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是中國園林藝術的結晶,中華民族崇尚自然,寄情于山水引草木樹石為伴,以滌凈塵器,便將自然山林移置庭舍之間,營造出“盆里看山峭壁懸崖千石秀,園中賞木虬根古千萬枝春”的意境。一件優秀的盆景作品,是自然美與藝術美的巧妙結合,是天趣與神韻的體現,盆景所表現出來的“仙姿逸骨”“古拙雅秀”的氣質,所體現的大氣磅礴之雄美,波瀾浩蕩之壯闊,這朝氣、正氣、書香氣正是中國盆景藝術之精華。
中國盆景與金石書畫、詩詞歌賦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詩人用詩詞歌賦來抒發自己的情感,書畫家用書可來傳遞自己的內心世界及描繪美好事物,盆景人用盆景這個古老獨特的藝術形式來再現大自然。盆景的形成深受中國園林造景的影響,并在發展過程中受我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在構圖、布局上借鑒中國山水畫的技法,在創作理論中吸取了中國畫論的精髓,豐富自己的藝術語言。在中國傳統美學理論的影響下,中國盆景強調“形神兼備”“神似勝形似”崇尚神韻、意境及詩情畫意,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活的古董”。說它是詩,卻寓意于丘壑林泉之中;說它是畫,卻生機盎然、四時多變;說它是古董,卻富有生命。這種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樹石、盆缽、幾架三位一體的藝術品,經歷代盆景藝術家的精心雕琢,成為中國傳統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以鮮明的民族特色、古雅的藝術風格。
盆景始于漢晉,形成于唐宋,盛于明清。在當代,特別是改革開放浪潮推動了藝術市場的繁榮,促進了藝術事業的發展。早在東漢時期,陶瓷工業的發展為盆景的栽培奠定重要的物質基礎盆缽,使植物可以栽種在陶瓷器皿之中,無疑促進了當時盆景的發展和推廣。到了宋代,盆景已開始形成各具鮮明特色的山水盆景和樹木盆景兩大類。
宋代,溫州巖松組合盆景發展流傳很廣據康熙時《福建.志》記載:“侯官縣石松寺,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僧天石種松石上故居,又刻詩云,假蓋覆巖石,歲寒傲霜雪,深根蟠茯苓千,古饒風月。”溫州樂清梅溪人南宋狀元王十朋用晉代陶淵明植菊瓦盆之法,將巖松“植以瓦盆,置之小室”一舉開創了中國樹石盆景之先河。因為這時的巖松,已經制成具有藝術美的盆景,既有“藏參天復地之意”的藝術境界,又有“草木之奇者”的個性風格,它是以樹木和巖石為素材“根銜拳石”,“于盈握間”小中見大的樹石盆景藝不品。王十朋所著的《巖松記)是我國最早傳播樹石盆景的著作。盆景更能表達中國盆景的詩情畫意的藝術特點。它集山水樹樁于體,增強了完整表現的主題思想的功能.景物描寫與人物烘托在人們的內心世界起到了奇妙的作用。
國內刊物上正式提出“樹石盆景’的概念,文中提到:盆景創作,雖可一樹-石的單獨制作和欣賞,但大自然的風姿神采,常常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只有樹與石的結合,形與神的交融,才能豐富自然景觀,全面的展現天趣。
“單一樹和石的孤賞和固定模式的表現,皆有其局限性。一木不能泰華千尋;只有叢林,方能聯想茫茫林海’;只有群峰,方能展現'萬水千山;只有樹石結合,方能同時展現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因此樹石結合是全面表現自然美的物質基礎,是深人創造意境美的重要途徑,是表現中國盆景藝術特色的良好形式。
將盆景分為樹木、竹草、山水、樹石、異形微型六大類,樹石盆景傳自然之形、作者之神于一體、融作品思想性、藝術性于一爐,充分表現自然美、創造美和意境美,既弘揚民族文化,又展現時代精神,是中國盆景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盆景藝術創新的主流方向,是盆景藝術真正步人藝術殿堂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