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源于中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茶、制茶、飲茶的國家。茶樹的技培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我國云南、四川、貴州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野生茶樹和野生大茶樹最多最集中的地方。
早期,茶有很多稱謂,如“荼”、“茶”、“荈”、“槚”、“蔎”、“詫”、“茗”、“葭jia”、“葭萌”、“詫”、“盧”等,直至中唐,陸羽《茶經》之后,“茶” 字才逐漸成為官方的統一稱謂。
《茶經》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我國歷史上有神農嘗百草從而發現茶、并開創利用茶之先河的傳說。據說神農即中華民族的祖先炎帝,由此推測,我國開始發現并利用茶已有約5000年的歷史。也有人認為神農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農業、醫藥等方面集體智慧的化身,而且神農時代應該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時代,那么我國開始發現并利用茶的歷史應當在5000年以上,甚至有10000年左右。
神農氏
繼神農氏傳說之后,現在所能夠看到的文獻資料里面,有著確切的茶的記載的,最早并且最可靠的應該是漢代王褒所撰寫的《僮約》。這篇文章寫于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其中的“烹荼(“荼”是茶的早期稱呼)盡具”、“武陽買荼”,說明“荼”已經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項,并且是用來待客的貴重之物,飲茶已開始在中產階層中流行。中國從漢朝期間就養成了飲茶習慣,并于唐朝正式普及大眾。飲茶文化在唐朝發展百年之后,長安城中更出現茶店,人們能夠付錢買茶飲用。
公元780年,唐朝中期一位文人陸羽撰寫著作《茶經》3卷,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著作。內容涵蓋當時與茶有關的一切知識,包括種茶、茶的用途、制茶方法、器具、茶具與沖泡方法等。這本書讓普羅大眾更加熟悉茶葉,同時也成為將茶葉推廣到世界各地的助力。可以說,陸羽開啟了一個茶的時代,因此他被后世譽為“茶仙”,尊為“茶圣”,祀為“茶神”。
茶圣陸羽
隨著茶葉在唐朝普及化,貢茶從李唐王朝開端構成準則,歷代相傳。唐中期后,中原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都嗜茶成俗,使茶葉透過交易從南方傳到中國各地,逐漸變得大眾化。
歷史上的茶文化,以雅為主,著重于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以茶為題材的詩詞歌賦多不勝數。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進步,如今茶成為最受歡迎的三大飲料(茶、咖啡、巧克力)之一,茶文化的氣息已滲透到生活的各方面,如科技、教育、藝術、保健、經濟貿易、餐飲旅游等,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如唐造茶科所傳承歷史文化,結合現代都市潮流,融匯古今,出品高顏值好喝更方便的創意茗茶和潮玩,是時下潮人的品牌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