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4 青白釉盤口瓶
繁昌窯的罐類多為直口, 微敞口、圓唇、平唇,有長直頸、短直頸,多有瓜棱腹或橢圓腹,有些在肩部置雙系、四系,圈足或內凹假圈足。宿松縣隘口鄉石室墓出土有一件繁昌窯青白釉四系瓜棱蓋罐(見圖3),通高14.9厘米,口徑8厘米,足徑8.2厘米,直口,平唇,筒頸,平頂蓋,瓜棱圓腹,圈足微外撇,肩部按四泥條橫系,蓋頂和頸中部均飾有弦紋,黃白色胎,胎體較薄。釉色米白略閃青,通體施釉,器形規整。伴出的還有三件繁昌窯青白釉盤口瓶(見圖4),其造型、釉色均相同,瓶高36.4~36.8厘米,口徑11厘米,足徑10.3~10.6厘米,盤口,短頸,橢圓腹,矮圈足。外壁滿釉,底露胎,胎呈黃白色,胎質細膩堅實,釉白中閃青黃色,滋潤光亮。
在安徽博物院藏繁昌窯青白瓷瓶類中,有一件造型較新穎別致的刻花六管瓶,出土于望江縣護城村。六管瓶又稱多管瓶,宋代時南方龍泉窯青釉產品多見,后來向北方窯口發展,磁州窯系也燒造生產。因其瓶肩部直立安裝五根管或六根管而得名。南北方各瓷窯燒制的六管瓶造型略有差異,六管瓶大都出于墓葬,其用途有兩說,一是陪葬冥器,二是焚香宗教供器。繁昌窯青白釉刻花六管瓶,高13厘米,口徑4.4厘米,底徑6.2厘米。瓶口部為蓮蓬狀,分布著六個小孔,邊緣一周凸起,下部一圈覆蓮瓣形紋,斜直肩,瓶身肩部周圍塑有直立的六空管與器體相通,弧腹,外壁刻一周花卉紋,圈足。青白釉黃中泛青色,光亮。繁昌窯生產的六管瓶,瓶身多是光素無飾,這件刻花裝飾頗為少見。
圖7 青白釉蓮辬紋杯
古代瓷杯主要功能是用來飲酒,包括高足杯。繁昌窯高足杯內腹皆無釉,有的杯內底中心有一圓窩,不是作為酒杯,而是佛教用器,又叫“凈水杯”。1984年6月繁昌縣五十萬伏電站工地出土的繁昌窯青白釉斜直紋高足杯(見圖5),通高11.2厘米,口徑12厘米,底徑6.3厘米,杯外壁刻斜直紋,侈口外撇,弧腹,直柱,中間有一道凸棱,寬厚圈足。青白釉泛青黃,有細開片。繁昌窯的高足杯種類繁多,其中有描述過的刻斜直紋杯,有杯身外飾蓮瓣紋裝飾的,有刻劃纏枝花卉的,亦有光素無紋的。杯口有做成花口形、二道弦紋侈口、外撇沿等形狀,足部有餅足、圈足、寬厚圈足等。1972年9月在銅陵市出土的高足杯(見圖6),其造型頗為獨特,器高8.6厘米,口徑6.2厘米,底徑4.6厘米,杯足微撇,飾有二道弦紋,圓腹,腹部刻劃纏枝花卉,底托分兩層直柱,中間用一圈凸棱紋相隔,杯底作一周下垂的覆蓮瓣紋。1987年2月陳衍麟先生在繁昌柯家沖窯址采集了一件無柄式的杯(見圖7),青白釉蓮辬紋杯,高10.2厘米,口徑11厘米,底徑3.5厘米,直口,口沿下有一道凸棱,弧腹收到底部,腹外壁一圈采用淺浮雕蓮瓣紋裝飾,餅足,青白釉泛黃閃青。
圖9 青白釉鏤空薰爐
爐的文化源遠流長,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的“青銅鼎”。青銅時代衰落,瓷器出現后,青銅鼎也早就不再作為“禮器”,鼎變成了香爐。瓷爐是古代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焚香用具。通常有蓋封閉的爐稱為薰爐,無蓋敞開的稱為香爐。安徽博物院藏繁昌窯青白釉爐有兩件(見圖8、圖9),一件為豆形爐,另一件是鏤空薰爐,兩個爐在1984年8月繁昌縣五十萬伏電站工地出土。豆形爐通高11.2厘米,口徑13厘米,底徑10.8厘米,爐淺盤式,盤口沿凸唇,直壁平底,外壁剔刻弧形紋,盤下邊緣處一圈波浪形紋,盤圈足被套在筒形的底座內,底座分二層中部一周刻劃篦紋以及不規則劃紋,座底外撇,青白釉黃中帶灰青,有小開片,盤內無釉。繁昌窯生產的爐有多種樣式,有結構繁瑣的,也有簡單的,其中最為精致而繁雜的是鏤空爐。爐分身和座兩部
分,上部爐身又有內外層結構,外層上是一個筒形狀器,敞口外卷唇,沿邊塑貼乳丁紋一周,器外壁有六個花形鏤空裝飾,下邊緣外撇。刻有鋸齒狀凹凸棱,外層下斜收似碗形,外壁刻斜條紋。內層里有一個圓筒形底座。下部為六瓣蓮花形爐座,上刻劃斜線紋,下刻劃一周仰蓮瓣紋,底邊緣外卷。通體施青白釉,釉色灰青泛黃。爐通高17厘米,口徑12厘米,底徑14厘米。
缽是一種盛儲器, 因形狀似僧人食器而得名。瓷缽在商代已開始生產,基本造型為斂口、深腹、平底缽,到五代北宋時期南北各窯口生產的缽形制上有了一些變化。繁昌窯青白釉瓷缽底有平底、假圈足和圈足幾種。1972年銅陵市異形磚廠出土了繁昌窯青白釉缽,高12.2厘米,口徑23.5厘米,底徑9.3厘米(見圖10)。缽侈口,折沿,扁圓腹,平底,青白釉青灰泛黃。在宿松縣隘口鄉石室墓出土的兩件束頸缽,形制相同,缽敞口,圓唇,束頸,折肩,弧腹,平底,假圈足,青白釉微閃黃,釉色晶瑩光亮,胎為灰白色,胎質細膩,器體規整雅致,高6.6厘米,口徑14.4厘米,底徑6.8厘米。
圖12 青白釉花口托盞
托盞是由盞和托配套使用的茶具,又稱“盞托”,它是由漢代的耳杯和托盤演變而來。瓷托盞始見于東晉、南北朝時期。唐宋以來隨著飲茶風盛行,托盞已成為當時流行的用器。常見器形為圓盤形,餅形足或圈足,盤心有的做成圓形凹槽,有的凸起一周托圈,還有盞和盞托連成一體。繁昌窯生產的托盞產品非常豐富,形制多種,有托柱較矮的、有高托柱的,還有連體的托盞等。在宋墓中出土了外形上與盞托相似的有人稱為“酒臺子”,是一個酒托臺,再加上配套酒盞合稱“臺盞”。臺盞是喝酒的酒具。繁昌窯酒臺子造型別致,內部中空,與圈足相通。繁昌窯托盞裝飾也各異,有盞外壁浮雕仰蓮瓣形,有盞與托都為花口、有托口菱花形,還有素面平沿的托盤等等。安徽博物院藏繁昌窯有兩件托盞,都是1984年6月繁昌縣城宋墓群出土的(見圖11、圖12)。繁昌窯青白釉花口托盞,一件通高7.1厘米,盞口徑8.5厘米,盞底徑3.4厘米,托口徑12.6厘米,托底徑6.2厘米。兩件托盞器形相同,裝飾相似。盞都為六瓣花口,圓弧形,圈足外壁曲折處刻劃六豎條的瓜棱形紋,呈現六瓣花形,圈足外撇,托為折沿呈六曲花口,盤面斜折沿下凹,內底置一托臺低于托盤面,臺上有圍欄,欄內平底,以防茶盞滑落,折腹,圈足。兩件托盞青白釉都泛青黃色,其中一件有小開片。托盞的造型優美別致,猶如一朵搖曳在碧水中的蓮花,充分體現了窯工高超的工藝制作水平。
繁昌窯燒造瓷器的年代可追溯到五代,北宋中后期逐漸衰落。其中繁昌窯可能曾為南唐宮廷生產過貢瓷。在唐代瓷器中青瓷及白瓷占據
主導地位,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隨著南北方窯口交流的增多,傳統北方白瓷也逐漸向南方傳播,特別到五代時期,白瓷數量急增。安徽地區五代時期墓葬出土的白瓷情況也窺見一斑。當時繁昌窯就燒制過白瓷,產品具有北方瓷的某些特征,特別是駱沖窯的白瓷,白度很高,胎釉結合緊密。由于五代時期北方發生戰亂,大批北方窯工南下,同時繁昌先后屬于揚吳和南唐政權控制,境內相對安定,生產持續發展,這對地處江南地區的繁昌窯瓷業起到促進作用,所以產品質量提升。從窯址發掘情況證實繁昌窯青白瓷創燒于五代,也是最早燒造青白瓷的窯口之一,繁昌窯在五代時期就采用了瓷石中加入高嶺土制瓷新工藝,使瓷器的溫度大大提高,不易產生變形,改善了瓷器的質量。比傳統的“二元配方”工藝起源于元代初年景德鎮的觀點要早三百年。五代北宋早中期,是繁昌窯青白瓷發展的鼎盛階段,瓷器器形豐富,特別是生產了鏤空爐、注子溫碗、托盞、高足杯、六管瓶和鳳首執壺等具有獨特風格的瓷器造型,代表了繁昌窯青白瓷的燒瓷水平,有較高的藝術、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