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沒有多少新鮮事,都是歷史在重播。為了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唐太宗李世民說要“ 以史為鏡”,告誡人們,不管是個人發(fā)展,還是治國理政,都要多吸取歷史教訓,少干糊涂事。我們今天從李斯的一生際遇里,汲取些什么呢?
一、處底層,渴望出人頭地
李斯,楚國上蔡人。此君一生有兩大特點,一是有才華,水平高。魯迅先生曾說:“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二是功利心極重。李斯從廁鼠吃糞便,倉鼠吃糧食,聯(lián)想到不同環(huán)境、不同社會地位對人尊卑貴賤的影響。進而認識到,人最大的恥辱莫過于地位卑賤,最大的悲哀莫過于窮困潦倒。最后得出結論:地位卑賤的人一定要博取功名改變命運,出人頭地。
李斯
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李斯,一個有才華、有思想的李斯,一個不愿過平淡生活、一定要出人頭地的李斯,信心滿滿的出發(fā)了。李斯在荀子那里學成帝王之術,便直奔秦國。先做呂不韋的門客,后當秦王嬴政的侍衛(wèi),終于來到了秦國權力的中心,為一展宏圖找到了最好的舞臺。
二、憑才華,實現(xiàn)平步青云
頗通帝王之術的李斯做不了帝王,但可以服務帝王,成就帝王。學會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李斯的才華,遇到了識貨的買主——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
秦始皇
有備而來的李斯初到秦國,正趕上秦莊襄王去世,秦王嬴政繼位。李斯所學,好像專為嬴政而備。“建議狂人”李斯立即開啟了這對君臣互相成就的輝煌歷程。
李贄曾說:“秦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李斯的才學不是浪得虛名。圍繞秦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和中央集權,他為嬴政提了一系列的建議,這些建議及時、實用、很有價值且影響深遠,而且大多都被嬴政采納,李斯也隨之平步青云。
(一)上《論統(tǒng)一書》,建議秦王嬴政滅諸侯成帝業(yè),一統(tǒng)天下。還是嬴政侍衛(wèi)的李斯,就利用職務之便,上《論統(tǒng)一書》,勸秦王抓住“萬世之一時”的良機,勇敢的擔當起“天下一統(tǒng)”的歷史責任。李斯的建議深得王意,堅定了秦王得信心,更激發(fā)了秦王統(tǒng)一天下的豪情。秦王接受建議,李斯由郎升長史,不久拜客卿。
(二)上《諫逐客令》,建議集天下英才,服務統(tǒng)一大業(yè)。背景是:韓國水工鄭國幫助秦國修灌溉渠(鄭國渠),后來發(fā)現(xiàn)鄭國是韓國派來以修渠為名,消耗秦國力的間諜。嬴政受一些貴族權臣的鼓動,下逐客令,將來游說的、做工程的“外國人”統(tǒng)統(tǒng)驅逐出境。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頗為狼狽的李斯在被逐途中,還是給秦王寫下《諫逐客令》。與提建議大為不同的諫書,是要改變王令,自然難度很大。李斯以頗具戰(zhàn)略的眼光,規(guī)勸秦王:如果不分青紅皂白一律驅逐外客,造成大量人才流失,不但不利于兼并天下,反而幫助敵人。秦王看罷諫書,立即取消逐客令,李斯官復原職,不久又升廷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李斯為丞相。此時的李斯,已實現(xiàn)了做人上人的夢想,達到人生的頂峰。為了幫助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帝國,李斯毫不懈怠,又獻計獻策。
(三)上《焚書儀》,建議焚毀《秦記》以外的原各諸侯國史書和私人收藏的《詩》、《書》及百家語,但禁止燒毀國家圖書館的藏書和農書、醫(yī)書。秦始皇遂下達焚書令,違者治罪。大批書籍被付之一炬,使“經書缺滅而不明,篇章棄散而不具”。
焚書的出發(fā)點,是為秦帝國的鞏固和統(tǒng)一奠定思想基礎。但,應該明白,要把剛剛喪國的六國人,特別是要把六國的知識分子的思想統(tǒng)一起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個焚書令就可以解決的。六國人可能因為自己的書籍被焚毀而心生怨憤,三十天焚書的成果必須需要三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來鞏固。隨著秦王朝二世而亡,焚書的成果沒有在政治上體現(xiàn)出來,反而成為一場文化史上的災難。
焚書
(四)建議實行郡縣制。秦朝統(tǒng)一后,關于如何治理地方,是繼續(xù)分封還是實行郡縣制,在淳于越和李斯之間,發(fā)生了激烈的爭論。秦始皇最后還是堅定地采納了李斯實行郡縣制的主張。在秦之前,由于長期實行分封制,分封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和強大的歷史慣性;而郡縣制,只有零星地實踐。在全國實行郡縣制,是一項重大的社會變革,開天辟地的事業(yè)。李斯推崇的郡縣制,是維護中央集權最佳的頂層設計,也是李斯政治生涯中最光彩奪目的成就。郡縣制影響中國二千多年,成為封建社會中央集權與治理地方最佳的選擇。秦始皇能果斷采納,也反映了一個偉大政治家的戰(zhàn)略眼光和政治策略。
三、重功利,招致滅族三代
(一)沙丘政變意動搖,一失足成千古恨。公元210年,秦始皇出巡到沙丘(河北平鄉(xiāng))時突然病危,便令中車府令趙高擬詔給在上郡的扶蘇,趕緊回咸陽治喪即位。詔書還沒發(fā)出,秦始皇就死了,趙高手握詔書,頓生邪念,他要趁此機會,擁立他輔佐的始皇少子胡亥登基。趙高很快說服了胡亥,接著找隨駕的李斯商議。趙高抓住李斯貪戀權勢富貴的弱點,說扶蘇即位必重用蒙恬,胡亥當政方永保富貴。李斯先是拒絕,繼而猶豫,最后終于同意。于是,趙高聯(lián)合李斯,矯詔逼令扶蘇、蒙恬自盡,擁立胡亥登基。
由于秦始皇死得太突然,尚未立太子,這給趙高、李斯矯詔以可趁之機。雖太子未立,但在秦始皇心里、在朝野,公子扶蘇是好評如潮。《史記》稱扶蘇“剛毅而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寬仁,有政治遠見。因勸諫父親不要“坑儒”而觸怒始皇,受命前往上郡協(xié)助大將蒙恬筑長城、御匈奴。扶蘇和胡亥誰更能擔當秦之大業(yè),李斯比誰都心里有數(shù);但在趙高的利誘之下,李斯把個人的榮辱得失排在了國家大業(yè)的前面,在大是大非面前完全喪失了原則,成為野心家、陰謀家趙高的決定性幫手。
扶蘇自盡
后人曾議論,若李斯能挺身而出,堅持正義,阻止沙丘政變,保扶蘇順利登基,那么,李斯的功績當不在周公之下。其實,丞相李斯完全有能力阻止,但是李斯在眼前利益和未知利益面前,還是放棄了。不久,他腸子都悔青了。
(二)雄心不再趨奉迎,為求富貴失晚節(jié) 。作為沙丘政變的總導演趙高,在胡亥即位后大權在握;得位不正的胡亥,不但窮奢極欲,還大殺宗室兄弟和老功臣,大興徭役,造成民怨沸騰,引發(fā)陳勝、吳廣起義。被邊緣化的李斯多次進諫,均自討沒趣。加之李斯兒子阻止起義軍西進不力,罪及李斯。李斯非常恐懼,為保住官祿,開始對秦二世阿諛奉承,上《嚴行督責書》,夸胡亥采取嚴酷刑罰來督責,真是個好辦法。李斯最后一點人格尊嚴喪失殆盡,也沒有換來秦二世的好感。更要命的事還在后頭。
(三)榮華富貴成泡影,驅狗逐兔已是夢。在沙丘政變成功之后,作為主謀的趙高,一心要除掉李斯。看到新皇帝不待見李斯,趙高就陷害李斯,說李斯父子私通“盜賊”要造反。秦二世立即逮捕李斯,并命趙高來治罪。公元208年的冬天,李斯被腰斬在咸陽街頭,全家大小三族全被殺害。臨刑前,李斯對兒子說:“我想跟你一道,再牽著黃狗,出上蔡東門獵逐狡兔,還能辦到嗎?”
四、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
在“學而優(yōu)則仕”的圣人教誨下,有多少天下寒士,“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寒窗苦讀十幾載,一朝成才掌權柄;又有多少人成功后,經不住利益的考驗,觸法犯律,身陷囹圄。李斯成于才華,亡于功利的悲劇,還要反復上演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