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不知道,獅子也有很多不同的亞種,各個的長相都不一樣:北邊有北非的巴巴里獅(已滅絕),雄獅長著濃密的鬃毛,甚至肚子下面也有長鬃毛。
有巴巴里獅血統的獅子
南邊有南非獅,就是我們在動物園和紀錄片里最常見的獅子;生活在沙漠地區的卡拉哈里獅,皮毛呈灰黃色,身材苗條,雄獅鬃毛較少。
北京動物園的白化獅子
還有兩個亞種生活在亞洲,即伊朗的波斯獅(已滅絕)和現在生活在印度吉爾自然保護區的少量印度獅。
印度獅,印度吉爾森林公園
歷史上,獅子的分布范圍主要是非洲、南歐和近東,跟中國的“虎文化”類似,這些地區也都有悠久的“獅文化”。獅子變成“看門狗”,就是從這些地方開始的。
在獅子的發源地,獅子形象的作用也與中國虎類似,一是表示兇猛,二是用來辟邪。在非洲,獅子往往象征部落首領的權威,在首領的椅子等用品中都可以看到獅子的形象。
在亞洲西部和南歐出土的文物中,也有不少獅子形象,比如古巴比倫一座城墻上的彩色釉磚浮雕獅子。該雄獅身材勻稱、昂首闊步,以側面示人,鬃毛短而密,似乎略打卷,腹下有毛,或許當年分布在那里的獅子亞種就是這種長相,可惜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巴比倫浮雕獅子
中國從來沒有野生獅子的紀錄,直到戰國時期中國人才知道有獅子這種動物,東漢以后活的獅子才通過絲綢之路被“進口”到國內。
因為感受不到獅子對人畜的實際危險,中國人幾乎不強調獅的兇猛或者人與獅的對抗(這是西亞、南歐藝術品中常見的主題),而是更多地把獅子這種“殊方異獸”作為吉祥護佑的象征,創造了大量馴服的、通人性的、有靈氣的獅子形象。
北朝/隋:方格牛獅象紋蜀錦
而且,似乎是“古已有之”的一種心理,“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古人仿佛也覺得“進口”的獅子大約比“國產”的虎要厲害,因此中國文化語境中的獅子與實際存在的那種動物,距離越來越遠。
唐朝獅子形象銀盤,國家博物館藏
在中國,最常見的獅子形象是看門或者鎮墓的一對獸。據學者考察,在門前豎立“守護獅子”,其實最早是亞洲西部地區的傳統。
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等地不少古代宮殿、神廟、王陵甚至街道遺址中,都有石雕獅子。在印度、東南亞和西藏,佛教經常使用獅子形象,比如著名的騎著獅子的文殊菩薩,現在在很多唐卡上都可以看到。
甘肅敦煌莫高窟第275窟西壁,北涼時期坐雙獅子寶座的彌勒菩薩像
中國民間多用獅子形象辟邪消災,這一點與虎形象類似。在北方,有我們很熟悉的門墩或者石橋上的石獅子。
在北京,最經典的獅子形象是清代皇家建筑中的守門獅子(北京動物園大門里也有一對,做工精細),它們一般承襲了隋唐之后更接近“獅子狗”的獅子形象:頭大、嘴寬、臉圓、卷毛、蹲坐、踩球,看上去親切多于威嚴。
北京琉璃廠獅子
在臺南(尤其是安平)和福建,有種“劍獅”形象,即一個雄獅頭嘴里咬著一把劍,當地人用木雕、石刻、泥塑等方式,將其當作建筑裝飾,為的是求一個“持劍擋煞邪魔退,護鄉佑民保平安”。
閩南劍獅
為什么中國的獅子形象從東漢往后,越來越接近獅子狗?這是一個有待深入研究的問題。不過我們知道,在幾千年前的西亞,已經出現了把獅子塑造得比較像狗的做法。
巴比倫獅子金杯
伊拉克尼撒巴廟的守護獅子
公元前5世紀比較寫實的石獅子
在古代的日本,每個神社拜殿前,都必須有一對很像中國看門獅子的動物,其中張嘴的叫“獅子”,閉嘴的叫“狛犬”,這已經明顯把獅子“犬化”了。
日本的“獅子”和“狛犬”
看來,獅子變成“看門狗”是一個文化流傳的過程,從西亞到東亞,其間的形象雖然有變化,但是這個傳統保留下來了。
順便說一嘴,《北京舊聞叢書》中說,有個地方曾經是清代屬于正黃旗內的博爾濟吉特氏、原封一等公額爾克戴青家族墓地,“看守”這個地方的也有兩只獅子,而且是兩只鐵獅子。
鐵獅子每只高二米許,鑄鐵制作,里邊空心,工藝水平高,不生銹。所以,這個地方的名字叫做“鐵獅子墳”。現在離北京師范大學不遠。
不過很可惜的是,那對巨大的鐵獅子最終消失在了1958年大躍進大煉鋼鐵的熔爐之中。這似乎是一個諷刺,從猛獸到看門獸,再到一團熊熊烈火,獅子們可以說是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