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都斯坦位于印度西北部,包括今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地區 。清代乾隆,嘉慶時期,新疆地方官吏和部族首領向清宮進貢了大量的具有伊斯蘭風格的玉器,被乾隆定名為“痕都斯坦玉器”。這些玉器主要包括三個來源,一是北印度地區雕刻的“印度玉”;二是土耳其地區的“土耳其玉”;三是新疆玉工在當地雕刻的玉器。因上述三個地區都信奉伊斯蘭教,其玉雕的風格又相近 ,因此,現代統稱為“伊斯蘭玉器”。
痕都斯坦玉器主要分為盛食物用的器皿和雜器兩大類。盛食物器有碗、盤、杯、壺等;雜器有瓶、罐、盒、燈盤、文房用具、香爐等,中國傳統玉器中的禮玉器,佩飾玉器卻很少。痕都斯坦玉器的材質主要為透閃石,與新疆和田玉玉質基本相同,顏色多為青色、白色,并呈透明和半透明狀。痕都斯坦玉器的造型具有鮮明的特點,大多用圓體,常用自然的花卉果實和動物形象設計器型,形式活潑多變。玉器上用寫實的花卉果蔬題材為裝飾圖案 ,尤以連枝紋為多見。此外還有菊花、葵花、桃實等。器物多雕有耳和足,耳或柄一般作成枝葉花果型,足下雕成花狀,設計非常精美。
痕都斯坦玉玉材純凈,一般一器一色,部分玉器鑲嵌金銀細絲,及紅、綠、黃、藍寶石或玻璃,呈現出典型的阿拉伯華麗的裝飾風格。痕都斯坦玉器的花紋多采用剔地陽紋,所有隱起花紋都磨去了雕刻痕跡,顯得特別圓潤。該類玉器原來并無銘文,但進入清宮后,許多玉器在造辦處被加刻了年款和御制詩。
乾隆時期,內務府專門設置了仿制痕都斯坦玉器的玉作坊(蘇州也在仿制),這些“西番作”玉器沒有采取照搬復制的方法制作,而是吸取其造型別致,花紋流暢,胎體透薄的特點,結合中國工藝的傳統作法,創造出帶有“西番作”風格的玉器 ,這種中西結合的玉器,直接影響了后來我國玉器制作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