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精美的羅漢塑像早已被人們廣泛報道,其來龍去脈已經大體揭曉,存世數量依然無以確認,但現存的完好塑像都在國外可能已是不爭的事實了。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City),遼代易縣素三彩羅漢像共有兩尊,此為其中之一:
佛教在遼代發展的背景是:遼代佛教基本上繼承盛唐的教學佛教。早在唐朝唐武宗發動滅佛事件時因為河北諸藩鎮不聽從,大量僧侶與佛教文物流向河北地區,使得當地佛教文化蓬逢發展。902年龍化州建開教寺,為佛教北傳契丹的起始點。918年遼上京又建佛寺,佛教逐漸為契丹人所信仰和崇尚。926年遼朝滅渤海國后,俘渤海僧人崇文等57人至上京,又建天雄寺。此后,諸京和各州縣也相繼修建寺廟。938年遼朝領有燕雲十六州後,此地逐漸發展成佛教文化重心,到遼朝晚期「僧侶、佛寺之數冠北方」。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
匯集各類資料可以簡明的知道:這組遼代等身三彩羅漢像,早年被認定為唐代作品,總計16尊,出自河北省易縣八佛洼。《易縣志稿》載八佛洼在峨眉寺溝底之東北,亦稱百佛洞、百佛山;又載寺中舊有佛像七十二,皆瓷制。1912年有北京古董商向德國漢學家兜售了一尊,其後全部被盜叱鼉常^程中至少毀棄了三尊,二戰期間藏於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的一尊亦毀于戰火。
二戰期間藏於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的此尊毀于戰火:
舊藏于河北易縣白玉山峨嵋寺八佛洼山洞中的多尊三彩羅漢,民國初年被日本人寺澤鹿之助首次發現后,又被德國漢學家貝爾契斯基所注意.各方古董商勾結村民欲將羅漢偷運至北京售賣,得知此事后易縣官衙加以制止,但為時已晚,大部分羅漢已被竊走,一時未運出的羅漢也因村民的爭奪而被打碎.據稱,殘存的碎片被運到易縣官衙后院,但之后便下落不明。
河北易縣,藏有大羅漢的山洞被稱作"睒(shan)子洞",洞口處在一極陡峭和隱蔽的山中:

羅漢像來自于河北易縣的一個山洞--睒子洞,據考察,此洞最早始于明正德年開始存放佛像,即非戰爭所致,也非僧人貯藏.這更多的只是民間的一種宗教信仰.當時洞內尚有僧人修煉,并修建佛堂,因此睒子洞在當時也可被認為是一座寺廟.康熙六年時,當地百姓集資重修了洞內所藏的佛像.雍正時,由于陵寢的圈點,此洞亦在陵寢管轄區域內.又據山下寺廟乾隆年間所立石碑來看,所題碑文的國子監官員并非知道睒子洞一事,故碑文中未見有記載.清皇陵的管理嚴格,相對的封閉了睒子洞不被世人所干擾。當年德國人泊津斯基(Perzynski Friedrich)拍攝的洞內照片:
當歷史輪回至二百年后,那些熟知睒子洞的百姓早已湮沒于歷史,無人知道這樣一處山洞的秘密.清朝的末落,踏訪入西陵內的人越來越多,塵封百年的睒子洞終被發現,洞內的佛像則在古董商、當地百姓、官衙各方利益的爭奪下,七零八落,至今可見的羅漢像收藏于國外的一些博物館中。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Royal Ontario Museum, Canada):

根據目前西方對幸存大羅漢的調查可知,現收藏三彩大羅漢的博物館或機構分別為:大英博物館一尊、波士頓美術館一尊、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二尊、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一尊、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一尊、日本私人收藏一尊、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一尊、德國柏林博物館亦曾收藏一尊,但已毀于二戰.2007年的國寶檔案節目中,還透露出美國克里弗蘭博物館還收藏有一尊殘像。美國堪薩斯城 納爾遜.雅堅斯藝術博物館(Nelson-Artkins Museum of Art, Kansas City):
此尊有殘頭部補塑,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the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大羅漢的研究著文國外要遠早于國內,國內的研究著文主要見于2003年2月的《文物春秋》.相關文章有《易縣婁亭龍門寺睒子洞調查記》、《談河北易縣八佛洼遼代三彩陶羅漢》、《關于原屬直隸省易縣的陶羅漢》、《賓夕法尼亞大學收藏的一尊易州羅漢造像》,之后還有2005年5月《關于易縣羅漢的研究》、2005年8月《易縣八佛洼遼三彩羅漢組像流失記》、2009年1月的《加拿大安省皇家博物館的遼三彩羅漢塑像》等.而國外最早記述羅漢的文章早在1913年就已可見。法國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館( Musée Guimet , Paris):
民國時期大古董商盧芹齋(C.T.Loo),經手售賣的中國古董文物不計其數,為歐美的各大博物館撐起了半壁江山。人們確信,“紅樓”倒手的中國文物可以充滿一座世界頂級的博物館,現在西方各主要博物館、重要的私人收藏家和拍賣場上都時常閃過盧的身影,并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來解釋其古玩的傳承性。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的中國文物與盧芹齋的關系重大,其中一尊大羅漢像的底座既是他眾多交易的贈送品(見下圖)。
如果大家僅對故事感興趣,還不能說對歷史和文物有了完整的了解。能說明器物真相和表現出人們為何如此珍愛他們的根本理由,是要將造像能細膩的觀察,從而來體驗古人的藝術創造力是何等的出神入化和惟妙惟肖的工藝。梁思成在《中國雕塑史》說:“其貌皆似真容,其衣褶亦甚寫實。……或容態雍容,……或蹙眉作懇切狀,要之皆各有個性,不徒為空泛虛緲之神像。其妙肖可與羅馬造像比。皆由對于平時神情精細觀察造成之肖像也。不唯容貌也,即其身體之結構,衣服之披垂,莫不以寫實為主;其第三量之觀察至精微,故成忠實表現,不亞于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最精作品也。”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展出的大羅漢像,其面部的塑造極具細膩的寫實特征,帶來的是一種久已的視覺沖擊:
大都會博物館藏有兩尊品相完美的易縣大羅漢像,應該是出于同一個佛窟洞穴。脆弱的泥身羅漢,躲過了戰亂紛紛風雨飄搖的年月,在異國他鄉潔凈、安逸和寬闊的展廳中,他們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相對而視,可能只是在夜深人靜天地陰陽交匯之時會有更多心靈上的感應交流。
法國吉美博物館藏的遼代素三彩瓷盤,在燒造的釉料色彩上具有一致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