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樂時期青花瓷片
2:不同時期瓷片上精美的青花圖案,所代表的是不同時代的繪畫風格,這些獨特的繪畫藝術,也是判斷青花瓷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瓷片的欣賞過程中,我們發現不同時期青花瓷器上的花紋、圖案、人物故事等裝飾圖案時代特征十分明顯。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受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統治者愛好的影響。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齊景公喜歡穿紫色的王袍,于是全國的人們都穿紫衣。楚王喜歡細腰子女,全國女子都用不吃飯的辦法來減肥。以至街頭出現了這樣的兒歌:“人人穿紫衣,穿上就神氣;升官又發財,不用再費力!楚王好細腰,細腰多苗條,三年不吃飯,餓成水蛇腰!”由此可見一個封建國家元首的個人愛好,都會在當時的社會文化、經濟、軍事及藝術品等各個方面以不同的方式體現出來。
明代的正德皇帝喜歡伊斯蘭教,所以當時許多青花瓷片的裝飾圖案都反映出非常濃厚伊斯蘭教文化色彩,文飾多繪“回紋”和“吉祥”的圖案。所以說,正德時期多寫阿拉伯文是當時瓷器的突出時代特點。到了嘉靖皇帝青花瓷器的裝飾卻是另一種風格,由于嘉靖皇帝迷戀道教,瓷器上無論造型,還是花紋圖案道教色彩都非常濃厚。瓷片上經常見到的圖案有八仙、八卦、如意、云鶴、老子講經等。另外在瓷片明代中晚期嬰戲圖的繪畫手法也獨具時代特色,這時期瓷器畫片的嬰兒頭部與其身體大小不成比例,頭部偏大,腦勺部后凸,寥寥幾筆把嬰兒天真活撥、調皮玩耍的兒童性格描繪的惟妙惟肖。每當見到這些瓷片的圖案時,我頭腦反映的第一感覺它是明代中晚期的瓷器,因為畫片的時代特征明顯。同一時期青花瓷片的繪畫風格與完整的青花器物的畫風是基本相同的,不同的是保存完好的青花器物的花紋圖案,代表的是當時繪畫藝術一種完美的藝術形象,而瓷片上花紋圖案所代表的是這種完美藝術其中的一部分。雖然有殘缺,但不失藝術的美感。在我們不具備欣賞一件完整的明代青花器物精品的條件下,不妨首先欣賞它們其中的一部分——明代時期的青花瓷片,仔細研究其中的繪畫風格,總結當時繪畫藝術的時代特征,對于我們從瓷器畫片中分析、鑒賞明代青花瓷器會有很大的幫助。
明代中晚期的嬰戲、人物圖瓷片
3:瓷片上的紀年款,是器物上原有的“身份證”,雖然,有的身份證存在著造假嫌疑,但對于鑒定器物的具體年代仍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在瓷片市場的交易中,帶“天”帶“地”帶“款”的瓷片最為難得,價格也最貴。那么,何為“天”、何為“地”、何為“款”呢?其實這是玩瓷器圈內人的一種“行話”。所謂的“天”即代表的是器物的口沿,“地”代表的是器物的底足,“款”代表的是瓷器上的紀年款、干支款、吉祥款等。研究瓷片的人都知道,在器物的口沿和底足上反映出瓷器的年代特征最為明顯,研究價值也最高。所以帶“天”、帶“地”的瓷片倍受收藏者的喜愛。而瓷片上的紀年款,則是當年這些瓷器生產年代的身份證。在明代以前,景德鎮瓷器多不書款,永樂以后,開始在官窯上書寫本朝年號款,干支款、圖記款,吉祥款、等款字多以青花書寫。除了永樂、宣德、弘治、萬歷朝有篆書款外,其余多為楷書款,且以六字雙行和四字款為主,一般為“大明XX年制”。成化、正德時亦有極少數寫“造”字款識。款字外加雙欄圈或雙方框,書寫位置一般于器物的器底面,也有在器里心、口沿或器身上。
瓷片上常見永樂、成化時期的青花紀年款
這些瓷片上的紀年款識,不僅僅是生產瓷器年代的重要依據。也是皇家御用瓷器的重要標志,您可別小看這個紀年款,有了這個款識、瓷器的制作工藝也比較精細,絕大多數器物會被陶瓷專家鑒定為皇宮里“御用”的瓷器,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官窯”。如果瓷器被定為官窯燒制品,有了“皇家戶口”,那可就身價百倍了。我們經常在文物拍賣會上看到這樣的情景,兩件尺寸大小相等,年代相近、制作工藝相似的瓷器文物商品,有款的一件與無款的一件拍賣成交價相差懸殊。
2007年7月6日,在北京一家最著名文物拍賣會上,一件乾隆粉彩大瓶以兩千四百零八萬元的價格成交,收藏者對此感到十分欣喜,認為自己撿到一個“大漏”。他認為此瓷瓶的心理價位是三千萬以上,因為此瓶沒有底款,許多有實力的大買家沒敢貿然下手,以至讓他撿到一個大便宜。有紀年款的青花瓷器在當今文物市場的成交價格遠遠高于其同類文物商品價格。在青花瓷片市場的交易中,被大家認可帶“官窯”款的青花瓷片也“子以母貴”,一片帶款、品相較好的青花瓷片,其市場成交價早已突破了5萬元。可見瓷器上的款識無論是對于瓷器鑒定,還是對于瓷片鑒賞及其身價的影響都非同一般。
另外,在明代中期以后,吉語款在青花瓷器上開始大量出現。在青花瓷片中較為常見的吉語款有:成化年間的|“富貴佳器”、“萬福攸同”、“天下太平”、隆慶年間的“萬古長青”、天啟年間的“永保太平”。崇禎年間款識與天啟年間的款識明顯不同,多以“齋”命名,如“從菊齋”、“博古齋”、“雨香齋”等。吉祥款的大量出現,反映出明代中晚期青花瓷器在文字裝飾方面新的創意,這些瓷片上的吉祥款識雖然有的在瓷器上使用的時間較短,有的使用時間較長,與器物本身的具體年代存在一定的誤差,但它畢竟縮小了鑒定瓷器年代的范圍。對于青花瓷器的鑒定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三:如何正確認識瓷片鑒賞與青花瓷器的鑒定關系。
青花瓷片鑒賞與青花瓷器的關系是點與面的關系,是個體與整體的關系。通過對大量瓷片的研究,我們可以準確掌握某一時期青花瓷器的時代特征,而不是全部。只有兩者有效的相互結合,才能提高我們的鑒定水平。
現在我們鑒定一件青花瓷器,主要是從瓷器的造型、文飾、釉色、重量、底款等五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這五個方面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忽視每一個方面,就會給我們鑒定工作帶來偏差。在對明代大量青花瓷片鑒賞的同時,通過觀察、比較我們可以了解一些明代不同時期青花器物的花紋、底款、釉色、等方面的變化規律。而不是能夠全面掌握青花瓷器鑒定的基本要點。如在鑒定青花瓷器文物時,瓷器的造型在文物鑒定真偽的過程中所占的參考系數比例相當大,明代不同時期青花瓷器的造型變化有的非常明顯。有經驗的瓷器鑒定專家在鑒定文物時,只要看一眼瓷器的造型,就能大概斷定出它的歷史年代,而且準確性在百分之七八十以上。可見瓷器造型在文物鑒定中的重要性。
另外,瓷器的本身重量也是鑒定瓷器真偽的一個重要參考依據,在瓷器鑒定過程中,瓷器的重量通常被內行人士稱之為手頭兒,在鑒定瓷器時專家們為什么總是要親自上手拿一拿,掂一掂器物呢?這其中很大的成分是在測試瓷器的手頭兒,兩件外表相同年代不同的瓷器,行內專家只要拿起來感覺器物手頭的輕重,就能分辨出它們的不同年代,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手感認識。而且,這種手感體會只能在不斷的實踐中獲得,即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完整青花器物鑒賞,給人的感覺是一種工藝藝術美,青花瓷片雖然殘缺,但這絲毫不影響藝術價值,就像威納斯女神,雖然她的胳膊殘缺了,但人們并沒有因為她的殘臂而低估她藝術品價值。
青花瓷片的鑒賞,雖然與整個青花器物的鑒定還存在著一些差距,但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可以互補的關系,完整的青花器物在文物鑒定中,有著器物造型、手感重量等鑒定方面的鑒定參考依據。但青花瓷片因為殘缺瓷釉與瓷胎結合的緊密程度、陶土提煉的是否精細這些在文物鑒定中經常提到的鑒定依據,在完整的青花器物中這些特征就不十分明顯,而在瓷片鑒賞中這些特點就暴露的一覽無余。俗話說的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青花瓷片鑒賞與完整青花器物的鑒定關系是互補的關系,是1+1>2的關系,如果我們在鑒定瓷器工作中能夠吸取雙方彼此的特點。加以融合吸收運用到工作中去,那么我們對明代青花瓷器的鑒定欣賞水平將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另外特別應該注意的是,由于青花瓷片越來越受到青花瓷器愛好者追捧,致使其市場價格也一路飆升。在瓷片市場中青花瓷片的高仿贗品在市場已經大量出現。2008年,一位有著多年收藏瓷器經驗的老專家,在古玩市場上花了35塊錢,買到了一塊帶有“至治年造”的青花瓷片,引起了整個陶瓷界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因為如果這片青花殘片是真品的話,他它將改寫我國青花瓷器有關紀年款的發掘歷史,其價值至少在100萬元以上,如果是瓷片贗品它可能分文不值。
圍繞著這片青花瓷片“真”與“假”的問題,國內著名的陶瓷專家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有的認為這片瓷片是真品無疑,有的專家認為這塊瓷片是元代的不假,但瓷片中青花落款是后人新加上去的。因為爭論雙方都是古陶瓷行業“知名”的人士,一時間很難讓人們分辨出這塊青花瓷片究竟是價值連城的“瓷片王”,還是仿古瓷器中一塊假冒偽劣的“贗品”。最后這塊瓷片經過瓷片博物館白明先生和科學儀器的雙重鑒定,總算有了一個令人信服的結果,兩種結果一致認為這是一塊現代高仿的元代瓷片精品。
這件事應該引起我們剛剛涉入青花瓷片收藏朋友們的警覺,不要天真的認為瓷片沒有“假貨”,在購買瓷器時最好請一些“內行”人士作為參謀,以免買到新仿的瓷片,誤入明代青花瓷片欣賞鑒定的歧途。形成對明代青花瓷片鑒賞概念上的誤區。
以上論述觀點是我個人對明代青花瓷片與青花瓷器欣賞鑒定聯系一些淺顯的認識,不足之處,請各位同行朋友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