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道理的話,不需要冗長多藻飾,只需要字字珠璣、言簡意賅,而中國的俗語就是這樣,每一句都值得人咂摸。也看過一些專門為各類俗語而設的欄目,但解釋大多停留在文字層面,且有些句子非常生僻少見,還有些句子竟然是封建迷信之論。
小編覺得,值得我們了解、學習的俗語必要具備三“有”,即有據、有理、有用,今天這句俗語雖然許多人只知道它的上半句,但觀其整句話的意思,不失為“三有”之金句。
上半句是“父不進子房”,講的是父親雖然是一家之主,但也不能進入兒女的隱私之地,說的是尊重。
小的時候,我們和父母是親密無間的,但是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開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男孩子會開始藏一些不健康的海報,女孩子會在筆記本里寫下自己的第一段暗戀。他們小心翼翼的在父母的羽翼下尋找一片屬于自己,不被窺探的空間。而父親如果隨意進入子女的房間,就顯得不尊重孩子。
而如果父親能夠適當地給孩子自己的空間,雖然少了掌控的踏實感,但是孩子會更加愿意親近父母。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父母的理解和疏通,而不是一味壓迫,這樣孩子更會叛逆。
再者,結了婚的兒子的房間更是不能踏入,這是又一個禁區。按照傳統的觀念、傳統的規矩,兒子兒媳結婚后是會住在兒子家的,除非兒子去上門。也就是說,兒子的房間在結了婚過后,就已經不僅僅是兒子的房間了,兒媳雖然名義上是父母新添的女兒,但是大家都清楚,兒媳終究不是你女兒。
如果父親經常進入兒子房間,難免會傳出風言風語,人言可畏,有的是人說這個父親為老不尊,一大家人都得被人說三道四。還有就是,女人剛生完孩子后,父親進入兒子房間更是不妥,因為兒媳隨時都可能在喂奶,父親闖入就非常不尊重人家隱私。
下半句雖然少有人知,卻道出了普通人的心酸。所謂“官不入民宅”,就是說當官的不要隨意進入老百姓家里,這樣很容易讓人誤會,讓人不安。
中國現在已經是人人平等,但是人們的有些舊的觀念卻并沒有消失。就比如,看到警察走進了一戶人家,就會想這家人是不是犯了事兒,而很可能警察是來給這家人送表彰錦旗的。
而且,自古以來,中國人就講究“民不與官斗”,官民之間是有階級之分的。雖然我們推倒了“三座大山”,可是誰能說上級領導去慰問普通老百姓的時候,老百姓不是激動得手都不知道往哪擱?
這句俗語前后半句都非常有道理,用在現在也是可以的,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