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發生以后,很多青壯年勞動力在戰爭中死亡,田地無人耕作,一片荒蕪。因為沒有了糧食,很多老人、婦女、兒童都餓死了,在茫茫原野上化為了累累白骨,甚是駭人。
1.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出自東漢末年曹操《蒿里行》。這是描繪戰爭所造成的凄涼的社會場景。戰爭不僅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而且嚴重破壞了社會的生產、生活秩序,影響了各種生產、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交易,使得人們的生活失去了保障,最終不得不背井離鄉,四處逃荒,很多人在逃荒的過程中因疾病或者饑餓而死,只在荒野上留下了自己的枯骨。
2. 大軍之后,必有兇年。
出自《老子·三十章》。大軍:指大的戰爭。兇年;因為戰爭過后,田地荒蕪,物資短缺,百姓死亡,故叫“兇年”。經過大的戰爭之后,國家一定會有荒年。說明戰爭給國家和百姓所帶來的必然的傷害。
3. 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出自三國魏國王粲《七哀詩》。出門遠行,一路上沒有看到別的新奇事物,只看見皚皚白骨蓋滿了整個平原。這是反映了戰爭毀滅生靈的殘酷本性。
4. 幾處敗垣圍故井,向來一一是人家。
出自宋·戴復古《淮村兵后》。垣,矮墻。向來,以前、原來。一一是,全都是。此寫經過戰爭后村落的破敗景象。故井猶在,人卻不知去向,令人為之無限地擔憂與感傷。
5. 黃塵滿面長須戰,白發生頭未得歸。
出自唐·令狐楚《塞下曲二首》之二。此寫戰士在邊塞苦戰、老而難歸的苦痛之情。字里行間隱約透露出反戰與厭戰之情。
6.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出自于唐代杜甫《兵車行》。您沒有看見青海湖畔的山頭上,從古至今戰死的將士們留下的白骨從來就沒有人去收拾。在古代戰爭當中,很多時候死去的戰士們的尸體都無人去收拾,也無人去認領,任憑尸體在戰場上腐爛,最后化為白骨。作者借此來反對戰爭,希望戰爭能夠就此停息,不要再讓更多的人拋尸荒野,死無葬身之地。
7. 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出自《孟子·離婁下》。為爭奪土地而發動戰爭,被殺死的人漫山遍野都是。為了爭奪一座城池而發動戰爭,被殺死的人滿城都是。這句話說明了因為爭奪城池土地發動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
8.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出自漢·王粲《七哀詩三首》其一。此乃寫東漢末年董卓部將作亂西京長安的慘象。出門只見白骨累累,已讓人不忍目睹了,而就在詩人上路的路邊,新的一幕慘象又出現了:一個母親棄幼子于草間,子啼聲聲,而母親聽到回頭,卻忍心揮淚而去。這是母親的罪惡呢,還是當權者、戰爭者的罪惡呢?一切盡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