖,環顧京師就如同庭院一樣清楚,所以禁止一般人隨意攀登。
此外,還有瑤光寺,景明寺等等。
這些寺院奢侈淫逸,廣占田產。北魏遷都洛陽二十幾年后,洛陽民宅被寺院占去三分之一,給人民帶來極大的危害。
自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534年)遷鄴,發洛陽四十萬戶北徙,洛陽城開始荒廢。后來洛陽又經歷了拆毀宮殿,經歷了多次戰爭,洛陽就衰落了。
北魏滅亡以后,漢魏洛陽故城就廢棄了。
漢魏時期的洛陽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著名史學家兼文學家班固在這里寫出了我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著名科學家張衡在這里創造了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三國時著名的文學家曹植等建安七子,晉代的嵇康、阮籍等不少文化人都住在洛陽。左思在這里寫下了著名的《三都賦》,寶貴之家爭相傳抄,洛陽為之紙價上漲,從此留直了“洛陽紙貴”的美談。
洛陽人材濟濟,學校如林。從東漢光武時起洛陽就建有當時國家最高學府太學。學校的教授都是全國最有學問的人擔任。
公元175年(漢熹平四年)蔡邕等奏請正定五經文字,得到靈帝的許可,蔡邕便親自書丹于碑。使刻工鐫刻立于太學門外。當刻有五經的石碑初立時,前來觀看及摹寫的人很多,車子每天有千余輛,致使街道堵塞不通。蔡邕寫的石碑字體是隸書,所以熹平石經又稱一字石經。
魏正始年間(240——248年)又立古、篆、隸三體石經。這些石經保存下來的極少。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石經的殘片。但這些仍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
公元604年,(隋文帝仁壽四年),太子楊廣殺文帝自立,稱為煬帝。煬帝即們后,改洛陽為東京,隨后到洛陽巡視,又決定遷都洛陽。
隋朝營建東京洛陽,工程非常浩大。
隋煬帝在營建東都的同時,在大業元年(605年)三月,即動工開鑿運河。
運河修成后,自洛陽,西到長安,南到杭州,北抵涿郡,東至海,水路運輸四通無陰,使洛陽的交通更加方便,經濟更加繁榮。
唐初時,廢東都之名,到唐太宗貞觀六年(632年)稱為洛陽宮,高宗顯慶二年(657年)改洛陽為東都。后武則天臨朝聽政,光宅元年(684年)改東都為神都。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正式稱帝,改唐為周,即以神都為周都,并“徙關外雍、同、秦等七州戶數十萬,以實洛陽“。中宗復位后,仍改神都為東都。總的來說,唐代洛陽和長安的地位同等重要,甚至有時超過長安,唐高宗常往來于東都、長安之間,稱兩京為“東西二宅”。唐高宗時也多次往來于長安、洛陽,稱兩都為“東西兩宮”。
可見。唐代對洛陽是非常重視的。
唐代洛陽商業非常繁榮。唐代洛陽是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又是水陸交通的樞紐,外國商人經由廣州、揚州而抵達洛陽,然后去長安。可以想風當時洛陽的盛況。
安史之亂后,洛陽遭到嚴重破壞。到五代梁太祖時才又興盛起來。梁太祖朱溫原是在汴州(今河南開封)即皇帝位的,以汴州為開封府,稱為東都,改唐東都洛陽為西都。開平三年,朱溫遷都洛陽。后唐滅梁后遷都洛陽,后晉滅后唐,亦都洛陽。但因洛陽經濟衰落,交通又感不便,937年,晉高祖石敬瑭又移都開封。因為晉在洛陽建都時間才一年零十一個月,人們沒有把晉代在洛陽建都算在內。如果把晉在洛陽建都算在內。洛陽就由“九朝名都”升為“十朝名都”。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了宋朝,仍建都開封,稱東京汴梁,洛陽為西京。
宋代的洛陽雖然不是都城,但仍為學術中心。理學大師如程顥、程頤兄弟就是洛陽人,因此,他們的學派稱為“洛學”。另外,司馬光、歐陽修等也曾在洛陽居住。司馬光居洛十五年,他的史學名著《資治通鑒》就在在這里寫成的。
正是因為一些名流會集洛陽,北宋洛陽的園林也盛極一時。在歷史上,洛陽的園林是很有名的。晉代洛陽最有名的是石崇的金谷園。隋唐時,洛陽著名的園林更多。到了宋代,洛陽的園林仍然很盛。不少名人都盛贊過洛陽的園林。
北宋末年,這些園林漸漸荒廢。
今天的洛陽舊城是宋代修建的。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王增為河南府通判,他主持改筑了洛陽城。
1641年,李自成率領的明末農民起義軍攻打洛陽城,二十天后,洛陽城被攻克。
清朝初年,洛陽城又重修。
一九三二年,日本侵略軍攻上海,國民黨南京政府所在地受到威脅,蔣介石遷都洛陽。上海停戰協議簽訂字后,又遷回南京。
一九四八年四月五日,洛陽解放。一九五三年以后,洛陽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建設城市之一。
一九六一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漢魏洛陽故址、白馬寺和龍門石窟都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追問:
- 洛陽的歷史能不能稍微簡練點,最好加上一些名人和洛陽的關系。還有別的地域文化最好
- 回答:
-
洛陽,因為地處洛水之陽而得名,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起,歷史上先后有13個朝代在此建都,時間長達1500多年。自古以來,這里墨客騷人云集,因此有“詩都”之稱,牡丹香氣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譽。
洛陽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其中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之一,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座官辦佛教寺院,洛陽古墓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墓群,此外還有二程墓、白園、關林等一大批歷史遺跡。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流域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核心發祥地。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堯、舜、禹等神話傳說多傳于此。同時,洛陽也是中國5000年文明歷史中最為古老的帝都王城,華夏,中華,中土,中國,中原,中州等稱謂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陽城和河洛文明。偃師市的二里頭遺址距今大約3800—3500年,相當于中國歷史上的夏、商時代。1960年在二里頭遺址的上層發現一處規模宏大的宮殿基址,被認為是夏朝都城所在。
周武王牧野之戰伐紂,滅殷商建立周朝,分封天下諸侯。武王死后年少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恐殷勢力反周,便代周成王執政,并平定了管蔡之亂,挫敗了管叔、蔡叔和商武庚的叛亂,使天下歸心,周朝由此走向了長治久安。為了鞏固周朝在東方的統治,成王便先遣太保召公查看山川地勢,而后由周公在古時稱郟的地方營建了新的東都雒邑,位置在今天的洛陽王城公園附近。雒邑建設所依據的三禮圖是中國最早的都市計畫圖,其理念極大影響著中國各個朝代的城市建設,而周公提出的方格網城市的理念比西方要早了600年。190年,董卓焚燒了洛陽。漢魏以后,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隋唐全盛時人口百萬,四方納貢,百國來朝,盛極一時。北宋以首都開封府為東京,洛陽為陪都西京河南府。洛陽在金蒙元明清時為河南府治。明代末年,李自成的一把大火將洛陽毀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