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青銅文化的發展軌跡3
三、漢代青銅文化的重人性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齊國, 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的局面,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在這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一切文化都在經歷巨大的挑戰,有的文化在大變革中消亡了,有的通過改頭換面而在新的社會體制中繼續存在,青銅文化就是如此。
  青銅文化在青銅文明消亡后還延續相當長一段時間是有其深刻的根源的。它根植于深厚的土壤,內涵異常豐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戰國時人們自發地對它進行過調整,給青銅文化注入了新鮮的活力,使之更適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從而保證了青銅文化在深刻而徹底的社會變革時沒有隨舊體制的消亡而消亡,但是也作了相應的必須的改革。載奴隸制之禮的青銅禮器在秦漢時消亡,而戰國出現或增多的日用器成為青銅文化的主流。
  秦是一個西鄙小國,受周禮教化不深,對青銅禮制缺乏興趣與感情,尤自商鞅變法后,以農為本,強調法制,在思想上不遵循周禮,進一步淡化了銅器的神性和禮制的味道。整個秦國,鑄造的青銅器數量不如其它六國多,工藝水平也不如六國的精。其最有特點的不是禮器,而是度量衡器。秦朝建立后,采取了“焚書坑儒”的行動,作為儒家文化物質載體的青銅文化無疑也受到浩劫,只是秦朝貴族大墓尚未有發現,故無實證。不過秦朝的青銅冶鑄業還是很先進的。秦始皇的陪葬坑中出土的銅車馬結構復雜,車蓋華麗,車輿鏤空雕飾,鞍轡金銀相錯,取結自如,通體彩繪,云氣繚繞,四馬駕車,氣派非常(注:葉濃等:《秦始皇陵出土大型銅車、銅馬、銅人》,《人文雜志》1981年第1期。), 從此可推知秦代青銅冶鑄業的水平。
  秦亡漢興。漢初承秦制,思想上實行黃老之術,未把禮制恢復到先秦的高度。雖然漢武帝采取儒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但此時的儒學雜揉陰陽五行方術,與先秦儒學的基本精神已相去甚遠了。與此相適應,從戰國中期開始的世俗化趨勢到漢代取得了全面勝利,追求人的價值,享受人生樂趣成為時代思潮,所以,漢代的青銅冶鑄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銅器品種主要是日用品,使用銅器是為了方便生活,享受生活,而不是對人生的束縛,對人性的扭曲。青銅器日益向日常生活靠近。由此青銅文化進入了最后一個發展階段:重人階段。
  重人階段的青銅文化主要表現在器物功能的轉換——從鬼神和禮制的束縛下擺脫出來,由為鬼神、為禮制服務轉變成為人服務。其特點是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是世俗化,一是商品化。
  1.世價化導致了商品化的發展,反過來,商品化又推動了世俗化的進程。
  漢代青銅器的種類很多,主要有飲食器、水器、樂器、日用雜器等。鼎壺等器物在西漢前期的貴族墓葬中時常可見,而洗、鍪、樽、卮、盤、杯、熨斗、釜、盂、盆、勺、鍾、鈁、燈、爐、案等日用器物則更為習見;樂器有鐸、鉦、鈴、鼓;文具有刀、研盒;記時有漏壺;還有大量的兵器、度量衡器、貨幣、銅鏡等。這表明青銅器已經被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人們生活尤其是貴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完完全全的世俗化了。
  世俗化和社會的需求推動了銅器向商品化的發展,銅器買賣在漢代十分普遍。滿城漢墓出土了一些銅器,從銘文可知,不少器物系自外地購進。如在一鋗上有“中山內府,銅鋗一,容三斗,重七斤五兩,第五,卅名四年上月,郎中定市河東,賈八百”33字的銘文,知此器從河東購進;銅鋗銘文甚至還記有買價840錢。 也有不少器物購自洛陽(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滿城漢墓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陜西省武功出土的“陽邑燭燈”的燈柄有“陽邑銅燭行錠(燈),重三斤十二兩,初元年三月河東造,第三”(注:吳鎮烽等:《記武功縣出土的漢代銅器》,《考古與文物》1980年第2期。)字樣; 陜西省茂陵叢葬坑中出土了一批“陽信冢”的銅器,不少購自邯鄲,如釜等器物的銘文上有“奉主買邯鄲,夷(第)二”,爐上記有“三年現孟所買”等文字(注:咸陽地區文管會、茂陵博物館:《陜西茂陵一號無名冢從葬坑的發掘》,《文物》1982 年第9期。)。這些都是西漢初年的銅器,由此可以說明,從漢初開始,銅器的買賣已經十分盛行了。
  銅器買賣不僅在中原地區流行,也傳播到邊遠地區。居延漢簡中有“邯鄲”的記載(注:甘肅居延考古隊:《居延漢代遺址的發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文物》1978年第1期。)。銅鏡的買賣更常見。 不少作坊為了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往往借助銘文來標榜鏡的質量。如“葉氏作鏡佳且好,明如日月世少有”,“吾作明竟自有紀,令人長官宜子孫”,“內清質以昭明,光輝象夫日月”,類似這樣的銘文在銅鏡中屢見不鮮(注:孔祥星等:《中國古代銅鏡》,文物出版社,1982年。)。
  《鹽鐵論·散不足篇》說:“夫一文杯得銅杯十,賈賤而用不殊。”用十個銅杯才能購買一個漆杯,價格何其低也。它說明銅器已失去了原有的尊嚴,身價大大降低。
  銅器的世俗化和商品化雖然使青銅器能更好的為人類服務,但是青銅器神秘的宗教外衣被剝掉了,從而使之失去了豐厚的社會思想基礎及尊嚴的地位,為其消亡埋下了隱患。
  銅器商品化和世俗化后,使用的數量更多,流行的區域更為廣泛,在漢文化波及的范圍內,沒有被盜掘的貴族墓出土的銅器依然是隨葬品的主流,“除宮廷以外,各地的貴族,官僚以及一般的中小地主階級都相當普遍地使用青銅器,這可以從大量的漢墓發掘工作中得到證明。”(注:王仲殊:《漢代考古學概說》之五《漢代的銅器》,中華書局,1984年6月。)長安、洛陽、邯鄲等地經常有漢代銅器窖藏發現, 出土的器物數量很多。1961年,陜西省西安市三橋鎮發現了一個漢代的銅器窖藏,出土了鼎、鍾、鈁、鑒等22件器物(注: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西安三橋鎮高窯村出土的西漢銅器群》,《考古》1963年第2期。 黃展岳:《西安三橋高窯村西漢銅器銘文補釋》,《考古》1963年第2期。)。除銅鍾外,其余各器均有詳細銘文。從銘文可知,它們均為上林苑皇家宮館所有,年代自漢武帝天漢上年(公元前97年)至成帝鴻嘉三年(公元前18年),屬西漢中晚期。大部分在長安鑄造,也有從外地征調而來或地方官員捐獻的。八件銅鑒上的銘文表明,僅就上林苑宮館中所用的銅鑒,數目就相當大:陽朔元年(公元前24年),工匠楊政造10件;幾年后,工匠李駿、周博各造240件;鴻嘉二年(公元前19 年)工匠周霸、楊放各造300件;次年,工匠黃通、周博又各造84件。 從陽朔元年到鴻嘉三年的短短七年中,僅宮苑使用的銅鑒就達1258件之多,這還不包括沒記錄在案的,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工匠王意造160件, 鴻嘉二年,工匠左惲造200件。其它各類器物就出土的情形來看, 鑄量當也不在少數。沒有被盜掘的劉勝夫婦墓就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的銅器,集西漢前期青銅器鑄工藝之大成,在戰國的基礎上,將春秋以來的諸種青銅工藝推向頂峰。
  2.器物造型和裝飾服從于實用的需要。
  日常生活用品成為漢代青銅器的主流,造型更注重實用性、科學性和審美功能,這一特點在燈、爐一類的器物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大體來說,漢代以前,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活動,晚上歇息,這種生活模式對燈的要求并不迫切。但戰國中期后,隨著社會各方面巨大的變化,人們的生活和行為方式也有了相應的改變,少量而正規的青銅燈具的出現暗示著一個新的現象:遠古以來一以貫之的“日落而息”的模式受到沖擊,夜間活動在部分人中間逐漸流行。到漢代,隨著經濟的發展,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多的食物,增加其樂趣,燈具日益增多。
  漢代的燈具種類極多,造型富于變化,如長信宮燈、朱雀燈、羊燈、當盧燈、鳳鳥燈、十二連枝燈、雁銜魚燈、錯銀飾牛燈等,尺度適宜,造型生動,講求實用,功能合理,可消煙除塵,可擋風調光,燈盤與燈體的機構復雜而科學,燈體可以拆洗,便于攜帶,吊燈設計有懸掛裝置,使用方便,充分展示了漢代冶鑄業的水平。這些燈多以當時的祥瑞動物或人為燈座,燈座中放水,利用動物的脖子或人的手臂為煙管,油煙從燈管流于座內,溶于水中,從而避免了室內空氣污染,保持了空氣的清新。燈罩還可自由轉動,以調節光的方向和亮度的強弱。有的燈燈盤眾多,分層錯落安置,燈火交相輝映,有如花樹,極其豪華氣派。燈的裝飾還極其富麗,變化多端,達到了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既是實用的照明用具,又是室內精致的陳設品,一器二用(注:高豐、孫建國:《中國燈具簡史》,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1年。)。
  爐的造型和裝飾也是既講求實用又注重美觀。象博山爐、竹節熏爐等既是高雅的裝飾物品,又是很富有科學性的實用器物。博三爐的蓋呈山巒形,山峰林立,飛禽走獸棲息于其間。爐身內放置香料,香氣透過山巒間的縫隙向外溢出,彌漫于空氣之中。如滿城1 號漢墓出土的錯金博山爐通身用金絲嵌出云氣紋,線條委婉流暢,器表亮麗奪目,爐身透雕三條龍,騰波出水,腹的上部探出山峰,恰與爐蓋上的山峰相銜接,山巒重疊,其間的縫隙是熏煙流出之孔,平視不見孔隙,但熏香時煙篆繚繞;山峰間點綴樹木、花豹、野豬等,還有持弓弩的獵人出沒;猴子或跨于山巔,或騎在獸背,更增添了器物的生動情趣。茂陵陪葬坑中出土的竹熏爐的爐身、爐蓋與博山爐相去不大,但高高的爐柄卻獨具特色:其底部呈圓盤狀,透雕仰頭張口的蟠龍,龍口銜長柄,柄呈竹節狀,共有五節,在第五節的上端伸出三條曲體昂首的龍將爐身托起。爐的通高58厘米,應與較高的訂、帳配合。通體鎏金或用金銀鑲嵌成如博山爐一樣的云氣紋,顯得高貴堂皇,同樣起到實用和裝飾的雙重效果(注: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文物出版社,1991年。)。漢詩云:“請說銅爐器,崔嵬象南山。上權似松柏,下根據銅盤。雕文各異類,離婁自相連。”齊劉繪在《詠博山香爐詩》中詠道:“蔽野千種樹,出沒萬重山。上鏤秦王子,駕鶴乘紫煙。下刻蟠龍勢,矯首銜蓮。”
  漢代銅器的裝飾可分為兩類。其中一類是皇室和貴族用器,器物表面多有復雜的花紋和精致的裝飾,以體現皇家貴族生活的富麗與奢華。裝飾技法有鎏金、錯金銀、細線刻鏤等。北方地區的裝飾紋樣以動物或云氣紋為多,南方地區器物上的紋飾多為幾何形的三角形、菱形、回紋、羽毛紋等,細膩勻稱,是典型的南方青銅工藝的風格。所有線條舒展委婉,細致流暢,風格類似漆器上的紋飾。玻璃寶石鑲嵌花紋技術也很發達。如滿城漢墓出土的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楚大官糟鍾、錯金銀鳥篆紋壺、陜西省興平茂陵叢葬坑出土的竹節熏爐、廣西梧州出土銅同案(注:梧州市博物館:《文本梧州市近年來出土的一批漢代文物》,《文物》1977年第2期。)、 合浦出土的同盤(注: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考古寫作小組:《廣西合浦西漢木槨墓》,《考古》1972年第5期。)、湖南長沙出土的銅酒樽(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57年。)及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些銅器(注: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等:《西漢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都代表了這些工藝的最高發展水平。也有浮雕和淺浮雕裝飾,山西右玉出土了一件公元前26年的鍍金銅酒樽,紋樣有猿、牛、羊、兔、虎、熊、狐貍、駱駝、鴉、鴨、鵝、雁等十余種動物,都作浮雕式,形象生動,很有藝術感染力(注:郭勇:《山西省右玉縣出土的西漢銅器》,《文物》1963年第11期。)。
  但是,漢代銅器總的發展趨勢是素面器物日漸占據主要地位。因為漢代銅器靈巧輕便,不適合鑄刻粗重的紋飾,因此紋飾日趨簡單。從西漢后期開始,絕大部分器物除鋪首和弦紋外,基本上是素面無紋,鋪首也是為了使器物便于使用。紋飾的簡單與素樸,降低了制作成本,簡化了制作工序,從而降低了器物的價格,正因如此,青銅器才得以大量制作和普遍推廣使用。
  3.官私營冶銅作坊的并存推動了銅器世俗化和商品化的進程。
  早在戰國時代,人們在利用礦苗尋找礦藏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管子·地數篇》說:“上有丹沙者,下有黃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上有陵石得,下有鉛錫赤礦銅;上有赭者,下有鐵,此山之見榮者也。”又說:“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山;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山。”秦漢時,發現和開采的金屬礦藏更多。《史記·貨殖列傳》載:“銅鐵則往往山出棋置。”豐富的銅礦為青銅器的制作奠定了基礎。西漢時期銅礦的開采技術在以前的基礎上又前進了一步。比如,河北承德西漢銅礦遺址分為礦坑、選礦場、冶煉場。礦井深達100多米, 超過戰國銅綠山礦井的一倍,有寬敞的采礦場,一米多高的礦柱,表明支柱結構已經有了改進。巷道也有所增高擴大,采礦、通風、運輸條件都有所改善(注:羅平:《河北承德專區漢代礦冶遺址的調查》,《考古通訊》1957年第1期。)。又如,廣西北流銅石嶺的漢代冶銅遺址有煉爐14座, 以及大量的冶銅遺跡和遺物,也是一處規模較大的冶銅作坊(注: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廣西北流銅石嶺江公冶銅遺址的發掘》,《考古》1985年第5期。)。
  漢代鑄銅業有官營、私營之分。官營鑄銅業規模大,產品主要供應宮廷和官衙。官營作坊在西漢由少府屬官尚方令和考工令管理,在東漢由太傅管理。漢政府還在各地設銅官,《漢書·地理志》記載漢代在丹陽郡設有銅宮、河內郡和河南郡有工官,“陽翟有工官。屬豫州”,南陽郡下轄的宛“有工官、鐵官”,泰山郡“有工官”,丹陽郡“有銅官”,廣漢郡“有工官”,金石文錄及考古發掘中亦常見帶河東郡銘文的銅器。蜀郡和廣漢郡的工官,除善制漆器外,所鑄銅器也名聞遐邇,如故宮博物院所藏建武二十一年的鎏金銅酒樽就是蜀郡工匠所造,銘文還記載制作銅器的工匠按職務可分為造工、雕工、銅涂工、凍工(注:方國錦:《鎏金銅樽》,《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9期。)。 它們的產品一部分供應宮廷,另一部分出售。各王國和侯國也有專門的制造銅器的機構。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不少器物上鑄刻有銘文,其中,勾鑃上有“文帝九年樂府工造”等文字,意即此勾鑃系南越文帝九年由樂府中的工匠監造,表明當時南越國有專門制造青銅器的作坊和管理機構;在五件銅鼎上都鑄刻有“少內”的銘文,表明它們是南越國少內官署所使用或專門為少內官署所制作的器物。
  漢代私營冶銅業也很興旺。《史記·貨殖列傳》說,通邑大都中有鑄賣“銅器千鈞”的大工商。洛陽、邯鄲是當時主要的銅器產地,犍為郡、廣漢郡和蜀郡也有不少私營冶銅作坊。尤其是東漢后期,官府手工業日益萎縮,銅器制造業也為豪強大族所壟斷,有銘文表示出于官府作坊的器物越來越少,相反,“某氏制”的銘文越來越多,有的銅器上有“楊”、“范”、“唐”、“胡”、“黃”等姓氏,一些傳世的銅洗上常見“蜀郡董氏造作”、“蜀郡嚴氏造作”等銘文,說明他們都是私人冶銅作坊主。私營作坊鑄的銅器行銷和使用很廣,甚至遠銷邊地。
  4.邊遠地區禮器和實用器并存的兩極現象展示出兩漢青銅文化的多姿多彩。
  不僅中原地區銅器鑄造及使用的數目極大,而且邊遠地區也不少,并各有地區及民族特色。如云南地區、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銅器無論是數量、種類、工藝都不亞于中原的同類器。
  南越國是西漢初年的一個地方政權,建國于秦末,滅于漢武帝元鼎六年。南越王墓的墓主是南越文帝趙眛。墓葬規模龐大,結構復雜,隨葬品豐厚。其中銅器最多,品種有禮器、樂器、生活用具、生產工具、武器、車馬器、符節、璽印、雜器等,尤以生活用具最好、最多;鐵器和漆器都很少。由此可見,即使是遠在南方的地方政權,也與同時期的中原地區青銅文化的特點是一致的:既有禮儀場合使用的禮器和樂器,但更主要的是日常生活用品。青銅器為人服務的目的十分明確,符合漢代青銅文化的重人風格(注: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等:《西漢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云南地區的青銅器以豐富多彩的內容、生動活潑的表現形式和特有的民族風格而著稱,在中國燦爛的青銅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注:云南省博物館:《云南青銅器》,文物出版社,1981年。)。主要品種有兵器、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樂器、裝飾品等,大約7000件,90余種,年代約從商代晚期到東漢初期。出土地點集中在滇池地區晉寧的石寨山,此外,祥云的大波那和楚雄萬家壩等地也有不少出土。
  云南青銅器是土生土長的,具有明顯濃厚的地方特點,很多器形和紋飾不見于中原,可能多是古代滇國的遺存。據文獻記載,滇國位于今昆明西南的滇池地區。有關滇國歷史的最早記載,約始于公元前四世紀戰國楚將莊開滇稱王之時;漢武帝時,在滇地設置益州郡,建立地方政權機構,確立了滇與漢朝政治上的隸屬關系,加強了與滇國的經濟文化聯系。出土文物表明,隨著西漢王朝對西南邊陲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系的日益加深,流行于中原地區的半兩錢、五銖錢和其它青銅器相繼傳入,對滇文化產生很大影響。在滇的古墓群中,漢滇青銅器相伴、錢幣與貝幣為鄰,刻有“河內工官”的銅弩機以及漢武器物并不少見。西漢晚期后,滇國的青銅器逐漸失去了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基本上與漢族的青銅文化熔為一爐了。
  中國青銅文化大約經歷了2000余年的發展歷程,走過了一條燦爛輝煌的道路,在奴隸制文明結束后,還延續了幾百年,這在眾多的文化現象中是不多見的。但是如前所言,青銅文化隨著時代的到來而進行的調整——世俗化和商品化——與其它眾多因素一起,最終導致了它的消亡,時間約在東漢時期以后。此后的墓葬中,出土的器物以瓷器為主,縱偶有銅器出土,也只是青銅文化的流風余韻了。
  東漢以后青銅文化的衰亡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青銅文化在先秦具有強大旺盛的生命力是因為它本身是奴隸制文明的物質載體,一旦失去了這種功能,失去了它起這種作用時所具有的那份神秘色彩和助教化的作用,也就失去了它賴以生存的宗教的、思想的及社會的基礎,就注定了要消亡。它之所以沒有馬上消亡,可能有以下的原因:
  第一,文化延續性的結果。青銅文化土壤厚、根基牢,在人們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使其得以在青銅文明消亡后還延續了一段時間。
  第二,當時沒有任何一種物質文化可以完全取代它。我們知道,有漢一代,青銅器一直在與漆器和鐵器爭奪市場。漢代的制漆工藝十分發達,成品非常精美,其表面紅黑相間或純紅純黑的亮麗的色彩,輕巧精雅的造型,瀟灑舒展流暢委婉的紋飾線條的確為銅器所不及,所有才會有《鹽鐵論》中所說的“一文杯得銅杯十,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的記載。一些日常器皿如酒器、女性用的奩、盒等以漆制品為多。但漆器有不能見火,難以制作大型器物等局限,所以象鼎、爐、燈、鑒、壺之類較大的和需要耐火的器物,漆器是無法取代的。但漆器的大量使用,對青銅器形成了巨大威脅,成為它的一大勁敵,改變了商周以來青銅器獨尊的地位,降低了它的價值。同時,漢代的冶鐵技術大大提高,質地堅硬的鐵器逐漸取代了青銅器在生產和武器上的用途。但“惡金”鐵產品遠不如“美金”銅產品美觀,所以鐵制的日常器皿很少。可見在漢代,青銅器雖然失去了一些陣地,但還是牢牢固守著部分陣地,并開辟、擴大了日常用具的新領域。
  但是,東漢中期以后,青銅器遇到了一個遠比漆器和鐵器更為強大的對手——瓷器。東漢晚期,制瓷技術成熟,由于制瓷原料豐富,制作方便,使制瓷業走上了日新月異的道路。瓷器沒有漆器和鐵器本身所有的局限,可以廣泛地用于人們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很快取代了青銅器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使青銅文化走上了衰亡的道路。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社會經濟嚴重衰退,割據的諸侯除了戰爭和尋求支持戰爭的經濟支柱外,無暇他顧,這對青銅文化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來自瓷器的挑戰加上這樣的社會背景最終導致了青銅文化的徹底消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辨別宣德爐真假的經驗分享
中國古代青銅器各種器型以及名稱
中國古代青銅兵器鑒賞
賈文忠:青銅器的鑒賞與收藏(圖)
“陶范法”和“失蠟法”鑄造出來的銅器有何工藝特點
幾個青銅器小貼士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涟水县| 肇源县| 梓潼县| 昭平县| 墨竹工卡县| 炉霍县| 漳平市| 博罗县| 贵定县| 永胜县| 嘉兴市| 龙海市| 泉州市| 吉水县| 清丰县| 乐平市| 本溪市| 建阳市| 汉沽区| 枣强县| 聂荣县| 九寨沟县| 浦县| 松溪县| 定兴县| 云阳县| 萍乡市| 乳源| 广南县| 祁东县| 忻州市| 谢通门县| 罗山县| 安新县| 深圳市| 瑞安市| 哈巴河县| 台山市| 山东| 剑阁县| 清苑县|