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夷巖茶生長的自然環境來看,武夷山很早以前就存在著基于地域的分類規范,茶有巖、洲、外山之分。
“茶,諸山皆有,溪北為上,溪南次之,洲園為下。”在山上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武夷山之外者為外山茶。而巖茶又可進一步分為正巖茶及半巖茶。
武夷全山皆產茶,產茶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當地茶樹種類繁多,分類復雜,且“無巖不產茶”。
好的巖茶,生長在巖凹、石隙、石縫天然形成的“盆缽”里,或巖壑幽澗之兩側。
品質最佳者為“正巖茶”。
正巖是指在九曲溪內生長環境好的山巖,“三坑兩澗”(即牛欄坑、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澗、悟源澗)是正巖產區的代表。
半巖是指在武夷山風景區內,但并不在核心景區的部分。
洲茶是指河岸兩旁,沙質土壤的茶園環境下生長的茶葉。
武夷山風景區以外的范圍則成為外山,如建甌、建陽等。
依據古籍文獻中的記載及如今市場上對商品武夷巖茶的分類,就大致得出了以下的“武夷巖茶等級分布圖”。
武夷茶的品評以山場是否為正巖為重要標準。
產于正巖的茶,巖韻正,回甘明顯;反之,離正巖范圍越遠的茶,則被認為巖韻不顯或是沒有巖韻,茶葉的售價也就越低。
茶葉的優劣按照名叢、正巖茶、半巖茶、洲茶、外山茶的順序逐次降低,市場售價也相應的逐級遞減。
優質的名叢一市斤的售價能達到幾千元,而相同品種的外山茶只需幾十元就可以買到。
同樣的茶葉,僅僅是栽培地點不同,售價卻有著天淵之別。
清代崇安縣令陸廷燦在《隨見錄》中寫道:“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巖茶為上,洲茶次之。巖茶,北山者為上,南山者次之。”
清代文人劉埥在《片刻余閑集》中也有類似的巖茶、洲茶的劃分,并指出“凡巖茶,皆各巖僧道采摘焙制,遠近賈客于九曲內各寺廟購覓,市中無售者。洲茶皆民間挑賣,行鋪收買”。
據陸羽《茶經》分析,種茶的土壤,“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民國時期,林馥泉在武夷山對茶葉進行調查時,也認為“舉凡地勢、土壤、氣候等天然條件,均足影響產茶之良口。以論地勢,武夷巖茶可謂以山川精英秀氣所鐘,巖骨坑源所滋……山腹巖罅之處,每多腐質肥土流人,肥分既多,氣水透通,此均適宜于根深植物如茶樹之叢生”。
在武夷山,人們公認長在巖石上的茶樹的品質比長在土壤里的好,巖韻最佳。
有些茶商在推銷一種好茶時,往往都稱其為采自三坑兩澗的正巖茶;洲茶與外山茶亦有不少被運至武夷山冒充正巖茶;成本更高的一種做法是收購昂貴的正巖茶為“引子”,再拼配以洲茶或外山茶,企圖調和出某種巖韻以冒充正巖茶。
正巖范圍內的巖谷陡崖,遮蔭條件好,谷底滲水細流,夏季日照短,冬天又擋住了冷風,氣溫溫差較小。其次,正巖的土壤通透性能更好,鉀錳含量高,酸度適中,因而茶品的巖韻明顯。
正巖茶的品質最好,故而價格最高。
半巖茶的品質,比正巖茶稍遜一籌,但整體品質較高,價格位居第二,實至名歸,適合大部分新茶友。
洲茶,品質較次,茶湯清寡,容易出現水味,價格位居末位。
外山茶,品質與洲茶不相上下,茶葉的香氣、滋味都不太理想。沖泡過后,容易出現苦澀味。售價不高。
市中心的房價最貴,但這也無法阻止我們要在城市安家立命的決心。
正巖茶的價格再高,也無法阻擋我們喝茶的熱情。
好茶,遲早要喝。
此類科普性茶文章多為整理前人智慧結晶,僅為向茶友們介紹更全面的茶百科,若有雷同,純屬巧合。
歡迎關注【武夷巖茶課堂】,關于武夷山、巖茶和你想知道的一切,都在這里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