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與傳神——中國美學史上有關藝術美的兩個問題。
意境,是我國美學思想中一個重要的范疇。它體現了藝術美。在藝術創造、欣賞和批評中常常把意境作為衡量藝術美的一個標準。明代朱承爵在論詩時曾說:“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出聲音之外,乃得真味。”清王國維也曾說:“文學之事,其內足以抒己,外足以感人者,意與境二者而已”他提出的“境界”說,即意與境的統一。他認為境界應包括情感與景物兩個方面。“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他把境界看作是藝術美的本原,提出“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也。”意(情)和景(物)的關系也就是心和物的關系。在意境中,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具體表現為情景交融。王夫之曾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與詩者,妙合無限,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也。”所以王國維說:“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插圖:石濤畫《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徐悲鴻《逆風》;
李苦禪《落雨》賞析)音樂中同樣有意境,有情與景的統一。如白居易《琵琶行》所描述的就是音樂中的意境。“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意境為什么能引起強烈的美感。1.意境具有生動的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現實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喚起某種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經過情感的過濾,雜蕪的東西都被過濾掉了,所以說是情中景。劉熙載《藝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雅人深致,正是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過曰春往冬來耳,有何意味?”2.意境中飽含藝術家的情感。以情寫景意境生,無情寫景意境亡。李方膺“疏影橫斜千萬朵,會心只有兩三枝”,這會心的兩三枝就是以情寫景的結果。意境中的形象來自自然,又能超脫自然,從屬于表現自然。鄭板橋一幅無根蘭竹:“昨來天女下云峰,帶得花枝灑碧空,世上凡根與凡葉,豈能安頓在其中。”3.意境中包含了精湛的藝術技巧。“紅杏枝頭春意鬧”這個“鬧”字就體現了語言的技巧。
李可染《漓江雨》。由于畫家掌握了水墨渲染的技巧,把淡墨與濃墨結合使用,表現出雨后空明和濕潤的特點。4.意境中的含蓄能喚起欣賞者的想象。“言有盡而意無窮”,“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所謂“意則期多,字則期少”,這是說以最少的筆墨表現最豐富的內容。要給欣賞者留有想象的余地。正象梅圣喻所說:“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舍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王國維:“語語明白如畫,而言外有無窮之意”。
傳神——形神兼備
傳神在藝術中主要是指表現人物性格特征,也包括為花鳥魚蟲傳神。傳神,是對象的本質特征與藝術家思想感情的統一,也就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傳神中的個性與共性問題。傳神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