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特點是重視人、重視人際關系。在中國,倫理道德、歷史學這一類學科比較發達。
在中國,人際關系經歷了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從中國傳統的人際交往思想,如“禮”、“仁”、“義”、“孝”、“忠恕”、“敬師”、“擇友”、“戒驕”、“謙恭”、“慎言保身”、“尊君”、“三綱五常”等可以看出,中國人的人際關系不斷積淀著歷史文明的結晶,傳承了昔日人際往來凝固化了的東西,在長期歷史上,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特點。
中國的人際關系的特點尤其明顯地表現在“人情”、“面子”、“關系”上。
一、人情
“人情”有多種不同的含義,當我們說此人“不通人情”,實際上是說:“此人對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無所知。”這是對一個人很不好的批評。相反,我們說此人“人情練達”或“通情達理”,則是指此人善于待人接物,善于把我人與人之間相處之道,這便是一種贊美。但是,當聽說:“此人很世故,”便會聯想到奸猾、有城府,甚至意含此人在利用或操縱人情之意了。總之,中國人是極重人情的,但中國人講人情,通常是與“理”相提并論的。所謂“合情合理”在這里解釋為,真正的人情離不開理,離開理便不合人情了。
在中國的社會交換關系中,人都不愿意成為一人情的負債者,俗語“人情緊過債”、“賴賬不如賴人情,賴了人情難做人”,這就使說,欠別人“人情”比欠別人錢財在心理上的負擔還要重,何以如此?因為錢宅易于計算、易于清償,人情債則難計算、難清償。所以,“不可欠人情債”幾乎是中國最重要的社會格言或教訓。
“拿了人家的手軟,吃了人家的嘴短”,“吃人一口,報人一斗”,“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都是在說明在人情的平衡表上,不出現人情賬的赤字,盡量使自己由“債務人”變成“債權人”。
二、面子
“面子”是中國人觀念中又一個重要的概念。中國人對面子很敏感,在自我系統中,我們是被別人看的,比較少的部分是自己給自己看的。中國人把自己的生活目標定為“讓別人看得起”。
面子是什么?面子其實就使一種社會聲望、社會名譽。因為人的基本需求中就有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獲得良好社會名望的內容,這種對于社會名望的努力追求在中國人那里就是講面子的表現。因此中國人愛面子就是很看重自己的社會需求。
與“面子”概念相聯系的還有一個“臉”的概念。臉和面子通常混用,或合作“臉面”。但兩者之間也有差別,“臉”指的是一種道德價值,而且它也包含了作為一個高尚的人的觀念。這種觀念應該是每個人都應具有的基本觀念,而不是求得的,缺乏這種價值觀是很嚴重的事情。“面子”則是基于個人的努力而求得的聲望,雖然它是非常有用的,但它不是必須的,缺少它并不會造成別人嚴重地指責。因此,沒臉比沒有面子更可怕,沒臉是指一個人失去基本的自我尊嚴,沒有面子則是指一個人失去比別人強大的聲望。但實際上人們并不去嚴格區分臉和面子的差別,而且總是努力做到使自己更有臉面。
中國人愛面子怕丟臉,一方面極大維護自己的面子,另一方面也盡量給別人的面子。
在一個非常強調團體和諧的社會中,每個人都關心和維護自己在等級機構中的正確行為。他必須同時照顧周圍人的面子,尤其是上司的面子。由于暴露他人的缺點會破壞關系的和諧,所以中國人很少批評他人。如果不得不批評,中國人會用模棱兩可的話來表達。由于拒絕他人的請求會解釋為“面子問題”,所以當權者很少拒絕上司或有關系人的要求。如果不得不拒絕他人的請求,為了“敷衍面子”,他們常常會采取一些補償性的行為,如道歉、說明自己無能為力、建議別的渠道等等。
中國人對于“面子”的看重,無疑,對以社會的需要為導向調整人們的行為起著重要作用,中國人也經常用“臉”和“面子”來解釋和調節社會行為。但是,中國人的“面子”觀念也使得許多人只注重裝飾自己的外部形象,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為為了“更有面子”而活著。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如果一個人在某個情境中,能夠成功地表現出被人贊許的合適形象,就是“有面子”,相反,如果表現的形象不當,那就使“沒面子”或“丟面子”的行為了,因此,人們總是在各種不同的場合盡量顯得“有面子”,受人尊敬和認可。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經常會選擇合適的言辭、表情、動作、姿勢和衣著,期望在別人心目中留下良好而鮮明的形象,以便維持彼此的社會關系。
“面子”從最直接最實際的意義上講,就使別人的好感,即講面子。愛面子是為了贏得別人更多的好感。因而,如何抬高自己的面子也就表現為贏得別人的好感上,贏得別人的好感有多種辦法,但典型的不外乎順服、恭維和自我表現。順服別人就是努力使自己所表現出來的與別人所期待的一致;恭維別人就是努力抬高別人的面子,同時也給自己留下面子;自我表現就是裝飾自我形象,顯示出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別人強,從而使得自己“更有面子”。
在中國,人們根據相互之間交往的熟悉程度,也就是相互之間的關系程度,分為陌生人、熟人和朋友三類。陌生人是指沒有交情的人;熟人是指有一定交情,但感情不深的人;朋友是指雙方之間有深厚情誼的人。大多數為了更多地被人禮節和接納或者是更迅速地建立各種關系,也即建立與別人的交情,通常愿意以朋友相稱,諸如“見面就是朋友”,“朋友的朋友自然也是朋友”,“一回生,二回熟,三次見面就是好朋友”等等,因此,“朋友”的感念已經泛化了,它不再僅僅指具有深厚交情的人,而泛指一切希望與之交往的所有人。原來的朋友也就用“好朋友”、“真心朋友”等來代替了。所以朋友的稱呼有時被人們看成是人際關系的代名詞了,不再具有原先“有交情的人”的含義。相應的,“朋友關系”的含義也極為不明確,或者是指一般認識的人,或者是較為熟悉的人,或者是有密切交往的人,或者是男女之間的戀愛關系等等。它在不同的環境下便具有了不同的含義。
因為“關系”的不同,即感情深淺不同,人們習慣于把人分為“自己人”和“外人”。“自己人”是指關系不錯、感情較深的人。“外人”是指沒有什么關系,沒有交情或者感情很淺的人。在有了“自己人”和“外人”的區分之后,人際關系也就變得更加復雜了。
中國人是一個很重視關系的民族,中國人一方面是自己利用各種關心行事,另一方面也能容忍別人利用各種關系行事,只要別人在利用關系時不直接損害自己的利益。
在強調“關系至上”的社會中,很多人忙于應付各種關系,建立各種關系,發展各種關系,因而“會拉關系”的人成了有本事的人,出現了“關系學”。在中國,一個不善于處理各種關系的人簡直就無法在社會中站穩腳跟,“關系廣泛”通常能使人獲得更多的個人利益和社會地位。
“人情”、“面子”和“關系”三者緊密聯系,在中國社會中,它們之間已經無法分離。“人情”是“關系”的基礎,“關系”是“人情”建立和發展的手段,“面子”是“人情”和“關系”的必要條件和重要目標。
“人情”是指人們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和能力,對于“人情”的把握和了解直接決定著一個人處理各種“關系”的能力。“關系”是靠“人情”來維持的,不重“關系”的人會被視作沒有人情味,或被認為是不懂人情世故。人與人之間有了深厚的情誼,那就是有了“關系”,因而,“人情”是“關系”的基礎,脫離“人情”的“關系”是沒有的。人與人的“關系”,通過不斷的交往和感情深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關系”密切意味著交情較深,相互之間“關系”的加強也促進雙方更多地禮節和認識,相互之間的交情也就越來越深,“人情”也就得到了發展。因而,“關系”是“人情”發展的手段,“拉關系”就是利用“關系”達到與他人建立“人情”的目的。
“人情”與“面子”也是密不可分的。相互之間沒有“面子”可言,也就沒“人情”可言,不講“人情”就會失去“面子”。重視“人情”才能“有面子”,而且愿意給別人的“面子”。“面子”大的人,總是容易讓別人給個“人情”,因為“面子”大的人,更能方便地給予別人的“人情”。為了使自己更有“面子”,必須重視“人情”、講“人情”。為了更好地送別人“人情”或討別人“人情”,“面子”大一些當然必要,因而,“面子”與“人情”之間成了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統一體,缺一不可。
“人情”、“面子”和“關系”經常是中國人掛在嘴邊的詞。“面子”與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聲望有關。身份地位高、權力大,大家不敢不給面子。“面子不夠大”就是指自己影響力不夠,沒有辦法讓對方賣人情。請客被別人拒絕是件不給面子的事,會嚴重損傷個人的尊嚴。在“有恩報恩。有仇報仇”的回報原則下,將來一有機會,你就可能不給對方面子,讓對方難堪,這樣的結果雙方都不給人情,因而雙方的關系開始一般化甚至消除。
對管理者來講,協調好自己與上下級之間的“關系”,給予上、下級以“面子”,重視管理中的“人情”味,是做好管理工作的首要條件和必要技巧。不遵循中國人人際交往中的固有特點,完全以自己處理人際關系的標準去對待管理對象,其結果肯定會處于左右不逢源,怨恨四處生的狼狽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