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域和水系
我國是一個河流眾多,徑流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據統計,我國大小河流總長度約42萬公里,其中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達50000多條,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80多條,超過10000 平方公里的河流有79條。以徑流資源來說,全國徑流總量約26000億立方米, 占世界河川徑流總量的6.8%,為亞洲全部徑流量的20.1%。僅次于巴西和前蘇聯, 居世界第三位。如此眾多的河流,豐富的徑流資源,為灌溉、航運、發電、城市供水等提供了有利條件。
我國雖然河流眾多,徑流量十分豐富,但空間分布卻呈現出東多西少,南豐北欠的不平衡性。我國東部濕潤地區的河流,其徑流量占全國總徑流量的95.55%。在秦嶺──桐柏山──大別山以南,武陵山──雪峰山以東地區,河網密度一般都在0.5公里/平方公里以下,但在滇西南局部地區達到1.0公里/平方公里,這在民族地區是河網密度較大的。在秦嶺──桐柏山──大別山以北,大部分地區的河網密度在0.3公里/平方公里;地勢低平的松嫩平原、西遼河平原一般都在0.1公里/平方公里以下,甚至個別地段出現無流區。
我國西部廣闊的干燥和半干燥地區的河流,徑流量僅占全國總徑流量的4.55%,河網密度幾乎都在0.1公里/平方公里以下。在塔里木盆地、 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內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存在著大面積的無流區。阿爾泰山、天山、帕米爾高原一帶降水比較豐富,河網密度甚至超過 0.5公里/平方公里。
我國的河流按其徑流的循環形式,可分為注入海洋的外流河和不與海洋溝通的內流河兩大區域。外流區域約占全國總面積的63.76%,內流區域約占36.24%,其中民族地區的外流區域的分界線,大致北起大興安嶺西麓,經內蒙古高原南緣、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日月山、巴顏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到岡底斯山,這一線的西部除新疆的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外,都屬內流區域。該線的東部,除嫩江平原、鄂爾多斯高原及雅魯藏布江南的羊卓雍錯等地有小面積的區域外,均屬外流區域。
外流區域的河流,絕大多部分注入太平洋,其流域面積達544.59萬平方公里,其中民族地區的太平洋流域共217.58平方公里,占全國面積的22.66%,相當于我國外流流域總面積的35.53%。
我國的印度洋流域和北冰洋流域都在民族地區。印度洋流域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流域面積有62.4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6.5%,主要有努江、雅魯藏布江、獅泉河、象泉河等;其下游都流出國境,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孟加拉灣或阿拉伯海。北冰洋流域分布在新疆西北角,面積只有5.09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0.53%,僅有一條額爾齊斯河, 它是鄂畢河的上源,流出我國后經前蘇聯的哈薩克斯坦、西西伯利亞,注入北冰洋的喀拉海。
我國內流區域面積較廣,包括松嫩、內蒙古、西藏內流流域,以及甘新、柴達木內流區域。除松嫩的大部分和甘肅河西走廊的一部分地區外,其余均在民族地區,其面積共有328.89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 34.26%,占我國內流流域總面積的94.50%。
(二)主要河流
1.主要外流河。我國主要外流河的上游幾乎都在民族地區, 流向除東北和西南地區的部分河流外,受我國地形西高東低的總趨勢控制,干流大都自西向東流。外流河的干流,大部分發源于三大階梯隆起帶上:第一帶是青藏高原的東部、南部邊緣。這里發育的都是源遠流長的巨川,如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這些河流不僅是我國著名的長川大河,而且也是世界上的大河,許多國際性河流,如流經緬甸入海的薩爾溫江(上源怒江);流經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而入海的湄公河(上源瀾滄江);流經印度的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源雅魯藏布江)和印度河(上源獅泉河)也都發源于此。第二帶是發源于第二階梯邊緣的隆起帶,即大興安嶺、冀晉山地和云貴高原一帶,如黑龍江、遼河、海河、西江等,也都是重要的大河。第三帶是長白山地,主要有圖們 江和鴨綠江,它們臨近海洋,流程短,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
(1)黑龍江。黑龍江蜿蜒在我國東北的邊境上。 是一條國際河流。由于水中溶解了大量的腐殖質,水色黝黑,尤如蛟龍奔騰,故此得名──黑龍江,滿語稱薩哈連烏拉,即黑水之意。
黑龍江有南北兩源,南源額爾古納河,北源石勒喀河。兩源于大司洛夫卡河口匯合后稱黑龍江,蜿蜒東流,最后在前蘇聯境內尼古拉耶夫斯克(廟街)附近注入鄂霍次克海韃靼海峽。從海拉爾河河源起算,黑龍江全長4370公里,流域面積162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十大巨川之一, 額爾古納河流域屬黑龍江的河源地區。海拉爾河自東向西橫貫蒙古呼倫貝爾盟,河長620公里,至阿巴蓋堆下稱額爾古納河。額爾古納河的干流長900公里,其右岸屬內蒙古自治區,較大的支流除海拉爾河外,還有根河、貝爾茨河等。流域面各約11.6萬平方公里。
黑龍江的支流有200多條,其中以松花江最長。松花江也有南北二源,南源發源于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長白山天池;發源于延邊牡丹嶺的牡丹江,經敦化市,最后在黑龍江省依蘭縣匯入松花江。
松花江的北源嫩江,為內蒙古東部最大的河流,南北縱貫呼倫貝爾盟及興安盟東部邊緣,發源于大興安嶺支脈伊勒呼里山的南坡。全流域面積28.2萬平方公里,在內蒙古境內的流域面積近15萬平方公里,而且大部分位于嫩江西岸。嫩江是內蒙古境內水量僅次于西部黃河的過境水量,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19.6億立方米。
(2)黃河。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河之一。 黃河發源于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各恣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等九個省區,在山東墾利縣流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是上游;從河口鎮到河南省孟津是中游;從孟津到入海口是下游。黃河上游長3472公里。黃河上游大部分地區位于民族地區,與中下游相比,上游河道和水文特征與中下游有很大差別。
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等三部分。河源段從卡日曲開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貴德龍羊峽。河源段大部流經于3000--4000米的高原上,河流迂回曲折,兩巖多湖泊、沼澤,草灘,河水較清,水流穩定;這一段水分消耗很少,產水量很大。
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為峽谷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巖性不同,形成峽谷和寬谷相間的形勢。其中小峽谷19個,大部分分布在民族地區,主要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在貴德、蘭州之間,是黃河支流三個集中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
黃河出青銅峽后,向東北沿鄂爾多斯高原邊界流動,后向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干流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為著名的河套平原。河套平原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就有“天下黃河富寧夏”、“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黃河上游河道彎曲大,由于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形成“S”形彎曲;蘭州以下至潼關呈馬蹄形彎曲,其中蘭州至河口鎮河道是這個彎曲的一部分。黃河河床縱剖面是由五級“斜坡──平地”組成的階梯,其中有三級在上游:第一級,從河源到星宿海是斜坡,從星宿海到鄂陵湖是平地;第二級,從鄂陵湖到瑪曲是斜坡,瑪曲到貴德是平地;第三級,從貴德到青銅峽是斜坡,青銅峽到托克托是平地。
黃河流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和半濕潤地區,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574.5億立方米,相當長江的1/17。黃河徑流量的90%來源于上、中游。 黃河在蘭州以上流經青藏高原,地高天寒,冰雪融水補給較多,植被覆蓋率較高,蒸發量小,干流徑流量較大。蘭州至河口鎮水量減少,這是由于引黃灌溉,蒸發旺盛,耗水過大,同時又無支流加入等原因造成的。
黃河水源以雨水補給為主。 一般來說, 冬季水量占全年徑流總量的10%左右,春季水量約占15--18%,夏秋季水量占70--80%。 夏水往往大于秋水,8月是大水月,夏秋季的暴雨常常造成洪水災害。 但河套地區的黃河段秋水大于夏水,最大水月為9月。上游暴雨量小, 區內又不有少沼澤草地和森林調節洪流,洪水漲落速度較平緩,蘭州歷史最大峰流量7500秒立方米,包頭最大流量4310秒立方米。
黃河流域降水量年際變化大,導致黃河徑流年際變化也大,但上游河段的徑流年際變化小于中下游。
黃河含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據陜縣站記錄,平均每立方米的河水含沙量達37公斤,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黃河泥沙主要來自黃土高原,這個地區年輸沙量占整個干流的90%。在黃河上游,龍羊峽以上水流很清,到了貴德以下流域內漸漸有黃土分布。黃河出青銅峽到河口鎮段,水流平穩,泥沙有所沉積,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就是黃河泥沙沖積而成的。
黃河上游從蘭州到內蒙古臨河河套一段和下游山東境內幾乎每年都有凌汛發生。新中國建立以來,黨和政府領導人民進行防冰凌斗爭,取得很大成就,使陵汛危害基本上得到控制。
治黃的關鍵是泥沙問題搞好中游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是治黃之本。黃河上中游落差很大,有豐富的水力資源。干流上已經建成龍羊峽、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等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其中龍羊峽水電站是黃河干流上最大的水電站,設計能力為160萬千瓦,壩高178米,是目前國內最高的大壩,總庫容247億立方米,是我國目前最大的人工湖。
(3)長江。長江發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流經青海、 西藏、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和上海等10個省(區)市,在崇明島流入東海,全長6300公里,是我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入海總徑流量9793.5億立方米。
長江從河源到河口,可分為上游、中游和下游,宜昌以上為上游,宜昌至湖口為中游,湖口以下為下游。上游河段又可分為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和川江四部分,其中沱沱河、通天河和金沙江位于民族地區,流域面積50多萬平方公里。
沱沱河向北切穿祖爾肯烏拉山形成長約30公里的峽谷;至葫蘆湖附近折向東流,經沱沱河與當曲河會合。沱沱河從發源地到當曲河口全長 375公里。
通天河從當曲口到青海省玉樹縣直門達村,全長813公里。 通天河流經在海拔4500米左右的青藏高原上,地面起伏平緩,流速緩慢,河谷寬坦,多湖泊沼澤,兩岸草灘茫茫,是良好的高山牧場。
直門達以下到宜賓這一段稱金沙江,全長2308公里。金沙江又稱繩水、淹水,瀘水,因江中沙料黃色而得名,也有說因盛產沙又稱繩水、淹水,瀘水,因江中沙料黃色而得名,也有說因盛產沙金而得名。金沙江是一條典型的峽谷河流,穿行在川藏之間的橫斷山峽谷地帶,被沙魯里山和寧靜山脈緊緊夾峙著,順地勢自西北向東南流去。從石渠至金沙街1174公里范圍內,峽谷連綿不斷,河谷深切,江水湍急,一些地方江面寬不到50米,谷坡陡達40°--70°。金沙江流至云南石鼓,流向突然由東南折向東北,進入形勢極為險峻的虎跳峽。虎跳峽位于玉龍雪山和中甸雪山之間,全長約16公里,最窄處不足30米,嶺谷高差3000多米。金沙江進入峽谷連續從七個陡坎跌下,江面從海拔1800多米陡降到1600米,在很短距離內猛降約200多米,成為世界上最雄偉、最深的大峽谷之一。
雅礱江是金沙江最大的支流,藏胞稱之為尼亞曲,意為多魚之水。雅礱江發源于巴顏喀拉山南麓,于攀枝花市三堆子入金沙江,全長1375公里,具有崖陡谷深,河床狹窄,彎多水急的特點。
長江流域的民族地區除金沙江流域外,還有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舟曲二縣,四川省大渡河流域民族地區、阿壩藏族自治州(不含黃河流域)和黔江地區,貴州省的大部分地區,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五峰、長陽兩個土家族自治縣,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另七個自治縣,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東北部,面積總計315722平方公里,主要的支流有大渡河(屬二級支流)、烏江和清江。
(4)珠江。珠江是我國南方的一條大河,流域面積約44萬平方公里。珠江包括西江、北江和東江三大支流,其中西江最長,通常被稱為珠江的主干。
珠江是我國第四大河。主干西江發源于云南省沾益縣烏蒙山脈中的馬雄山,流經云南、貴州、廣西、廣東等四個省區,在磨刀門入南海,全長2217公里,流域面積占珠江流域面積的77.8%,約35萬平方公里。 西江主源為南盤江,至冊亨縣與來自黔西南的北盤江匯合后稱江水河;向東南流至廣西石龍鎮三江口與柳江匯合后稱黔江,到桂平與郁江相會;郁江在南寧一帶稱邕江,上游為右江和左江,到桂平與郁江匯合處以下又改稱潯江,直到廣西、廣東交界處的梧州匯桂江后始稱西江。西江源地至石龍為上游,長1574公里(包括南盤江長915公里,紅水河長659公里); 西江的上中游為云南、貴州的一部分和廣西的大部分,均為民族地區,約32.9萬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總面積的74.9%。
西江上游流域內石灰巖廣布,河谷深切。北盤江上的黃果樹瀑布水頭高達70米。中游河段與東北──西南向山脈相交,形成平壩與峽谷相間的河谷地貌,主要峽谷如黃茅峽、大藤峽等為石灰巖峽谷,河窄水深,形勢險要。梧州以下河面增寬至1500米,但一些峽谷處如羚羊峽又緊縮至 300──400米左右。
珠江流域雨量充沛,是河川徑流量特別豐富的典型雨型河。據統計,多年平均流量為11070秒立方米,年徑流總量達3492億立方米, 約占全國徑流量的13%,僅次于長江,居全國第二位,為黃河的6倍。
珠江流域夏季風登陸早,秋季還有臺風雨,雨期很長,汛期可達半年以上(4月─10月),冬季水量很少。在暴雨的影響下, 西江干流的洪水多發生在6─8月。由于南北支流發洪日期不同,洪峰先后錯開,故洪水量并不很大,洪水過程較長。但在少數年份,流域雨量大,歷時長,南北支流洪峰相遇,就會形成特大洪水。西江流域有一大面積喀斯特區,地下水參與徑流調節,洪水歷時延長,特大洪水不易發生,全年水位流量變化和緩,對灌溉航行比較有利。西江集水面積大,支流分布比較均勻,降水年際變化小,上游又有較豐富的地下水補給,所以徑流多年變化很小。總之,西江的水情變化比北江和東江更為和緩。
珠江含沙量小,多年平均年輸沙量為8336萬噸。珠江水系以紅水河含沙量最大。
珠江水系常年通航里程達12000公里, 水運量僅次于長江居全國第二位,其中西江干流常年通航里程為868公里, 在廣西境內內河航道以梧州為總匯,廣泛聯系區內各主要城鎮。
珠江水系水力資源蘊藏量約2485萬千瓦,南盤江、紅水河是全國十大水利發電基地之一。
(5)雅魯藏布江。雅魯藏布江是世界最高的河流。 發源于岡底斯山的主峰──岡仁波齊峰的南坡,馬法木錯以東,上游稱馬泉河,從阿里地區向東,流經藏南谷地,到墨脫地區轉向東南,入印度稱布拉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國境內匯入恒河,注入孟加拉灣。其重要支流有拉喀藏布河、年楚河、拉薩河等。雅魯布江在西藏境內全長2050公里,流域面積24.16 萬平方公里,河床海拔平均在3000米以上,兩岸有狹小盆地和平原。由于受西南季風的影響,使這里的年降水量達400─500毫米。雅魯布江谷地冬季不受寒潮影響,比較溫暖,西藏的重要糧食作物──青稞的產地就分布在這里。雅魯藏布江水力資源豐富,水能蘊藏量僅次于長江。
西藏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農業綜合開發工程──“一江兩河”中部流域開發,于1991年開始建設。
“一江兩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薩河、年楚河)中部流域的綜合開發項目,主要集中在農業、工業、交通三個方面。到本世紀末,一個現代化的商品糧、礦產、副食品、輕紡工業綜合基地,將在“世界屋脊”的心臟地帶崛起。
2.主要內流河。內流河往往源出冰峰雪嶺的山區,以冰雪融水為主要的補給來源。河流上游位于山區,支流多,流域面積廣,水量充足,流量隨干旱程度的增減而增減。河流下游流入荒漠地區,支流很少或沒有,由于雨水補給小,加之沿途蒸發滲漏,流量漸減,有的河流多流入內陸湖泊,有的甚至消失在荒漠之中。塔里木河、伊犁河、格爾木河是內流區域的主要河流,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塔里木河。塔里木河是我國最長的內流河,上源接納昆侖山、帕米爾高原、天山的冰雪融水,流量較大支流很多。“塔里木”,維吾爾語就是河流匯集的意思。塔里木河的主源葉爾羌河發源于喀拉昆侖山主峰喬戈里峰附近的冰川地區,若從葉爾羌河上源起算, 至大西海子, 全長約2000公里,流域面積為19.8萬平方公里。塔里木河上游支流很多,幾乎包括塔里木分國地中的大部分河流,主要有阿克蘇河、和田河和葉爾羌河,長度分別是110公里、1090公里和1037公里。
塔里木河干流水量全部依賴支流供給,近年由于上中游灌溉用水增多,加之滲漏和蒸發,使下游水量銳減,逐漸消失在沙漠中。
(2)伊犁河。伊犁河上游有特克斯河、鞏乃斯河和喀什河三大支流,主源特克斯河源于汗騰格里峰北側,東流與鞏乃斯河匯合后稱為伊犁河;西流至雅馬渡有喀什河注入,以下進入寬大的河谷平原,在接納霍爾果斯河后進入前蘇聯,流入巴爾喀什湖。
伊犁河在我國境內長441公里,流域面積約5.7萬平方公里,是我國西北地區水量最豐富的河流,年徑流量達123億立方米, 占新疆徑流總量的1/5,其中特克斯河占63%。伊犁河最大流量多出現在7、8月份,最小流量出現在冬季,這和冰雪融水和雨水補給有密切關系。伊犁河從鞏乃斯河會合處以下170公里,水流平穩。伊寧市附近河寬1公里以上,每年5-10個月可通行180─250噸級船只。伊犁河徑流有著豐富的水力資源,利用農業灌溉,“七五”期間在喀什河上建有裝機容量5萬千瓦的托海水電站。
(三)湖泊
1.湖泊概況。據統計,我國天然湖泊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300多個,總面積75600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0.8%。但湖泊面積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型湖泊并不多,而且大部分分布在民族地區;其余的絕大多數湖泊是小型湖泊。
2.民族地區湖泊的分布。我國的湖泊由于分布在不同的自然地帶,所以特征就有一定的差異。根據我國湖泊的分布特點、成因和水文特征的不同,大致劃分為青藏高原湖區、東部平原湖區、蒙新湖區、東北山地湖區和平原湖區、云貴高原湖區等五個比較集中的湖泊區。其中青藏高原湖區、蒙新湖區和云貴湖區分布在民族地區。
(1)青藏高原湖區。青藏高原上的湖泊面積為37549平方公里, 占全國湖泊面積的49.6%,僅西藏就有大小湖泊1500多個。湖面海拔多在 4000米以上。藏北高原的喀順錯,湖面海拔5556米,是我國目前已知地勢最高的湖泊。青藏高原湖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湖泊數量最多、面積最大的內陸高原湖區。境內除東部及南部有部分外流湖為淡水湖外,其他多為內陸咸水湖或鹽湖。這些湖泊多系構造運動和冰川作用的冰蝕或冰磧物壅塞而形成的構造湖和冰川湖,也有因泥石流阻寒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這些湖水都較深。區內分布有青海湖、納木錯、色林錯、羊卓凝錯、鄂陵湖、扎陵湖及班公湖等較大的湖泊。
青藏高原的不斷隆起,阻止了水蒸氣的進入,使高原氣候日益干燥。自本世紀以來,整個高原的降水量明顯減少,尤以近20年來最為突出,湖水的蒸發加速,必將導致湖水的濃縮和湖面的縮小。青藏高原湖泊退縮的現象是相當普遍的,我國最大的內陸湖泊──青海湖,湖濱有多級古湖堤,最高一級古湖堤高出現在水面100米左右,據推算, 當時的湖面比現在要大三分之一。隨著湖泊縮小,湖濱出現大面積的沼澤和草灘,成為重要的天然牧場。
(2)蒙新湖區。蒙新湖區湖泊面積為8854平方公里, 占全國湖泊面積的11.7%,區內多內陸咸水湖和鹽湖;全區大致以黑河為界, 黑河以西多構造湖,以東多小型風蝕湖,亦有部分構造湖。新疆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位于海平面以下155米,水深不足1米,是我國地勢最低的湖泊。境內較大的湖泊有呼倫湖、博斯騰湖、塞里木湖、布倫托湖(烏倫古湖)及貝爾湖(中、蒙界湖)。
蒙新湖區地處內陸,遠離海洋,氣候干燥,夏季炎熱、冬季嚴寒,湖泊封凍期為3-4個月,年內降水量稀少,河系不發育, 不少湖泊成為內盆地匯水中心,有的則是河流的尾閭湖。由于匯入湖泊河流水量不穩定,隨著補給水量的增減,水面時大時小,湖形多變,如索果諾爾、瑪納斯湖等就以湖形多變而聞名于世。當匯入湖泊的河流上、中游層層攔截時,勢必減少入湖河流的水量,使湖泊水量入不敷出,導致湖泊日漸消亡。新疆的羅布泊和臺特馬湖已于1964年和1972年先后干涸。但有一些湖泊因與較大河流溝通或貫穿,湖形較固定,且為淡水湖泊,如博斯騰湖、烏梁素海等。
發育在沙漠地區的湖泊,具有面積小、湖水淺、補給水量少、湖水易濃縮,又多為時令湖。由于蒸發強烈,湖水礦化度都很高,成為鹽湖或礦湖,如內蒙古的吉蘭泰鹽池就著名的產鹽湖泊。
(3)云貴高原湖區。云貴高原為我國淡水湖泊分布較多的地區之一,區內多構造湖,也有象異龍湖、威寧草海等溶蝕湖。湖泊面積為1108平方公里,占全國湖泊面積的1.5%。區內的湖泊主要集中在滇中和滇西北地區,除撫仙湖、瀘沽湖、陽宗海及程海等湖泊為湖盆坡度較大、湖岸線平直的深水湖外,其他各湖均系湖盆平緩、岸線彎曲,水深在15米以內的淺水湖泊。高原氣候溫暖,降水量較大,湖泊水量豐富,湖水冬季不結冰,是我國唯一不冰凍的湖區。不少湖泊除蘊藏豐富的水力資源外,還兼有灌溉、供水、航運和發展水產之利。滇池、洱海及瀘沽湖等湖泊,山青水秀,風景佳麗,又有名勝古跡,是我國著名的旅游湖泊區。
長白山地的白頭山天池, 位于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西南部, 海拔超過2000米,湖深373米,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深的湖泊。 這里有我國最高的瀑布──天池瀑布,海拔2000米,周圍的長白山原始森林已成為“國際長白山生物圈保護區”。因此,白頭山天池也是著名的旅游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