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中華民族賴以牛息繁衍、發展壯大、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要物質基礎。在已發現的142種礦物中,煤炭占有特別重要的位量,資源豐富,分布廣泛,煤田面積約55萬平方公里,居世界嚴煤國家之前列。中國聚煤期的地質時代由老到新主要是:早古生代的早寒武世:晚古生代的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疊世、晚二疊世;中生代的晚三疊世,早、中侏羅世、晚株羅世—早白堊世和新生代的第三紀。其中以晚石炭世----早二疊世,晚二疊世,早、中侏羅世和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四個聚煤期的聚煤作用最強。中國含煤地層遍布全國,包括元古界、早古牛界、晚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各省(區)都有大小小一、經濟價值不等的煤田。
中國聚煤期及含煤地層的分布在:華北、華南、西北、西南(滇、藏)、東北和臺灣六個聚煤區而各有不向。在華北聚煤區的主要聚煤期為石炭二疊紀.其次為侏羅紀,第三紀也有煤聚集,震旦—寒武紀石煤也有零星分布。石炭二疊紀的含煤地層分布最廣,儲量最多,要為上石炭統太原組、中石炭統本溪組和二疊統的山西組、石盒子組;主要煤田有山西的沁水、霍西、河東、大同、寧武,山東的淄博、肥城、新汶、棗滕、眼、兗州、濟寧,陜西的渭北,內蒙古的準格爾,寧夏的賀蘭山—桌子山、為、韋州,遼寧的本溪、沈南,吉林的通化,河北的開灤、興隆、井陘、峰峰、邯鄲,北京的京西,河南的鶴壁、焦作、平頂山,江蘇的徐洲—賈汪.安徽的淮南、淮北等;侏羅紀的含煤地區主要集中在本區的西部和東部,主要有京西門頭溝群,山西大同群,內蒙古石拐子群等;主要煤田有京西、大同、寧武、大青山(石拐子)、鄂爾多斯及坊子等;第三紀的含煤地層豐要分布于山東的臨朐、昌樂、黃縣—帶及河北、山西北部地區;震旦—寒武紀石煤主要分布在山西五臺山,河南內鄉、淅川及河北燕遼等地。在華南聚煤區,聚煤期多、時間延續長、分布廣泛.有震旦紀到早古生代的石煤,晚古生代、中生代與第三紀都有煤的集聚積,另外還有第四紀泥炭沉積;主要聚煤期有早石碳世,早、晚二疊世、晚三疊世—早株羅世及第三紀,其中以晚二疊世為主;古生代的主要含煤地層為早石炭統大壙階,廣泛分布于湖南、廣東、廣西、貴州、云南,在上、下二疊統含煤;主要煤田主要行宣威、富源、六枝、盤縣、水城、南桐、中梁山、天府、合山,扶綏、漣邵、彬耒、興梅、天湖山、龍永、長廣、蘇南、皖南、萍樂等;中生代主要含煤地層晚三疊統的安源組及早侏羅統的金雞組;主要的煤田有一平浪、渡口、西灣、浙西、萍樂、資宣、秭歸、荊當等.新生代早第三系含煤地層在南嶺以南,滇西也有分布;新第三系含煤地層主要集中于南方,尤其是云南,典型地層是小龍潭組;第三紀的煤田主要有小龍潭、宜良、昭通、百色、長昌、茂名等。在古生代的石煤主要在陜南、鄂西、湘西、浙西、皖南等地。在西北聚煤區的主要聚煤期為早、中侏羅世,其次為石炭紀,第三紀的褐煤和第四紀的泥煤也有零星分布,在秦嶺西段、甘肅武都及四川邊境地區還有早古生代石煤沉積:石炭紀含煤地層主要有上石炭統太原組、中石炭統本溪組,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及祁連山一帶;保羅紀含煤地層遍布全區,主要有內蒙石拐子群,青海小煤溝組,新疆八道灣組等:主要煤田有甘肅的永登、窯街、青誨的大通河、新疆的吐魯番—哈密、烏魯木齊—伊寧、庫蘇于田等。在西南(滇、藏)聚煤區的聚煤期有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晚古牛代的含煤地層主要在昌都地區到青海的烏麗一帶;中生代的含煤地層分布廣泛,上三疊統冉滇西詳云煤系、藏北的土門格拉及巴貢煤系,中下侏羅統分布于藏中拉薩附近,中上侏羅統和下白堊統在西藏地區也有分布,晚白堊統秋烏煤系分布于日喀則地區;第三紀含煤地層主要分布于滇西劍川、雙河一帶和點、滇西南的騰沖、梁河、保山和滄源一帶,喜馬拉雅山南麓、拉薩附近及藏北湖區僅有零星分布.在東北聚煤區的主要聚煤期為侏羅紀(包括早白堊世),其次為第三紀,上述兩個時期的含煤地層普遍.分布較廣.侏羅紀(包括早白堊世)的主要含煤地層有吉林紅旗組,黑龍江穆棱組、城子河組等,主要煤田含雞西、雙鴨山、鶴崗、勃利、和龍、延吉、蛟河、扎諾爾、牙克石、白音華、元寶山、北票、阜新、鐵法等;新生代早第三紀含煤地層主要發育于遼寧、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等地,新第三紀也有零星分布;第三紀的主要煤田有撫順、沈北、舒蘭、琿春等;二疊紀含煤地層在黑龍江北部寶青一帶也有分布.在臺灣聚煤區的主要聚煤期為新第三紀,主要分布于阿里山邊緣凹陷帶,尤其是中央山脈以西基隆、臺北、新竹、苗栗等地區.中國煤種齊全,褐煤、長焰煤、不粘結煤、弱粘結煤、氣煤、肥煤、焦煤、瘦煤、貧煤、無煙煤均有。煤質多種多樣,分布廣泛:在華北聚煤區新生代第三紀煤田均屬褐煤,或少許長焰煤;中生代三疊一侏羅紀煤田大多為低變質的長焰煤和氣煤,只有寧夏汝箕溝、北京京西、山東坊子屬無煙煤;古生代石炭二疊紀煤田的煤變質程度較高,大致以中部地區的高變質煙煤與無煙煤帶為中心,煤的變質程度向聚煤區的邊緣逐漸降低,依次出現中、低變質煙煤等。華南聚煤區新生代第四紀為泥炭,第三紀多為褐煤;中生代和晚古生代多為高變質煙煤、無煙煤,也有少量中、低變質煙煤,早古生代石煤變質程度為無煙煤.西北聚煤區第四紀為泥炭,第三紀為褐煤,中生代與晚古生代煤的變質程度不一,煤種較多,但以低變質煙煤為主,早古生代石煤變質程度為無煙煤:西南聚煤區(滇、藏)新生代第三紀以褐煤、低變質煙煤為主,也有中變質煙煤;中生代煤多以中至中高變質煙煤為主,也有無煙煤;古生代煤除在個別地區外,一般均為高變質煙煤。東北聚煤區主要是低變質煙煤,其次是褐煤及中、低變質煙煤,而中—高變質的煙煤和無煙煤較少。臺灣聚煤區煤種比較單一.為低變質褐煤和煙煤.。
中國煤炭資源豐富,儲量可觀,為世界所矚目。德國地質學家李?;舴?Eerdinand.Freiherron RichthefEn)從1861—1872年曾七次到中國旅行考察,走遍了粵、湘、鄂、川、陜、晉、甘、豫、蘇、浙、院、贛、魯、冀等14個省,稱中國為‘‘世界第一石炭國”。1929年翁文灝、胡博淵宣布中國煤炭儲量為2654.55億噸。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礦業紀要》一書中統計中國煤炭儲量為4500億噸。中華人民共和因成立后,根據1974一1980年第二次全國煤田預測,埋深在2000米以淺的全國煤炭儲量為50592.19億噸。其中按含煤地層時代分,第三紀占o.72%,晚侏羅世占6.97%.早、中誅羅世占60.4:%,晚三疊世占0.64%,至于二疊世(南方)占5.01%,石炭二疊紀(北方)占26.01%,其它占o.23%;按埋藏深度區分,1000米以淺占46.83%,1000一1500米占25.10%,1500一2000米占28.07%;按預測可靠等級分.可靠的占31.45%,可能的44.19%,推斷的占24.36%;按煤種分:褐煤占6.81%,長焰煤占21.59%,不粘結煤占25.53%,粘結煤占25.53%,弱粘結煤占2.97%.氣煤占9.76%肥煤占5.03%,焦煤占 2.94%,瘦煤占2.70%.貧煤占2.85%.無煙煤占7.92%、末分煤占11.90%,這次預測范圍廣質量高,為制定中國煤炭工業發展規劃,編制煤田地址勘測規劃及指明普查找煤方向提供科學根據.中國是世界上發現、利用和開采煤炭最早的國家。據考古文物和有關記載,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物和兩周的墓葬中,曾先后于遼寧、陜西等地發現用煤精雕刻制成的耳環、發簪、圓環、耳鐺等飾物,說明這一時期中國的先民44僅具有加工煤精的能力,而且還可以控取煤層淺部露頭。中國是世界第一產煤大國,也是煤炭消費的大國。1996年中國煤炭探明可采儲量居世界第三位,全行業年煤炭開采量達到近10億噸。煤炭行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