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觀念中,多年來一直認為馬的進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腳趾數量減少的同時,它的體形不斷增大,牙齒也逐漸從適合吃樹葉和林地植物轉變為適合吃草。然而,化石(盡管并不完整)卻告訴了我們與之相反的事實:物種的快速多樣化和滅絕。只有一根承重趾的馬和有三根承重趾的馬也曾生活在同一時期,盡管它們生活在不同的棲息地。這篇文章會告訴你一匹馬5600萬年的完整進化之路。
馬科現有的所有成員都屬于同一個屬:馬屬。然而,在過去的5600萬年中,生活在同一時期的馬科動物曾經多達12 個屬,它們的外形往往相差很大。
早期的馬科動物
與今天的馬科動物不同,早期的馬有多根腳趾,是生活在森林里的食草動物。始祖馬有相對較短的臉、低冠齒和三根承重趾,每一根腳趾的末端都是小蹄。始祖馬體形的變化很大——在長達17.5 萬年的全球變暖期內,它們體形縮小了30%,變得和貓差不多大小。當溫度再次降低時,它們則變大了,其體高達到50厘米左右。那些過去曾被認為是始祖馬牙齒和骨骼的化石,現在則被認為混入了其他物種的骨骼化石。其中一些物種具有馬的特征,另一些則沒有,科學家們認為只有前者是馬科動物。
中期的馬科動物
漸新馬生活在距今3000 多萬年前的北美洲。它們又被稱為間馬,因為它們兼具早期馬和現代馬的特點。在大約2000萬年前的中新世時期,氣候變得干燥,森林面積減小,草地面積增大。結果,馬科動物迅速多樣化,一些新物種體形變大了,另一些則體形變小了。到中新世末期(大約530萬年前),馬科動物的種類達到頂峰,有12個以上的屬。
有一段時間,北美洲的平原上既有單趾馬,也有多趾馬;既有吃樹葉的馬,也有吃草的馬。然而,只有那些食性和蹄子像現代馬一樣的物種存活到了今天。
草原古馬是最早吃草的馬種之一。它們生活在1000 多萬年前,體高約122 厘米(12 掌),像現代馬一樣有長長的臉,長著一排頰齒。腿變長,橈骨和尺骨合并,這些變化使它們能以更高效的方式獲得速度和耐力,從而有助于它們逃脫新進化出來的平原食肉動物的追捕。
有著長長的腿、像踩著高蹺的馬,比如三趾馬,出現在中新世初期。雖然這些食草動物有多根腳趾,但只有一根承重趾。它們的種族曾經非常興盛,存在了大約2200 萬年。它們趁著合適的時機,遷徙到了歐洲和亞洲。然而,隨著現代馬的出現,以及在洞斑鬣狗等捕獵者的捕食下,它們也滅絕了。
大約1200萬年前,一種類似于現代馬的單蹄馬——恐馬在北美洲出現。又過了800萬年,第一個馬屬物種才出現,但它們一出現,快速的多樣化便隨之而來。當晚上新世到更新世期間地球的氣溫下降時,它們就像其他馬科動物一樣,通過因海平面下降而形成的臨時陸橋向東半球遷徙。在那之后的某個時期——由于某個現在仍然未知的原因——北美洲所有的馬科動物都滅絕了。直到16世紀歐洲人引進現代馬,馬科動物才再次出現在北美洲。
現存的馬科動物
馬屬現存的成員可以分為非馬的斑馬與驢,以及馬。它們都是食草動物,只有一根功能正常的腳趾和一生都在生長的高冠齒。最著名的非馬馬屬動物是斑馬。斑馬皮毛上黑白相間的條紋很容易辨認,它們有三種——細紋斑馬、山斑馬和平原斑馬。北非和亞洲都有野驢,家驢就是從非洲野驢馴化而來的。
在馬種中,只有普氏野馬繼續生活在野外。在1969年最后一匹“真正”的野生普氏野馬消失后,人工捕捉飼養的普氏野馬被成功地放歸野外,重建了野外種群。另一種野生的馬屬動物——歐洲野馬在19 世紀就已經滅絕了。
馬最早被馴化是在6000 年前。從那以后,人們將它們與驢雜交以繁育騾子和驢騾,并為不同的目的繁育出不同的品種和類型,將它們運往世界各地。這導致了一些地方的驢和馬的野生種群數量激增,而這些地方之前從未出現過這些種群。
馬科各成員之間的關系
馬科動物和它們的近親(包括貘和犀牛)都屬于奇蹄目。下面這張圖顯示了現存的馬科動物(馬屬的所有成員)之間的關系。400多萬年前,它們分成了非馬的斑馬與驢,以及馬。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馬科中有些物種的分化是近期才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