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一定聽過「斷、舍、離」這個網絡流行語,意思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去多馀的事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提出「斷、舍、離」這個概念的,是一位日本人山下英子。近年,她在日本宣揚這個知易行難的概念。既出席活動,又開班教授日本人如何身體力行,做到「斷、舍、離」;還親自以「雜物管理諮詢師」身份,幫客戶「執屋」,成為一門專業服務。在日本很受歡迎,并且上電視訪談節目,又現身紀錄片,介紹如何以「斷、舍、離」方式,把家居重新整理。
山下英子教人丟棄自己覺得「不需要、不舒服、不愉快」的物品,也要放棄對物欲的追求;買東西前要三思,切忌丟棄舊東西,再買新東西回來。最后,住宅整理干凈了,辦公室也整潔了,人和身處的環境,從外在到內在,可以煥然一新。
「斷、舍、離」其實很簡單,山下英子指出,要思考什么東西,是「最適合現在的自己」,以及哪些東西,會「讓自己感到最愉快,也最常用」。這個思考必須以「自己」為主角,而不是「物品」;即是說,當你要收拾東西時,在篩選過程中,要問自己與這個物品的關系。
原來,在收拾時,我們總會覺得物品丟棄可惜,或者覺得「總有一日會用到」而留著。如果有這種情況,主角就是物品而不是自己了。那么,所謂收拾也只是把一些其實已經沒有用的東西,放到看不見的地方。
因此,「斷、舍、離」就是取舍選擇物品的技巧;重點就在于,不再讓沒有用的物品存留,只有對現在的自己來說,是最需要、最合適,有存在價值的,才留下來。所以,「斷、舍、離」的目的,不是整理或者收納,把房間弄干凈;整理收納是著眼于如何保管物品,「斷」和「舍」是斷絕不必要的東西,舍棄多馀的雜物。然后反復執行斷與舍,從而達到「離」的境界,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但是,甚么東西算是有用?如何界定什么是最需要、最合適呢?不少朋友對舊東西,總是有點情意結,難以舍棄。山下英子舉了一個很生動的例子,她把堆滿雜物的房間比作腸道,屋內物品,因為某些理由無法丟棄而堆積;另外,還會有其他物品不斷進入屋內。這種情況,就好像不停吃但卻無法排泄,于是變成便秘。「斷、舍、離」可以是一劑瀉藥,解決便秘。如果可以因此而改變生活習慣,便可徹底解決問題。
要以自己為主軸,舍棄多馀物品,又是一個怎樣的概念?舉個例子,在便利店買東西時,隨手拿的即棄筷子,拿回家后沒有用便收起來,家中的即棄筷子有沒有用?當然有,但自己卻不會在家中用即棄筷子。這類不常用的東西,往往在不知不覺間,塞滿了抽屜。山下英子提醒我們,因為「覺得可惜」,于是就陷入了「只不過是可以使用就難以丟棄」的困局。她指出,這就是讓物品成為收拾過程中的主軸而不是自己。
山下英子在大約二十年前一次禪修時,悟出「斷、舍、離」的道理。她看見僧侶們很珍惜必需品,沒有多馀的東西。寺廟每個角落都打掃得干干凈凈,營造出令人神清氣爽的空間。她仔細思量后領悟到,我們的生活可說是連續不斷的「加法」。這個想要、那個也想要,于是沒有實際用途的東西,不斷加進我們生活中。她提出,要將「加法」生活,轉換為「減法」生活,減去不必要的物品,讓生活重新擁有清爽的環境。在不知不覺之間,讓每個人重新回歸基本,從而變得輕松。
其實,山下英子的「斷、舍、離」不是一本談執屋,或者如何整理家居的書,而是探索如何改變心靈,以具體行動帶來心靈的變化。只要行動,心靈就會跟上腳步。換句話說,「斷、舍、離」就是「動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