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濉水之戰
濉水之戰發生于公元前205年,是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在這場戰役中,項羽以三萬人大破劉邦六十萬人,濉水被血染成紅色,尸體遍野,濉水被其阻塞,為之不流。漢軍幾近全軍覆沒!
高祖二年四月,劉邦聯合了五路諸侯,乘項羽攻齊之機。從洛陽出師東征。劉邦率聯軍56萬,在路上又收附了彭越的3萬余人,一舉攻入彭城,占領楚都。
得勝的劉邦陶醉于一時的勝利,放松戒備,天天擺酒慶賀,恣意享樂,“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史記·項羽本記》)。項羽聽到彭城失陷的消息,一面分兵繼續攻齊,一面自率精兵3萬回救彭城。項羽由魯(今山東曲阜)出胡陵(今山東魚臺東南),進至蕭縣(今蕭縣西北),出其不意,由西而東襲擊聯軍的側背。從早晨戰至中午,大破聯軍,殲滅聯軍10萬余人。聯軍向西南敗逃,楚軍乘勝追擊,在今縣城北渠溝一帶將漢軍團團包圍。
劉邦所率聯軍由五個諸侯國軍隊臨時組成,軍令不能統一,既不能相互配合,又矛盾重重,抵擋不住楚軍凌厲的攻勢。聯軍濉水被圍后,劉邦驚魂未定,還未來得及組織反攻,各路諸侯軍便爭相逃命,慌不擇路,互相踐踏,死者無數。楚軍乘聯軍混亂之機發起猛攻。3萬精兵一陣猛殺,聯軍又死傷數萬人,尸首棄入濉水,“濉水為之不流”(《史記·項羽本記》)。恰巧此刻刮起西北大風,一時間,天昏地暗,飛沙走石,劉邦忙率殘兵且戰且退。及至突出重圍逃到下邑(今碭山),身邊僅有數十騎。
濉水一戰,項羽以精兵3萬大敗劉邦幾十萬軍隊,為后世留下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2、 還定三秦之戰
漢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二年六月,楚漢戰爭中,漢王劉邦攻占關中(指函谷關以西
地區)的作戰。
元年二月,項羽、劉邦滅秦戰爭結束,項羽憑借其軍事實力,裂土分封18個諸侯王,自封為西楚霸王。為困鎖可能與其爭奪天下的劉邦,將巴(郡治江州,今四川重慶市北嘉陵江北岸)、蜀(郡治成都,今屬四川)、漢中(今陜西秦嶺以南及湖北西部三郡)封于劉邦,迫其離開關中。并將關中分割為三,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為王,企圖以三秦王控制關中,防止劉邦東進。
五月,齊人田榮起兵反楚,兼并三齊(指項羽分封諸侯時,在原齊國故地封立的齊、膠東、濟北三個諸侯國,含今山東大部)。項羽率軍自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北上擊齊。劉邦采納大將韓信建議,決計突襲關中,東向與項羽分爭天下。八月,劉邦以韓信為大將,曹參、樊噲為先鋒,由南鄭(今陜西漢中市城東)發兵,潛出故道(因臨故道水得名,治今陜西鳳縣北風州之西),突襲雍王章邯屬地陳倉(今陜西寶雞市東)(參見陳倉之戰)。章邯從雍都廢丘(今陜西興平東南)倉促率軍馳援,被漢軍擊敗,分別退向廢丘、好峙(今陜西乾縣東)。漢軍乘勝分路追擊,再敗章邯軍于壤東(今陜西武功東南)、好峙,又將退至廢丘的章邯殘部包圍。
同時分兵數路略地。周勃軍攻漆縣(今陜西彬縣),擊破章平(章邯弟,一說章邯子)及雍將姚印部,攻占濟(今陜西隴縣西南)、隴(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回軍攻克郿(今陜西眉縣東渭河北岸)、頻陽(今陜西富平東北)諸地;靳歙、酈商軍攻占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北地(郡治義渠,今甘肅寧縣西)等郡;灌嬰軍兵抵櫟陽(塞都,今陜西富平東南),迫塞王司馬欣出降。漢軍繼續向北深入,兵至上郡(郡治膚施,今陜西榆林南魚河堡),翟王董翳亦出降。至此,漢軍攻占關中大部,基本實現了還定三秦的戰略目的。
點評:此戰,韓信出其不意奇襲陳倉,爾后,連續作戰,分兵略地,迅速占領關中大部,取得對楚的初戰勝利。
3、 滎陽之戰
楚漢滎陽之戰
漢王劉邦在彭城大敗后逃至下邑(今安徽碭山),收集散亡的士卒,于漢二年(前205年)五月駐軍滎陽(今河南滎陽北)南。蕭何又發關中老弱前往增援,漢軍復振。劉邦筑通道以取敖倉(在成皋,為秦所建之糧倉)粟濟軍。這樣,楚漢雙方在此對峙了一年多。項羽屢次侵奪甬道,漢軍乏食,劉邦向項羽求和,請割滎陽以西為漢地,項羽不同意。當時為項羽出謀劃策的主要是亞父范增,陳平用計離間項、范君臣,項羽果然中計懷疑范增,范增怒而辭歸,中道病死,項羽失去臂助。
漢三年(前204年)項羽圍滎陽急,漢軍絕食,危在旦夕。陳平先將城內二千余女子穿上軍裝,在晚上放出東門,楚軍以為漢軍,四面合擊;同時,將軍紀信裝扮成劉邦模樣,乘坐漢王車駕,馳赴楚營,聲稱:“食盡,漢王降。”楚軍信以為真,山呼萬歲,奔到城東圍觀。劉邦趁機率領數十騎從東門逃遁,紀信則為項羽所燒死。劉邦臨逃前又令周苛、魏豹和樅公守滎陽。魏豹就是項羽分封的西魏王,后叛楚附漢。周苛與樅公商量,認為“反國之王,難與守城。”就殺了魏豹。后城破,周苛、樅公都為項羽所殺?!?/p>
4、井陘之戰
公元前204年爆發的井陘之戰,是楚漢戰爭中漢大將韓信指揮的,在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一帶對趙軍的一次出奇制勝的進攻作戰。在這次戰役中,韓信以不到3萬的劣勢兵力,背水列陣,奇襲趙營,一舉殲滅號稱20萬的趙軍,韓斬趙軍主將陳余,活捉趙王歇,滅亡了項羽分封的趙國,為劉邦最終戰勝項羽、統一全國創造了有利的戰略態勢?!?/p>
公元前205年,項羽在彭城大敗劉邦,這使得許多諸侯紛紛背漢歸楚,劉邦
的處境十分艱難。為了擺脫這一不利局面,劉邦采納了張良等人的建議,制定了正面堅守、側翼發展、敵后襲擾的戰略方針。命大將韓信率軍開辟北方戰場,逐次殲滅黃河以北的割據勢力,向楚軍側背發展,就是這一戰略計劃的重要環節之一。
公元前205年,韓信首先率軍擊滅了魏王豹,平定魏地。
當時,黃河北岸尚有代(今山西北部)、趙(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個割據勢力。它們都投靠項羽,成為楚的羽翼。漢要滅楚,就必須先翦除這些諸侯國,使項羽陷于孤立。
韓信針對這些割據勢力只圖據地自保、互不救援的弱點,便向劉邦提出進一步開辟北方戰場,逐次消滅代、趙、燕,東擊田齊,南絕楚軍糧道,對楚軍實施側翼迂回,最后同劉邦會師滎陽的作戰計劃。它得到了劉邦的贊許和批準。
公元前205年閏九月,韓信率軍平定代地,活捉代國的相國夏說。戰斗剛剛結束,劉邦就把韓信的精兵調往滎陽一帶去正面抗擊項羽的進攻。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統率3萬名新近招募
的部隊,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對趙國發起攻擊。趙王歇、趙軍主帥陳余聞訊后,即以號稱20萬的大軍集結于井陘口防守。
井陘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就是現在河北獲鹿西10里的土木關。在它以西,有一條長約幾十公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于大部隊的行動。當時趙軍先期扼守住井陘口,居高臨下,以逸待勞,且兵力雄厚,處于優勢和主動地位。反觀韓信,麾下只有數萬之眾,且系新募之卒,千里行軍,士氣雖高漲,但身體卻疲乏,處于劣勢和被動地位。
當時趙軍主帥陳余手下的廣武君李左車,很有戰略頭腦。他向陳余認真地分析了敵情和地形:韓信越過黃河,實施外線作戰,前段時間俘虜了魏王豹、夏說,并乘勝進攻趙國,士氣旺盛,“其鋒不可擋”,所以趙軍必須暫時避開漢軍的鋒芒。但是漢軍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弱點。這主要表現為,漢軍的軍糧必須從千里以外運送,補給困難。井陘口道路狹窄,車馬不能并行,因此漢軍糧秣輸送一定滯后不濟。鑒于這一分析,李左車進而向陳余建議:由他帶領奇兵3萬人馬從小道出擊,去奪取漢軍的輜重,切斷韓信的糧道;
而由陳余本人統率趙軍主力深溝高壘,堅壁不戰,與韓信軍周旋相持。李左車認為只要運用這一戰法,就能使得韓信求戰不得,后退無路,不出10天,就可以徹底消滅漢軍;否則,趙軍是一定會被漢軍打敗的。
然而,剛愎自用且又迂腐疏闊的陳余卻拘泥于“義兵不用詐謀奇計”的教條,且認為韓信兵少且疲,不應避而不擊,斷然拒絕采納李左車的正確作戰方案。
韓信探知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采納,趙軍主帥陳余有輕敵情緒和希圖速決的情況后,非常高興,當即制定了出奇制勝、一舉破趙的良策。他指揮部隊開進到距井陘口30里的地方扎下營寨。到了半夜時分,迅速實施作戰部署:一面挑選2000名輕騎,讓他們每人手持一面漢軍的紅色戰旗,由偏僻小路迂回到趙軍大營側翼的抱犢寨山(今河北井陘縣北)潛伏下來,準備乘隙襲占趙軍大營,斷敵歸路;一面又派出1萬人為前鋒,乘著夜深人靜、趙軍未察之際,越過井陘口,到綿蔓水(今河北井陘縣境內)東岸背靠河水布列陣勢,以迷惑調動趙軍,增長其輕敵情緒。部署甫定,東方天際晨曦微露,決戰的一天悄然來臨了。
趙軍對潛伏的漢軍毫無覺察,望見漢軍背水列陣,無路可以退兵,都禁不住竊竊哂笑,認為韓信置兵于“死地”,根本不懂得用兵的常識,因而對漢軍更加輕視。今天看來,當
時趙軍的哂笑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兵法上明確規定,布陣要“右倍山陵,前左水澤”,韓信反其道而用之,豈不是可笑之至?
天亮之后,韓信親自率領漢軍,打著大將的旗幟,攜帶大將的儀仗鼓號,向井陘口東邊的趙軍進逼過去。趙軍見狀,果然躊躇滿志,離營迎戰。兩軍戈矛相交,廝殺了一陣子后,韓信就佯裝戰敗,讓部下胡亂扔掉旗鼓儀仗,向綿蔓水方向后撤,與事先在那里背水列陣的部隊迅速會合,趙王歇和陳余誤以為漢軍真的打了敗仗,豈肯輕易放過機會,于是就揮軍追擊,傾全力猛攻背水陣,企圖一舉全殲漢軍。
“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
漢軍士兵看到前有強敵,后有水阻,無路可退,所以人人死戰,個個拚命,趙軍的兇猛攻勢就這樣被抑制住了。這時,埋伏在趙軍營壘翼側的漢軍二千輕騎則乘著趙軍大營空虛無備,突然出擊,襲占趙營。他們迅速拔下趙軍旗幟,插上漢軍戰旗,一時間紅旗林立,迎風招展,好不威風。
趙軍久攻背水陣不下,陳余不得已只好下令收兵。這時趙軍才猛然發現自己
大營上插滿了漢軍紅色戰旗,老巢已經易手。這樣一來,趙軍上下頓時驚恐大亂,紛紛逃散。占據趙軍大營的漢軍輕騎見趙軍潰亂,當即乘機出擊,從側后切斷了趙軍的歸路;而韓信則指揮漢軍主力全線發起反擊。趙軍倉皇向泜水(今河北獲鹿南2.5公里,現在已被湮塞)方向敗退,被漢軍追上,結果全部就殲,陳余被殺,趙王歇和李左車束手就擒。井陘之戰以韓信大獲全勝,一舉滅趙而降下帷幕。
井陘之戰的結局,對楚漢戰爭的整個進程具有重大的意義。漢軍的勝利,使得其在戰略全局上漸獲優勢,即消滅了北方戰場上最強勁的敵手,為下一步“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平定燕地創造了聲勢和前提,并為東進擊齊鋪平了道路,從而造就了孤立項羽的有利態勢。這雖然是一次戰役規模的戰爭,但卻有著戰略性質的地位。
在井陘之戰中,雙方在作戰指揮上的得失高下是顯而易見的。韓信取得作戰勝利,關鍵在于他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有計劃地制造和利用趙軍的錯誤,巧妙地掌握士卒“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孫子兵法·九地篇》)這一心理狀態,奇正并用,背水列陣,靈活用兵,出奇制勝,速戰速決,從而一舉全殲趙軍,譜寫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精彩篇章。趙軍的失
敗,則在于主帥陳余迂腐而又傲慢,并拒絕采納謀士李左車正確的作戰方案,昧于了解漢軍的作戰意圖。終于使趙軍喪失了優勢和主動地位,在處處被動中遭到全殲。
井陘之戰給后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啟示。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兵法的運用,貴在靈活創新,切忌死板教條。這正如宋代岳飛所說的那樣:“先陣后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在這方面,那位曾經在2100多年前“戰必勝,攻必克”,的風云人物韓信堪稱表率。
5、彭城之戰
中國楚漢戰爭中,項羽擊敗劉邦于彭城(今江蘇 徐州)的一次奔襲戰。秦亡后,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諸侯。劉邦被封為漢王,都南鄭(今陜西漢中),為爭奪天下,劉邦乘項羽攻打齊、趙之機,擊敗章邯、董翳、司馬欣三王,奪占關中。漢王二年(公元前205)三月,劉邦聯絡諸侯,在洛陽聲討項羽,揭開了楚漢戰爭序幕。
6、垓下之戰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漢戰爭中,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沱河北岸)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