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明的早期,曾經面臨過史無前例的滅頂之災,還好扛了過去,延續了下來。從最初的小部落到如今的泱大國,我們的祖先呈現了文明的生命力。
誰能想到中華文明在萌芽時期,人類抵御風險能力最低的時候曾遭遇過史前大災難,差點被斷了根。
遠在夏朝還沒出現的公元前1900年左右,早期中華文明所在的黃河流域出現了空前絕后的大災難,龍山時代黃河流域不同地區的主要聚落在在大范圍社會崩潰和突變中紛紛迅速衰落廢棄,黃河流域的人口減少幅度甚至遠超之后黑死病肆虐的歐洲,而后者是世界史文字記載中最為黑暗的篇章。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據考古研究發現,從龍山文化向二里頭文化的過渡時期的公元前1900年前后,黃河積石峽山體滑坡形成了一個儲水量120-170億立方米的超級堰塞湖,之后迅速產生規模浩大的潰壩洪水,一路掃蕩黃河沿岸地區,“九州於塞,四瀆壅閉”。(經過現代的推算模擬+現場考察,推算出這場大洪水的峰值流量為40萬立方米每秒,是公元前9700年至今地球已知的第一大洪水)
從龍山時代到二里頭時代,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聚落總數量從1669個驟降至180個,聚落總面積從218.33平方公里銳減到47.05平方公里。換言之,二里頭時期黃河中下游聚落總數量僅為龍山時期的10.78%左右,其聚落總面積也縮小至龍山時期的21.45%左右。
——張莉 ·《文獻之外的夏代歷史——考古學的視角》
也就是說,這場超級洪水及引發的次生災害,造成的社會大崩潰使當時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人口減少了90%,聚落總面積縮減了80%。其后果是龍山時代的文明特征在物質層面蕩然無存,從日常生活用具的形制到主要聚落的地理位置都發生了空前的變化,各聚落早期發展起來的政治和經濟實力也一并灰飛煙滅。可以想像一下,大災難后中華文明剩余的人口和聚落,散布在大地上,像一鍋湯里撒胡椒面一樣。這場大災難波及范圍甚廣,幾乎給早期中華文明帶來了滅頂之災,造成了持續百年的文明衰弱時期。
只有兩個地方因為地理位置關系,劫后余生并將文明火種傳承與延續:以現在甘青地區為主的額濟納河交流區和賀蘭山以東以石峁遺址為中心的黃土高原及其周邊地區。但是在100年后出現的氣候環境干冷惡化還是導致石峁最終難以為繼。
此劫之后,黃河流域經歷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和政治經濟重組,二里頭遺址在黃河岸邊崛起,形成了一個很可能是中華文明首個早期國家。
文明之后的危機,除了抗戰之外,少有能和這次文明之前的危機相提并論的了。
中華文明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中的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和古印度文明都未能經受起歷史的考驗,湮滅在了歷史長河中,被冠以“古”字,只有中華文明歷經滄桑磨難而不倒,頑強延續了下來,偉大、磅礴、百劫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