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巴彥淖爾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形象在京揭幕,“天賦河套”這張閃亮的名片就此誕生,巴彥淖爾在建設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而身為河套人,在自豪的同時,最好奇的問題是:河套是什么?它從哪里來?又往何處去?
解答這個問題的角度多種多樣,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氣象學家、生物學家、史學家、社會學家……都會有不同的答案。我們從今日起 推出“天賦河套”系列專題——河套從哪里來,從不同視角解讀河套的產生與發展,敬請廣大讀者關注。
天賦河套,母親河的華麗饋贈
——從地理角度解析“河套”
一、大碰撞誕生黃河流域
現今中國的地理格局
起源于一次大碰撞
6500萬年前
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猛烈相撞
引發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
誕生了地球上
最高、最厚、最年輕的高原
青藏高原
同時,大碰撞的力量開始向外圍傳導
形成了中國三級階梯的地形格局
三級階梯:
青藏高原海拔最高
為第一級階梯
海拔1000~2000米的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等
構成了第二級階梯
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以東大部分
海拔在500米以下
為第三級階梯
平均海拔1020~1040米的河套平原
就在第二級階梯上
▼
大碰撞產生的影響還不止如此
第二個影響是
隨著海拔上升
青藏高原的大量降雪形成了
4萬多條厚達數百米的冰川
冰川融化,順著三級階梯奔流而下
流經中國北方5464千米
誕生了我們的母親河——黃河
黃河急匆匆地走下
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
青海南部高原
百折千回奔向黃土高原
日夜不歇地沖蝕切割著
質地松軟的黃土地
本來完整肥厚的黃土高原
被刀鑿斧刻般雕塑成
皺紋密布、崗阜突兀、溝谷深陷
的一副悲苦面容
如果不出意外
處在黃河流域的河套地區
也將是這樣一副面孔
▼
長圖預警,請將手機橫屏觀看
第三個影響是
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擋
季風吹來的印度洋水汽無法北上
本就地處內陸而干旱少雨的
中國西北地區
變得更加干旱
戈壁、沙漠大范圍出現
其中
就有位于巴彥淖爾的后套平原
根據氣象學家的認定
年降雨量低于400毫米的地區
是不會有森林出現的,
而后套平原的年降雨量
在200毫米以下
如果沒有奇跡
按照氣象規律
這將是一個
荒涼干旱、人畜稀少
天災頻繁的地區
然而,看看今天河套
一片片的綠色和繁榮的景象
我們知道
意外和奇跡
還是出現在了這片土地上
后套平原三維鳥瞰:周圍被沙漠、荒漠與大山包圍,唯有這里成為了一個“綠腎”。▼
二、黃河為她的兒女們帶來了什么
在了解河套平原的意外和奇跡前,先讓我們跟隨著母親河奔騰的腳步,看看她為她的兒女們帶來了什么……
展開中國地圖
黃河的恩賜不言而喻:
她在上游和中游沖刷
帶來了膏潤深厚的黃土
積淀而形成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
在下游
她經過千萬年
無數次決、溢、改道、沖積
形成坦蕩無垠的華北大平原
在上游的下段和中游的上段風沙之區
又特別眷顧她這里的兒女們
饋贈給他們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以及長城內外遼闊的大草原
但是黃河母親
并不讓她的兒女們
依偎在自己的懷抱里平安長大
她不斷地用滔天的洪水災害捶打著兒女
吞噬過無數生命和財產
從西漢文帝時到民國二十七年
共2100多年時間里
有記載的黃河決口為1590次
清末民國不足百年,河患轉劇
竟至一年數決
自有文字記載以來
黃河大改道就有26次
從封建的士大夫的
書、論、章奏、詩文中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
黃河兒女們被洪水驅趕著四散逃奔
疲憊地行走在逃荒的路上
……
黃河流經黃土高原
把大量泥沙輸入下游
全新世中期
每年約有9.75億噸泥沙瀉入下游
進入歷史時期
從西周到金代
年輸沙量增至11.6億噸
明清時期是13.3億噸
20世紀以來達到16億噸
所以,古有“斗水泥七升”之說。
明代水利專家潘季訓在秋季洪水期
經過實地測算,竟云:
“二升之水,載八升之沙”
黃河中上游產生的越來越多的泥沙
使下游河床淤積抬高
造成水患頻仍的根源
泥沙流失
又使中上游流域的植被越來越差
環境日趨惡化
黃土高原因旱澇不勻
而頻生饑荒
黃土高原上的黃河兒女們
被饑荒驅趕著背井離鄉
高原東部的晉、陜貧民
越長城、走西口
西部的甘、寧貧民
近套者入套,近河西者
則走涼、甘,度玉門而遠投西域
可以這樣說
黃河的歷史有多長
黃河兒女的逃荒史就有多長
三、河套平原是黃河的一個意外
黃河所帶來的災難
在河套地區
被一個意外改變了
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地殼運動
造成賀蘭山東側、陰山南側的
巨大斷裂帶,形成了狹長的低地
從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的黃河
本應一路東去
在路過這里時
卻循著低洼的地勢改變了流向
從今寧夏青銅峽市的峽口自北而上
在狼山折向東流
經過巴彥淖爾全境
至托克托縣由峽谷南下
至今陜西省府谷縣的黃甫川口遇到大山
向東流回她原有的軌跡上
在中國的地圖上
寫了一個大大的“幾”字
形似繩套
“河套”由此得名
這是黃河北上內蒙古高原,形成“幾字形”那一撇的河道。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
在這里開始
黃河進入了干旱風沙之區
不同于上游有豐富的水系
這里一路荒漠
黃河因缺少地表水流的補充
徑流量不大
同時這一帶坡度小,河床平緩
導致水流緩慢
一路上奔騰怒吼的黃河
在這里安靜了下來
幾無沖決堤岸之虞
黃河從烏蘭布和沙漠方向蜿蜒而來,在狼山南麓沖積形成后套平原。夏秋之交的平原上,青黃交織、一派豐收景象,縱橫交叉的條條灌渠在廣闊的平面上描繪了優美的幾何圖形
在這里
再無因黃河泛濫而顛沛流離的災民
非但如此
黃河進入河套地區后,逶迤婉轉
因河曲發達
沿烏加河道(歷史上的黃河北河)
向東的黃河水攜帶大量泥沙
經年累月沖積
在這里形成了帶狀平原
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 /高曉龍攝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
東西500里長的河套平原
負山阻河
陰山山脈的西段狼山折向西南
東段大青山支脈
自呼和浩特市東北
向東南迂回環抱
河套平原就依偎在
陰山左右拱臂之間
黃河從西、北、東三面環抱著它
宛如造物主
從遙遠的青藏高原
拋下一個巨大的繩套
圈定這一地區賜予騎馬民族
賀蘭山和陰山山脈為它阻擋著
來自西面、北面的烈風流沙
保護著遼闊豐美的草場
平原地帶則獨饒黃河灌溉之利
不待降雨而可獲豐稔
陰山:河套的天然屏障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
同時北側的陰山隔阻了
自蒙古高原南下的冷空氣
使冷空氣沿陰山北麓一路東行
至陰山與大馬群山之間較低丘陵的
集寧市、卓資縣風口進入
沖向河套平原
所以位于西部的后套平原
比位于東部的前套平原
更少受到冷空氣的影響
造成云雨少、日照多、溫度較高
擁有了豐富的光熱資源
來源于母親河的這一系列贈予
使得河套平原尤其是后套平原
比同緯度的其他地區
更適合農作物的生長
黃土高原的主要農作物
水稻、小麥、糜、谷、玉米等
皆適宜在河套的光熱條件下生長
這可以說是得天獨厚
河套地區可不待降雨而獲豐稔
打破了
“降雨量400毫米以下是荒漠草原”
的鐵律
1000萬畝良田由此產生
河套地區降水少、蒸發快,但地下和地面并不缺水。這一要感謝北上的黃河——只有在這里行走,我們才能真正體會“母親河”的真正意義。沿著黃河,飛機緩緩地掠過一片沃野,攝影師趕快按下快門,捕捉到了這阡陌交織、河渠縱橫的畫面。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
黃土膏腴
草原豐美
黃河對河套兒女的恩澤
可謂天下無雙
航拍杭錦后旗/閆巍攝▼
河套番茄豐收/高曉龍攝
磴口葵海/馬瑞平攝
綠樹成片的河套平原。 ▼
四、黃河之于河套兒女恩澤深厚
除了千畝良田
黃河贈予河套兒女的
還有數不清的湖泊
鏡湖▼
由于黃河和陰山山洪的沖積
共同作用
從黃河岸邊至狼山南麓
有五級階地斷續出現
依次為
古代河道、河漫灘
黃河沖積平原
山前沖積洪積平原
山麓洪積平原五帶
沉積物的粗細分布由北向南
相間變化
粗粒物質多出現于黃河故道
在黃河沉積分選作用下
由西向東顆粒漸細
此即農諺所謂“遠澄紅泥近澄沙”
土壤組成物質為
細砂、粉砂和亞砂土、亞粘土互層
由于長年風蝕
山前洪積扇裙前緣形成大大小小的凹地
地下水出露而成湖
在風蝕作用下
平原上也有不少碟形風蝕洼地
加上黃河改道后
留下的天然堤和古河間低地
還有些洼地是灌溉廢渠道
洼地積水成湖
所以河套平原的湖泊星羅棋布
而我們的市名“巴彥淖爾”
漢語為“富饒的湖泊”
即得名于此
其中最有名的湖泊是烏梁素海
烏梁素海 ▼
黃河流過寧夏平原后
沿狼山南麓及白云常合山
和烏拉山之間的明安川東流
因地勢原因
在烏梁素海地區折而南流
由于風沙東侵和狼山洪積往南面擴展
河床抬高
終于在1850年烏加河被淤斷
在烏梁素海地區留下了
2平方公里的河跡湖
今日在烏梁素海湖底
還有溝谷、淺灘與沙丘等河床
所具有的特征
這個河跡湖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
水面不斷擴大
到1949年
已是700多平方公里的大湖了
從4000米高空俯瞰烏梁素海,郁郁蔥蔥的蘆葦蕩與蔚藍的湖水形成了鮮明對照。 ▼
黃河對河套的饋贈
還有我們所熟知的烏蘭布和沙漠
在歷史時期
這里原來是黃河沖積平原
據考證,烏蘭布和沙漠曾經是
農業興旺的墾區和繁華的城池
隨著氣候逐年干冷
使得烏蘭布和地區生態逐年惡劣
西漢末年大亂
匈奴南入,移民棄田逃亡
大風吹破表層粘土
下層沙泥起沙成丘
漸而成片為沙地
今日這片沙漠中仍見“風蝕坑”地形
便是就地起沙的證明
陽光中的柳拐沙頭。它是烏蘭布和沙漠與黃河在磴口交鋒的戰場:在近20公里的河段上,流動沙丘已直達黃河西岸。這幅航拍圖中的綠色,便是當地政府精心培植的“鎖邊”林帶。 ▼
黃河改道
也是烏蘭布和沙漠的形成因素之一
黃河故道所沉積的粉細砂
是沙子的來源之一
風吹沙揚,形成流沙
留在故道中的粗粒物質
在干旱條件下也日益沙化
考古學家在烏蘭布和沙漠北部
黃河以西的沙漠中
發現了3條古河道遺跡
納林湖北側的黃河故道景觀。 ▼
盡管烏蘭布和沙漠的形成離不開黃河
但也因為黃河的惠澤
它成為了中國最濕潤的沙漠
豐富的地下潛水
為它提供了治理的有利條件
烏蘭布和沙漠水稻/高曉龍 攝 ▼
山地、河流、平原、丘陵溝壑、沙漠
共同組合形成現在的河套地區
河套人的舞臺
就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展開
……
關于河套的地理概念
古代的“河套”,范圍很廣:西至賀蘭山,東至山西偏關,北到狼山、大青山,南至鄂爾多斯高原。近現代的河套指的是三個“糧倉”:寧夏平原一帶為“西套”,巴彥淖爾至包頭、呼和浩特的平原地區為“東套”。狹義上的“河套”一般指的是今巴彥淖爾所在的后套平原。
“河套”一名始于明代。明代河套所指是這樣一個地區:黃河經今寧夏北流至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與臨河之間,以烏加河為主干道東折,然后流經包頭、托克托縣,再南折流往山西河曲、保德,呈“幾”字形,形似套狀,故稱河套,包括鄂爾多斯高原及后套平原、前套平原。明以前,河套稱“河南地”等。近現代,廣義河套包括東套(前套+后套)、西套,狹義為后套。
“西有奢延水,西北有黑水,經衛(按指榆林衛,今陜西榆林)南,為三岔川流入焉。又北有大河(按即黃河),自寧夏衛(今寧夏銀川)東北流經此,西經舊豐州西,折而東,經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經舊東勝衛(今呼和浩特托克托縣),又東入山西平虜衛(今山西朔州平魯區)界,地可二千里。大河三面環之,所謂河套也。”
——《明史》對河套地理范圍的敘述
這一帶(河套)在古代就是一個“少草木,多大沙”的地方。山的南邊,則是在陰山屏障之下的一個狹長的平原。
——翦伯贊《內蒙訪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