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是我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之一,書上所寫的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漢的故事,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而今天要與大家說的,是書中的一件兵器。
這件兵器,在《水滸》全書中出場次數最多,梁山好漢們幾乎也是人手一把。它叫作樸刀,《水滸》中,林沖原是東京的槍棒教頭,但是上梁山納投名狀跑去搶劫的時候,用的卻是樸刀;九紋龍史進,擅使青龍棍、三尖兩刃刀,但是殺李吉,剪徑赤松林,用的是樸刀;武松血濺鴛鴦樓,用的也是樸刀;李逵荒山野嶺殺四虎,是樸刀與腰刀并用;除此之外,劉唐、雷橫等眾多梁山好漢也都用過樸刀。
咱們今天就來說說這個樸刀。
樸刀并不只是《水滸》中的虛擬兵器,在真實的中國冷兵史上,它也真實存在,只是名氣不甚響亮,故鮮有人知。
在真實的歷史中,樸刀出現于兩宋年間,但一直是一種冷門兵器,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廣泛使用。樸刀起源的背景,有后世專家認為是兩宋時,政府規定民間不允許藏有或者使用長兵器,于是有人把之前的長柄大刀改為短把的樸刀,戰斗時有需要再加柄。
所以,看到這,我們應該就能明白樸刀的形制了,它是一種組合型兵器。正常形態下,它是一柄短刀,百姓們可以用它來劈柴做活,但到了危急時刻,再給它安上長柄(安把之處有螺口,桿棒的一端有螺絲, 而且是“三個丫兒”,安裝好了,十分結實),成為長兵(古代兵器按長度,分為長兵與短兵),自然威力大增。《水滸傳》中許多地方寫到樸刀,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它加柄之后很長,可以像長槍一樣靠在墻上。
因此,在《水滸》中,有關各路英雄使用樸刀的描寫隨處可見。而雖然在《水滸》中十分常見,但樸刀作為一種冷兵器,在中國古代戰刀中名氣確實不大,名氣遠不及唐刀、環首刀等古代名刀。所以,我們今天很有朋友看到“樸刀”這兩個字眼,并不熟悉,經常會將它讀成“pū dāo”,但實際上,“樸”字是個多音字,“樸刀”的正確讀法是“pō dā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