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團隊書劍為酒
字數:3222字,閱讀時間:約8分鐘
第二次世界大戰,近現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全面戰爭,拋開所有的技戰術裝備,和國家之間的博弈來談,各個主要參戰國家的士兵戰斗力,卻鮮少有人談起。
當然軍迷之中也有諸多陣營,如美軍迷、德軍迷、蘇軍迷、國軍迷,或許也有那么幾個腦洞比較奇怪的日軍迷。但對比大戰中的各大戰場,諸多大的戰役,論起士兵的戰斗力恐怕是眾口一詞肯定是德軍最強悍。
有數據顯示,在歐洲戰場,擊斃一名德軍士兵,東線的蘇軍要付出十個人的代價,在西線,惜命的美英盟軍也需要付出四條人命的代價。
說完數據再來看看具體的戰役,比如蘇德戰場上的基輔戰役,蘇軍陣亡和被俘虜人數達到了六十萬,而德軍付出的代價連零頭都不到。曾經有位歷史學者戲稱,如果德軍的戰斗力是一百,那日軍就是一,意大利軍隊就是負一百。
當然這算是笑談,但是從諾門坎戰役的結果來看,日軍和蘇軍戰斗力相比確實有差距,但是日本士兵的兇殘強悍也是人所共知的,至于意大利嘛……只能說應該是跑錯了片場,他們還是適合做點意大利面,踢個足球什么的。
說回正題。德軍是幾乎以一己之力,同時面對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世界上領土和殖民地最多的國家、世界上領土面積最龐大的國家這三架大馬車,還能取得如此反差巨大的交換比。德國人是不是太能打仗了?那么德軍士兵究竟為什么如此能戰斗呢?
一、戰略戰術驚世界
軍事是一門科學的學問,有它的固定的戰爭規律,而交戰各方誰能夠充分的運用戰略戰術,并且革新和創造新的戰略戰術,那誰就是最有戰斗力的。
舉個例子說,為什么說拿破侖是歐洲近代史上的軍事奇才?不是因為他特別能沖鋒陷陣,而是因為以拿破侖為代表的法軍軍事統帥,們創造了當時最為先進和合乎時宜的作戰方法,比如拿破侖對于炮兵的創造性使用,和促進炮兵單獨成軍。而德國人在這方面做的相當棒。
先從陸地上說起,德軍的初試鋒芒可以說是出征波蘭,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視著波蘭正在發生的事情,英法聯軍也嚴陣以待,在這些一戰時期錘煉出來的軍事強國眼中,就是等著德軍和波蘭軍隊互相撕扯戰線,繼續進行陣地戰或者是塹壕戰嘛。
但是德軍一出手就讓所有人驚掉了下巴:天上的斯圖卡轟炸機和bf109,呼嘯著沖向敵軍的主要軍事目標,奪得制空權。陸地上坦克和摩托化步兵組成的機械化兵團狂飆突進,迅速攻擊和破壞重要軍事據點。步兵也快速機動跟在裝甲部隊之后犁平戰場,戰爭在空中、在陸地、 在海上、在每一個地點,戰爭開始變得立體,所有可能的方向都遭到了德軍的攻擊。
于是思想僵化的波蘭軍隊雖說是英勇抵抗,但是無奈技不如人,直接給德軍的閃擊戰打蒙了。
再來看所謂的歐陸第一軍事強國法國。法國人在戰前耗費巨資修建了馬其諾防線,在德法邊境上橫亙千里,這是鋼筋水泥外加各類火力點組織起來的大刺猬,就看你德國人怎么打。
其實德軍一開始進攻法國的計劃,是一戰時期施利芬計劃的翻版,無非是兵分兩路,一路從比利時打,一路從德法邊境。但是當時參謀部的一位大才曼施坦因提了不同意見。還這么打,是不是彪?一戰就是這個計劃沒執行好,難道就是為了讓人知道咱德國人認死理嗎?
于是施坦因的計劃里,變成了以偏師掛著集團軍的牌子,和法軍的馬其諾防線硬剛,而在北面,則通過大面積人跡罕至的森林沼澤地帶阿登地區,直插法國腹地,一鼓作氣拿下巴黎。
這法子新奇又大膽,且不說正面戰場的殘破的集團軍能否擋住法軍,這阿登森林氣候地形惡劣,機械化部隊能否快速展開都是問題,兩路之中有一路敗績都將會面臨兩面夾擊的巨大被動。
但是這個計劃受到了希特勒的賞識,于是在這種嶄新的鉗形攻勢和向心突破戰術下,英法聯軍迅速被趕下了海,一戰里跟德國糾纏了好幾年的法國,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就戰敗投降。而從整個二戰這個時間維度上來說,德軍率先對于戰略戰術思想的革新是領先一步的。
二、德國制造良心制造
現在經常能夠看到一些美國電影,例如《蒼穹之頂》,科幻故事展開的背景即是納粹帝國的黑科技,這是史學家們和軍事研究者們共同認知的道理,德軍的技術裝備力量確實是足夠先進的。例如導彈的發明,潛艇的發明,通用機槍的發揚光大,對于戰斗機、殲擊機、截擊機等空軍技術裝備的革新性發展。
不說別的例子,以虎式坦克來說,虎式創造的戰績,是同時代無論是蘇軍坦克還是英美盟軍坦克,都無法比擬的。不管是優良的性能還是強大的殺傷力,都領先于同代的敵軍坦克。
例如一輛虎式曾經創造過在10公里之外,一炮擊飛t-34坦克的戰例,而蘇聯紅軍在面對虎式坦克時,也只有靠數量,以群毆方法對陣虎式。而虎式坦克正是德軍在整個二戰期間技術裝備力量的縮影,即使到了今天,德國人制造的各類精密機械,依然能在世界上獨占鰲頭。
三、軍事傳統和單兵素質
一切戰爭歸根結底是人之間的戰爭,而戰爭的決定性力量歸根結底也是人本身。那么論到人身上,德軍的單兵素質和德軍軍官的指揮水平如何呢?這個也有共識,能打,非同一般的能打。
即使是在《帝國陷落》這部講述第三帝國末日的電影里,依然能夠見到戰斗力強悍的希特勒少年團的小小士兵們,雖然年紀小但是也是悍不畏死,戰力爆表,每每蹲在陷坑或者埋伏在樓層上,一個不注意就是一發反坦克導彈報銷了蘇軍一輛戰車。而在整個大戰期間,德軍之中也出現了無數悍將,或者是絕代智將。
如主持閃擊法國的曼施坦因元帥,他不只是參謀型軍官,決斷力也是無比準確。例如在蘇德戰爭中德軍已處下風的大戰略態勢下,在德軍統帥部懸著心時一樣要打哈爾科夫戰役,在蘇聯人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給了蘇軍一個馬趴,以一個殘破的集團軍,消滅了兩倍以上的蘇聯紅軍。
再比如大名鼎鼎的“沙漠之狐”隆美爾,雖說隆美爾的盛名之下有些稍微其實難副。比如非洲軍團在長期時間里只有三個德軍師數萬人的兵力,而隆美爾則需要抗擊的英國軍隊是在十萬以上,別說意大利人,意大利人等著投降呢,除了拖后腿沒別的用處。
那么為何德軍之中出現了如此多的名將智將?除了這些將領本人所謂的天縱英才之外,德國人本身的傳統也發揮著強大作用。現代德國是直接繼承自普魯士,而普魯士則是軍國主義的源頭,一位西方歷史學家這么說,別的國家是擁有軍隊的國家,而普魯士則是擁有國家的軍隊。
這個斯巴達式的邦國,鍛造出來了大名鼎鼎的普魯士軍官團這一團體,他們代代從軍或者是從政,別說是什么將門虎子了,人家八代祖宗都是當兵的,血液里就躺著當兵打仗的血液。
而基層軍官的培養也有完備的現代軍事教育體制。并且希特勒在上臺之后,為了秘密擴軍備戰,建立起來了完備的義務兵役制度和預備役制度,明面上不能擴充軍隊總數,但是遍布全國的青年夏令營和少年夏令營,永遠離不開軍事這個大主題。
四、經濟產能的全面運轉
《孫子兵法》上說: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這段兵法直接點名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共性,打仗就是打錢,需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支撐。一戰中俄國和德國為什么崩盤,就是因為戰爭曠日持久,打的國內經濟崩潰才鬧起了革命。德軍戰力如此強大自然需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支撐。
希特勒上臺發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德國陷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造成的整個德國經濟崩潰。但是希特勒上臺之后,通過強力整合國家經濟,上馬大型工程,大力開發軍事工業,以政府為保險機構制造大量就業機會,扭轉了德國的經濟形勢,并且直接一舉兩得,不僅是德國人能上班了,大量的軍事裝備也得以產出。
并且德國經濟幾乎是打了一針強心針,迅速復蘇,到1940年德國的經濟總量已經達到561億美圓,僅僅排在美國和蘇聯之后。而軍事工業生產開始全面的運轉,其軍火產量在1939年就已經超過英法之和,再加上占領區的軍火產量,以及德國對于占領區的強力壓榨,德軍在二戰的爆發階段時,是當之無愧的大金主。
當然等到美國和蘇聯參戰之后,德軍的經濟實力開始處于劣勢,并且在盟軍的大轟炸之后,開始經濟崩潰,最終走向覆滅。
雖然那場戰爭早已經是江河遠去,人類歷史上再不會有如此規模龐大的大規模相互廝殺,但是德國血淋淋的教訓,應當是后發國家們如何實現和平崛起的寶貴經驗。德軍當年創造出來的驚人戰斗力,也值得每個軍事強國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