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是中國傳統社會中的主要團體,中國人由此逐漸養成了一種行為與心理傾向,將家族的結構形態、關系模式與運作原則推廣到家族以外的團體或組織。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中,在強烈宗族主義的影響下,為了維護階層式的父權家族的團結、壯大、和諧與延續,子女必須傳宗接代、奉養父母、依順父母、隨侍父母而不遠游。在社會化的進程中,要讓后世子孫養成這些觀念、意愿并將之付諸實踐,就必須提倡與強調一套兼含有這些心理與行為要素的觀念,這便是孝道。經由自然演化與儒家影響,孝道便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講孝道,自先秦到清代的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似乎是古已有之,《孝絳圣治》章說“人之行,莫大于孝”;康熙皇帝更是“以孝治天下”。
一個“孝”字奠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封建倫理關系與社會秩序。孝道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子女以父母為主要對象的良好的社會態度,常懷孝心,包括孝敬之心與順從之心。另一方面,子女以父母為主要對象的良好社會行為,孝行,包括奉養父母、不做危及父母的事情、生兒育女、建功立業、珍惜生命、追思仙逝的長輩。此外,宗族祭祀、宗族思想、等級觀念等宗族核心內容與“尊尊”“親親”等儒家倫理關系密切。“尊尊”,就是在宗族成員之間以血緣為基礎確定的一種自然的長幼秩序與尊卑關系。“尊尊”所衍生的最主要的倫理規范就是忠義,而“親親”所行生的則是“孝悌”。通過忠、義、孝、悌倫理規范的要求,使宗族的人自覺地忠君愛國,遵守社會公共秩序,維護家族和睦。這正是封建王朝對自己的臣民的要求。
封建社會時期的統治者利用宗法倫理、宗法專制,使得封建專制制度變得尤為嚴酷。儒家倫理道德是封建家法族規的基礎理論,它已經滲透進了各項宗族祠規的條文和說教之中,使儒家的道德教化限制了社會各層面蕓蕓眾生的思想言行,為維護封建社會秩序起著“潤物無聲”的基層社會調控作用。儒家思想將修身、齊家作為治國、平天下的基礎。人們將先祖的智慧深深地刻在了祠堂、牌坊或宗譜里,先祖相信他們的子孫一代會勝過一代。因而,祠堂寄托了先祖們的美好期望,夯筑了文化的基礎。對于國人而言,這也許就是已逝去的時代的歸屬需求、身份標榜與修身、齊家的明燈。如今的一些宗祠遇到重大的節日之時也會從事開臺唱戲、聚餐等活動,非常愜意。一些新修的宗祠會被命名為書院、書含、書屋、書塾等一來顯示移風易俗、職用轉變;二來避諱封建迷信與宗族復辟的惡名。
還有一些地方會修建宗親會館,大規模地翻建先賢祠廟,吸引商業投資,營造獨特的旅游品牌,給無煙工業注入傳統文化的清流,也是鄉土建筑現代化的一種勇敢嘗試。儒家思想強調的核心德行是“仁”與“孝”,而“孝”卻是“仁”的基礎、根源與基礎條件。在孔子的儒家思想體系中,“仁”盡管是人行為的最高準則,“孝”的觀念就擔負起了將“仁”貫徹到具體行為中的責任。《孝經開宗明義》章主張“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一切品行的教化都是由“孝”派生出來的。并將行孝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一要侍奉好自己的雙親,這是行孝的起始階段;二要效忠自己的君王,這是行孝的中間階段;三要建功立業,揚名于后世,讓父母榮耀顯赫,這是行孝的最終階段。《孝經》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備受尊崇。
孝道的思想深入到了中國人的心靈,對中國傳統文化乃至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產生了深遠影響。北宋理學家張載《正蒙乾稱篇》中要求人們必須忠君事長,加強封建道德修養,恪守封建義務;這種“孝”的觀念在宋明時期產生了廣泛影響,為程朱理學提供了倫理道德方面的理論基礎。由“天、地、君、親、師”的排序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孝道”的重視。宋代以后,將“孝”與“忠”合為一體,成為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道德規范。在我國的傳統農業經濟體系及相應的特殊宗法社會結構下,宗法社會家本位,一家人皆要聽命于家長。
封建宗法社會尊重家長,教人孝道;宗法社會的國家組織、政治生活,如同一個大家族,尊皇帝為天子,教人為忠。忠孝成為了封建社會、宗法社會的主要道德規范。一些學者認為,中國傳統社會主要是以單系親族組織為原則的社會結構,這種親族組織通常是以父子關系為主線的。其他倫常關系如夫婦、長幼、君臣、朋友等,均以父子關系為準則,因此,提倡孝道就成了穩定這社會結構的最有效力量。人類學家林頓曾認為,人有三種最基本需求,即安全的需求、情感的需求、智性的需求。中國的家庭,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人的安全需求與情感需求。以“孝”為核心的家庭倫理觀念深入國人的心靈深處,對中國傳統文化乃至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產生了深遠影響。“百善孝為先”“積家而成國”“國之本在家”等也成了人人所熟知的話語。
按照至今仍在施行的中國式的籍貫制度,一個人的籍貫一般是由其父親的籍貫所決定,而并不取決于其本人的出生地。這種籍貫制度,使得中國人往往有著濃厚的家鄉觀念,從制度上保證了“身”不在故土的子孫后代能夠牢記自己的故土。人們從血緣的“親親”之情發展為孝敬祖宗神靈,祈求祖宗神靈對自己的保佑。而中國傳統文化一向對體現氏族血緣關系的“親親的人類情感的“孝”持贊許的態度。儒學又稱“仁學”,儒家倫理觀最強調的核心德行是“仁”與“孝”,但“孝”卻是“仁”的基礎根源與先決條件。在儒家思想中,“孝”凌駕于諸德諸善之上,是貫穿始終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