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居彝族民居類型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瓦房、土掌房、閃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大分散、小聚居是彝族居住的主要特點。在彝區,各地、各支系傳承的居室建筑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并與當地的居住習俗有密切關聯,從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地址;從房間的分置到什物的堆放;從建筑結構到民居信仰和禁忌,都表現出獨特的民族風情。
中文名稱
彝族民居
外文名稱
Yi Style Houses
類型
瓦房、土掌房、閃片房、垛木房
地理位置
川滇黔桂彝族聚居區
村寨 彝族是農牧兼營的民族,村寨的分布與坐落有其獨特的傳承。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區、半山區,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選擇向陽山麓,順山修建,以山腰、山梁處居多,山腳、河谷地帶較少。《元陽縣志》載:"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壯麗、資源豐富的山區,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層層,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種,多數村寨都有一條水溝從中流過。"
民居 在中國西南地區,彝族分布范圍較廣。因此,其民居類型為適應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響,而顯得比較復雜,不過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卻有廣泛的代表性。一般說來,彝族民居類型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瓦房、土掌房、閃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
居住習俗 彝族實行一夫五妻制的小家庭,兒女婚后另建住房,自立門戶,僅幼子與父母同住。彝家院落寬敞,以供生產和生活之便,尤其是在置辦紅白喜事時,可以廣納賓客。居室內,正房堂屋靠墻處供奉著天地祖宗處于牌位,供桌上擺設著香爐及虎、獅雕像;正中安放八仙桌,用于接待客人;左側有常年不熄的火塘,由三塊石頭支成,俗稱"鍋莊",用以取暖御寒,熱水烤茶,火塘周圍是家人圍坐議事的地方。正房兩側房間為當家兒子媳婦的臥室,兼存放貴重物品。一般長子居左,次子居右。老人、小孩及客房設在側廂房。大門后做磨房,正房樓上是糧倉,樓下為畜廄。
佛教建筑 南詔國時期,彝族先民的建筑藝術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這主要體現在大理崇圣寺千尋塔上。千尋塔造型與同時代西安小雁塔相似,云南地方文獻也常提到唐朝大將恭韜、徽義造塔等情況,由此,有學者認為千尋塔有內陸漢族工匠參與設計和建造,這是有可能的。崇圣寺三塔建成后,已經受住了兩次地震的考驗,一次是明正德乙亥年(1515)大理地震,千尋塔"折裂如破竹",但十來天后又自行彌合。另一次是1925年大理發生強烈地震,城內房舍十室九塌,而千尋塔卻僅震落塔剎。這充分證明了南詔國人民高超的建筑藝術。
城市宮殿 南詔建國后,一度以陽苴咩城為政治中心,在這里修建了古城池和宮殿,規模和布局都有其獨到之處,如《云南志》載:"陽苴咩城,南詔大衙門,上重樓,左右又有階道,高二丈余,湬(音紂)以青石為磴。樓前方二三里,南北城門相對,大和來往通衢也。從樓下門行三百步至第二重門,門屋五間。兩行門樓相對,各有片旁 (匾額),并清平官、大軍將、六曹長宅也。入第二重門,行二百余步,至第三重門。門列戟,上有重樓。入門是屏墻。又行一百余步,至大廳,階高丈余。重屋制如蛛網,架空無柱。兩邊皆有門樓。下臨清池。大廳后小廳,小廳后即南詔宅也。客館在門樓外東南二里。館前有亭,亭臨水池。周回七里,水深數丈,魚鱉悉有。"從描述中可以看出,這一建筑群顯然是經過精心規劃的,不僅有崇階危樓,來往大道,官員住宅,亭館水池,而且其建筑藝術水平在當時也是很高的。彝族的民居建筑,因地區的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居住經濟水平和社會分層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彝族居住民俗也隨著時代的變遷在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異,一些落后、原始的住俗也漸在革以新俗;一些傳統、典型、富于民族風格的民居建筑形式也得以發展和光大,現在彝區的一些現代化建筑就吸取和保存了彝族民居的建筑結構和裝飾藝術。
云南彝族民居文化簡論(二)
四、彝族民居與價值取向 彝族受漢儒文化影響不深,封建社會"家天下"、"大一統"的政治觀念淡薄,村落居住往往表現為血緣觀念、親族感情。在彝族社會里,人們習慣以血緣關系來維護家族的利益和地位,并使血緣和居住結合在一起。如元謀縣某彝村,起、白、李三姓在血緣和地緣上截然分開,三姓以居住結為家族,土掌房頂相連,屋屋相通。大姚縣澗水塘村,劉、李兩姓以血緣劃地而居,劉姓居河之北,李姓居河之南,過去兩姓互不交往,通婚者也極少。因此,居住是維護彝族傳統社會和家族榮譽的主要手段之一。 彝族把住房、耕牛、家當視為人生的"三大件",倍加重視甚至終身為之奮斗。對于一個彝族男子來說,衡量他成家立業的標準,主要看他是否建蓋了像樣的住房。因為"家"是由夫妻、子女及其住房組成的,住房是"家"的象征,沒有住房何以為"家"。所以,要"成家"、"立業",首先要有住房。彝族夸富,不在錢財而是住房,因而許多人不管經濟多么困難,也要想方設法積錢蓋房,經濟富裕的人更是不惜花費大量錢財在住房上。對彝族人來說,建房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最終體現。彝族因受道家"天人"思想的影響,民居建筑十分注重內部安排,無不尊從某種"圖案"和"秩序"--天、地、人的秩序。民居正房堂屋靠墻處是天地祖宗牌位,供桌上陳設敬天地奉祖宗的香爐、虎、獅等圖騰雕像;正中擺八仙桌,用于接人待客;左側是長年不熄的火塘,它是彝族家庭興衰的標志。火塘除供取暖御寒、熱水烤茶待客之外,又是家庭成員圍坐議事的中心。正房兩側屋間是當家的兒子、媳婦的臥室,兼存貴重物品。一般長子居左,次子居右。正房樓上是糧倉,墻壁洞里供置祖宗靈牌。老人、小孩及客人的臥室在側廂房。大門后做磨房,畜廄在面房樓下。彝族民居內屋的這種傳統秩序,把天、地、人和老、中、青,人和物,生產和生活有機地安排,使道家所倡導的"天人合一"、長幼有序的倫理思想在居住秩序中得到了體現。五、彝族民居與宗教信仰 由于社會歷史的原因,經濟文化不發達,彝族存在著大量的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觀念和禁忌現象,同其它生活風俗習慣一樣,深深地影響著彝族民居文化特質的形成和發展。 建房過程中的宗教色彩尤為濃厚。和許多少數民族一樣,彝族視建房為家庭興衰、子孫興旺的吉兇禍福的大事,因而要請風水先生查看房基、定坐向后,方可動工。破土日、入山伐木等須選擇吉日,還要請畢摩祭祀土地神、山神。上梁更是建房過程中的重要日子,上梁日要選在有"水"和"土"的日子,且不能和房主本人的"八字"充犯。房主要請畢摩主持祭祀土地神、木神等,用公雞為橫梁點冠,祭中柱,預備糖果、饅頭等物從梁上撒給人群。橫梁架好,整棟房子就有了"靈氣"。新房落成,要請畢摩供放祖靈,開財門,送冷堂神,打灶祭灶神,要請親朋好友以示慶賀。可以說,建房過程就是一個宗教活動過程。 居住也含有宗教信仰的成份。彝族崇拜祖先,家里要有供奉祖先的靈牌位,逢年過節及有兇兆等都要祭拜祖先。堂屋正中后壁設供祖先靈牌位,是家庭神圣的精神中心。在這個意義上,堂屋是家族的精神空間。彝族崇虎,以虎為圖騰。很多彝族民居建筑上,往往雕刻一小石虎置于正房脊中部或大門上掛虎頭牌,意以避邪驅魔,保佑家運興達。 此外,彝族民居的許多部分上也附有神靈,如梁有梁神,灶有灶神,門有門神,倉有倉龍,廄有廄神,等等。透過彝族民居,可以看到彝族宗教信仰的全貌。 六、彝族民居與風俗習慣 彝族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兒女婚后另建房舍,自立門戶,僅幼子與父母同住。與此相適應,彝族民居多為兩層樓房及平房兩部分組成,或為一字形的單元屋等。彝族的紅、白喜事規模大,時間長,來賓多,宴客多在院子及廊間舉行,因而民居一般都有能擺十余桌宴席的寬敞院子,廊的寬度也以能擺一桌席為計。彝族尚黑,不僅族稱和人稱用"黑"冠之,傳統的彝族服飾也以"黑"為莊重。彝族有煙熏木料以防腐的傳統,新房建成后,要先用煙熏黑木料、墻壁,才能遷入。彝族婚禮也可以用"門"、"堂"、"房"三字概括:新娘進入夫家稱之"過門",在堂屋拜祖先、拜父母稱之"拜堂",行拜后入"新房",結婚三日"鬧喜房",三日后新人"回門",此外,男子入贅稱為"上門",女子招女婿稱為"頂門"等等。 彝族是古羌戎遺裔之一。羌族自古以石砌技術精湛聞名。舊時彝族都在住房附近建蓋有土、木、石結構的碉樓,多為五至七層,外墻用墨灰漿勾勒邊幅,有的還作彝族傳統圖畫,內側房間較寬敞,既可用于戰事防御,又可用于生活起居或存糧。彝族曾有氏族聚議的習俗,舊時許多彝族村寨在寨中心或邊緣的大古樹下,用石條建一座四面均為臺階的金字形石塔,作為氏族聚會地點,現已成為村民聚集、閑聊的場所。七、彝族民居與民族文化交流 彝族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民族共同體。在這一過程中,彝族與其它民族發生的文化接觸、交流必然體現在民居建筑中。早在戰國時期,楚將莊斫入滇,楚巫文化西遷,對彝族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自此,彝族與中原內陸長期保持著經濟、文化、政治方面的交流,彝族在其形成過程中也融合了相當數量的漢族成份。彝漢人民互相學習,互相融合,友好相處。如《武定府志》記載漢族習俗"與各省稍異者,元旦采松葉鋪地,敬客亦然;立夏之日起灰圍屋,謂蛇不敢入;六月二十四日夜,束薪為燎燃之,以腥為牲,互相饋贈,謂之火把節。"彝族也吸收了大量的漢俗及其文化。正德《云南志》卷五楚雄府說:"羅婺蠻,近年亦有富者,納粟為義館及作生員者,共俗漸同漢焚。"明、清時期,由于在壩區屯田及改土歸流,大量彝族遷入山區,形成了部分接受漢文化的彝民族群體。 正是這種長期的漢、彝文化的交融,使漢文化的影響涉及彝族文化的諸多方面,彝族民居亦不例外。彝族民居的建筑在形式及藝術風格都受到漢族建筑的影響,從正房的"一明兩暗"的內部格局到一字形、曲尺形、三合院、四合院的平面格局,以及房屋的外觀造型,都與漢族民居建筑相似。民居建筑中的圖案及裝飾,內容形式都帶有漢文化特征,如在山墻及前后檐下繪花卉、動物等圖案,三柱落地有廊檐柱,正廳八尺柱腳石雕,硬山封檐及檐口,大門頭上的龍、鳳形象等。在建筑技術方面,彝族民居的"重檐式"、"穿逗式"和"懸山式"的木構架,屋脊曲起以及斗拱、端鼻起翅、山墻柱收分、屋面凹曲等,都和漢族建筑有淵源關系。因此,彝族民居既是彝族文化的產物,又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 文化是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綜合體。從文化的主體到文化的各個側面,到每一種文化特質,都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彝族民居從建筑到居住,都不是單純的物質建構和使用過程,它包羅了彝族的世界觀和對社會生活的理解、創造,它是彝族文化的綜合產物,同時也是彝族古老文化的縮影。注釋: ①云南省博物館:《元謀縣大墩子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學報》,1977年1期 ②李朝真:《關于干欄式、井干式建筑的由來和發展》,《云南文物》,1992年第3l期。 ③馮漢驥:《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銅器研究》,《考古》,1963年第6期。 ④《中國建筑簡史》,第一冊,第36頁。
涼山彝族喜溫涼,惡酷熱,多居住在海拔1500--3000米的溫涼地帶。民間有俚語:"彝入住高山"。由于歷史上部族社會結構和內爭外患,形成涼山彝族傳統住宅的"聚族而居"、"據險而居"、"靠山而居"三大特點。雜姓村落和平壩、河畔村落是近代開始出現的。同時,涼山彝族村落多是三、五十戶,大村落的居民僅百余戶。歷史上彝族聚居的腹心地域無集鎮無街市。涼山彝族社會流行兒子結婚后獨立門戶,父母又與小兒子同住,所以涼山彝族住宅不尚深宅大院。傳統住宅布局是以土墻、竹籬、柴籬園圍成方形院落,院外四周植樹,院門為木框木門,院內修建人字形頂一字形住房,屋門矮而寬,門兩側各留50厘米見方小窗,有的不設窗孔。
涼山彝族住房不甚高大,標準住房為長10-15米,寬5-6米的長方型建筑,屋檐及地3.5米左右。建筑以木為主,采用原木為柱為梁為橫桿,穿榫呈現"樹"型屋架.表現出涼山彝族歷史上與大山與森林休戚相關的樸素原始的建筑美學觀。住宅四壁或土或木,屋頂上面蓋長約六尺寬七、八寸的云杉木板.俗稱"瓦板",加橫木壓石固定。雨水順杉木紋路而下,通光透氣。涼山彝族傳統住宅又有"瓦板房"的別號。走進這類新房,杉木的清香仿佛引人進入原始森林的狩豬木屋。
涼山彝族住宅內分左中右三部分.入門正中為中堂,中堂靠右上方設火塘.用三塊象鼻型雕花鍋莊石架鍋,塘火終年不熄,是彝族待客和家事活動的中心。火塘左邊,用木板或竹籬隔成內屋,有中門相通.為女主人臥室并收藏貴重物品,入門右側為畜圈。屋內上層空間設竹樓。竹樓左段儲糧,中段堆放柴草,右段為客房或未婚子女居室。
涼山彝族民居也有不少變異建筑,主要表現在蓋房材料,如瓦房、茅草房、壓泥箭竹房、薄沙石板房。大戶人家和不少村落還建有多層高碉土樓。現代涼山彝鄉住宅變化最為顯著.向磚木結構建筑發展,普通另設畜圈。一些富戶開始修建磚混結構、花園庭院式的新房。古老的涼山彝族民居洞開了窗戶,吹進了現代風。
風籬房
豐富多彩的彝族建筑形式中較古老的一種居住形式。今撒尼人建蓋的牛車棚、舂碓棚就是古代風籬的延續和發展。風籬的建筑結構特別簡單,用兩根上端帶杈的樹桿插入土中做柱子,用一根樹桿橫搭在兩根柱子的樹杈上做梁,再用數根樹桿并排搭在梁上,一端落地,成一面坡式的墻,其上覆蓋樹枝、茅草之類的東西,用來遮風避雨。這種居住形式的發明改變的彝族先民"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檜巢"的穴居生活,是彝族建筑史上的一大發明和進步。土庫房
以圭山鄉海邑村為典型。這種房子俗稱"土掌房",以土、木、石為原料,一般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關牧畜。屋頂平坦,其構造是以塊石做墻基,用土坯或泥土夯墻,無柱無梁,在筑好的墻上直接鋪上一層木棍、木板或木條,上覆茅草,再鋪一層不含雜質的泥土,灑水抿捶,形成平臺。它既是屋頂,又是曬臺和涼臺;既可曬糧食,又可曬衣物,十分實用。房屋的大小不一,人口多、經濟狀況不好的則蓋得較狹小。土庫房的特點是結構簡單,保暖防寒,防火性能好,且結實牢固,酷似碉堡,故又有"碉樓""碉房"之稱。
茅草房
西街口鄉月湖一帶保存較多。一般為土木結構,以石塊墊基,夯土筑墻,用結實的圓木或方木為柱。雖是夯土為墻,卻十分牢固,傳幾代人而不坍塌。茅草房為雙面坡斜頂,用草蓋頂。蓋草頂時,先打盡草絨,潑上冷水讓風吹,接著放火燎茅草,浸透水的部分因風吹不干而不被火燃燒,形成結實的草頂。這種房屋建蓋時,山墻筑得較高,高度超過茅草屋頂,并在山墻上蓋石板。其作用是,發生火災時讓山墻擋住風力和火苗,控制火勢,盡量避免火舌亂竄,殃及四周鄰居。這種茅草屋比起磚瓦房簡陋,但節約費用冬暖夏涼。
籬笆房
主要分布在圭山鄉的合和村一帶。這種房屋的結構與瓦房相同,上、下兩層,上層倉儲糧食,下層住人,關牲畜,屋頂蓋瓦片。以條石做墻基,以竹條、樹條或藤條編織成籬笆,再糊上泥巴,涂刷平坦,成為墻壁。
石板房
主要分布在圭山鄉的糯黑村。這一帶綠樹成蔭,群山環抱,為這里的彝族提供了建蓋房屋的木材和石料。勤勞智慧的彝族人民借此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石板房。這種房子多為兩層樓房,樓上、樓下各三間,梁、柱、椽、樓均為木料,山墻、背墻和圍墻用石板壘砌,地板用薄石板鋪成。該村附近的群山多為石山,人們上山采石,依照石頭的紋理改制成大小不等的石板條,建造出比磚木、土木結構更為堅固結實,更為整齊美觀的石板房。
⒈自然村寨的選址及其聚落特點 彝族是農牧兼營的民族,村寨的分布與座落有其獨特的傳承,其居住村落多選擇在地勢險要的高山或斜坡上,或接近河谷的向陽山坡。這樣有險可守,有路可走;高能望遠并有水源,耕地以及水草牧場。一般高山區多為散居,平壩河谷地則以集居為主,這是彝寨典型的聚落特點。
2。住宅擇址 按傳統習慣,選擇住宅基址-般都要經過相宅和卜宅兩個步驟,這與民間俗信是分不開的。
⑴相宅 彝族民間對待住宅基址有-套傳承的相法,但各地不盡相同。一般皆以"上邊有坡養羊,下邊有田種糧"為理想之居地,主張住宅應選在依山傍水、土肥草美之處。由此有許多選擇屋基的禁忌,如涼山彝區忌門戶所對之山為禿山,否則不吉,家貧;如對IU樹茂草盛,戶主就會發達;房前有水為上吉,忌房后有水,否則易發山洪,危及房屋等等。雜居區則多受漢族風水觀念之影響,擇房基多考慮"龍脈"寶地。
⑵卜宅 相宅以后還須卜宅, 以定吉兇。不僅要按日月星辰和戶主、主婦的歲位命宮推算,一些物象占來預卜家宅以后的吉兇。四川美姑彝村相沿的傳統卜宅方法則有滾蛋、立米和燒羊胛骨等類。滾蛋,彝稱為"瓦切比",方法是戶主執一雞蛋在相好的地基上滾畢,然后在地上隨意置三塊石頭支起-鍋煮蛋。煮后撈出剝皮,看蛋窩是否正而不偏,正為吉,否則另擇居地。立米,彝稱"查確比",戶主以手握住五顆大米,片刻后,再把米豎立于地面上,插入土中時要按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及中土的順序,使米粒呈÷狀,再拿-碗扣住。次日查看,若出現米粒丟失、倒地等現象均不吉,得另擇地基。燒羊胛骨,彝稱"約丕基",需延請祭司畢摩行此卜術。即把火草放在羊胛骨上燒燃畢,看胛骨上被燒出的裂紋來定吉兇,以四方開紋為上吉,一字紋為中平,交叉紋為不吉。若地基宅址一再選不好,可以與能選上自己這塊宅基地的戶主交換土地。
⒊民居類型 彝族分布甚廣,居住類型多樣。典型的民居樣式有貴州彝區的杈杈房、涼山的棚屋(風籬式);小涼山的木羅羅(井干式);大小涼山的瓦板房、草房,滇,黔彝區的一字房(上棟下宇型):滇南彝區的土掌房(平頂式);雜居區的三房一照壁、 三合院及四合院(庭院式)等,呈現出明顯的地域特點。列舉其中如下:
⑴杈杈房 是舊時彝族的傳統民居,流行于貴州彝區,為貧苦階層居住的一種簡易房舍。一般以兩根插入地下的樹叉作柱子,一根樹棒橫在叉上作為橫梁房架,四面用茅草遮掩而成,無墻壁。是--種風籬居所的古老居住形式。涼山過去的原始棚屋也屬此類。
⑵木羅羅 是小涼山森林地區的傳統民居。采用原木縱橫交錯疊置成井干式結構,構成房屋的壁體,為由下部支撐結構和上部庇護結構組合而成的復合式純木結構的民居建筑,習稱為"木羅羅"。
⑶瓦板房 是大小涼山彝區的傳統居住型式。有土墻和竹笆墻兩種。上置棟梁,構成房架,雙斜面人字形屋頂,蓋以木瓦板二層,下層鋪滿,上層則于兩板相砌處置一板,再用石塊復壓其上。木板用刀剖砍,不以鋸解,便于雨水順木板紋路而下。因木板起瓦之作用,故得名"瓦板房"。
⑷土掌房 滇南彝區傳統民居。先用粘土筑成墻,墻高達二至三米時,用木椽封頂,頂上再鋪粘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屋頂,可作曬場或涼臺,多為平房,也有的設二
至三層樓。其特點是冬暖夏涼。此種房屋多為依山而建。
⑸三房一照壁 流行于云南大理巍山等地彝區。主房順山勢依山而建,兩側耳房較低,再加一照壁,為土木結構的組合建筑。多數為草房,少數為瓦房,有帶廈和不帶廈兩種。房形有實心房、空心房;吊廈、鸚哥房用木板搭成踩樓。主房高于耳房,主次分明,布局協調。前面垂檐,形成前出廊的格局,以一排柱子為主的屋架承重,四柱落地,左右后三方用土基墻圍護,前面及中央用木板為隔。主房山墻到頂,屋面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