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說到雞首壺是魏晉時期的流行器,緊隨其后的唐代則是以雙龍耳壺和鳳首壺作為壺中的絕品。本期我們便來介紹雙龍耳壺。
青瓷雙螭耳尊 國家博物館藏
雙龍耳壺是一種流行于初唐、中唐時期的酒器,其基本的特征是壺身兩側有相對的螭龍形壺柄,龍柄從壺身伸出,龍頭倒垂入壺口,如同吸吮壺中的瓊漿玉液。其口通常為盤口,頸部多有弦紋裝飾。束腰式長頸,豐肩,鼓腹漸收,平底。
雙耳龍壺的器型當是從三國以來就在我國廣泛流行于全國的雞首壺發展而來的,但是其造型與裝飾風格都有明顯的波斯薩珊文化痕跡,強盛開放的唐朝吸收外來文化的時代標志。
上圖的兩件器物,出土于隋代小姑娘李靜訓的墓中。左面一件就是雞首壺,而右邊一件叫做傳瓶,它有兩個相連的瓶腹。這兩件器物的龍柄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傳瓶 天津博物館藏
今天,我們在國內的博物館中可以見到的傳瓶一共有兩件,另一件收藏在天津博物館,而“傳瓶”這個名稱就來自于天博這件藏品上的銘文。這兩件同屬隋代白瓷酒具,造型體積相若,但天博的這件細節更加精致。
隋代的傳瓶除了雙腹之外,造型已經非常接近于唐代的雙龍耳壺。
白瓷雙龍壺 故宮博物院藏
上面這件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白瓷雙龍耳壺,它體現了唐代雙龍耳壺的典型造型。在本土原有的雞首壺之上,唐代的工匠們吸收了西亞和中亞地區的器物特點,創造出了這種優美大氣的酒具。
雙龍耳壺在唐朝時期極為流行,多為瓷器,有青釉、白釉、三彩等多種類型。
白釉雙龍柄壺 鄭州博物館藏
出土于恭陵,使用的是稀有的含鈷元素的藍釉,這些鈷原料很可能來自于阿拉伯地區的貿易。
該件上有類似于古代青銅器的立鳥裝飾。
這件龍耳瓶使用了非常精美的貼花裝飾工藝。
唐代的雙龍耳壺多為瓷器,而保利藝術博物館收藏的這件卻是罕見的銅制,龍耳的造型異常精美。
通高49.5厘米,口徑10厘米,腹徑25.5厘米
唐代白瓷尊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唐代白瓷尊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